在一款网络游戏里,三只手维克多的心得是:我很冷门,但是我很强力。 在历史上,有关“三只手”的故事也很不少。随便扒一扒,都可以发现,小偷作为古老的行业,那是古已有之的。但到底是何时有“三只手”的出现,历史学家没有对此做出详细考证,但我们不妨猜想一下,正是因对某种物品达到想占有的想法,然后付诸于行动,这是“三只手”的客观条件。
“三只手”的老祖先是谁,那是盗跖,他的原名柳下跖,是盗贼的祖先,当年在他的手下盗匪有数千人,那真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因之,他又叫盗跖。盗跖还有个哥哥,历史上也很著名,那就是柳下惠。 在《斩鬼传》里有盗跖的传说:“含冤又问道:‘这尊神是何出身,在生时姓甚名谁?’柳金娘道:‘小妇人也不知其详,只听得当日老亡八说是柳盗跖。’”又有“白眉神道:‘俺自春秋以来,至于今日,娼妇人家,家家钦敬,大小奉祀,竟如祖宗一般。’” 《汉书·张敞传》:“ 长安 市偷盗尤多…… 敞 皆以﹝偷盗酋长﹞为吏,遣归休。置酒,小偷悉来贺,且饮醉,偷长以赭污其衣裾。吏坐里闾阅出者,污赭辄收缚之。”可见,城市再发达,也难免有“三只手”的存在。还有人说了,如果一个地方,若是少了“三只手”啥的,那就说明那地方就要出大事了。原因嘛,据说是“水至清则无鱼”。 在历史上,“三只手”之所以不断出现,也还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比如《三国演义》里,偷盗的故事不少,比如蒋干盗书、陆绩偷橘、甘宁偷营、邓艾偷渡、诸葛亮偷粮……这说明,在三国时期,“三只手”是普遍存在现象。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可能都对鼓上骚时迁印象深刻,其偷盗的水平之高,在梁山好汉里,那是最为著名的。 时迁的出身就是盗贼,在与杨雄、石秀投奔梁山途中,因偷鸡被祝家庄活捉,引出梁山三打祝家庄。他曾到东京盗取雁翎金圈甲,赚取徐宁上梁山,并在梁山攻破大名府、曾头市的战役中立下大功。 《三侠五义》里的也有不少偷盗的故事发生,比如白玉堂偷包拯的官印等等,都说明在大宋王朝,“三只手”实在是小儿科。 关于“三只手”,还有个跟范仲淹有关的故事。北宋天圣年间,东京黑道上有个赫赫有名的神偷。按照江湖规矩,不兴打听真实姓名,不准寻根问底,他的真名实姓至今是个谜。当时的小偷,都是把一枚铜钱,磨得锐利无比,用以割人腰包,俗称“跑明钱的”。此公独特,不用任何工具,只要擦身而过便手到擒来。有次他为同行献技,双手高举,一挨身就把银子掏出来了,好像身上还长着一只手。众人五体投地,敬送绰号“三只手”。这样高妙的绝技,古今难得一见。
“三只手”虽然不是黑手党,也不会谋财害命,但他们还是给自己的门徒规定了“三不偷”:一不偷忠臣义士;二不偷贫寒人家;三不偷良家妇女。偶尔偷钱,必定加倍奉还。门徒必遵“三不偷”的“祖训”,否则被视为不孝子孙,逐出“山门”。 一次,“三只手”的门徒错偷了大忠臣范仲淹的银子,事后不仅加倍奉还,还在银子里夹上一张纸条:“不知是范忠臣的银子,今加倍奉还,望乞恕罪。”落款:“三只手”。 范仲淹想到朝廷昏庸,官场黑暗,达官贵人,明抢暗夺,竟还不如一个小偷!遂提笔在手,写一打油诗:“世人都恨盗,岂知盗亦道;若然都有义,怎会世颠倒!”写毕,掷笔于案,喟然长叹。 前几年有媒体报道,偷儿王某为了“刺激”,对自己立了一条奇特的规矩:房间无人时不偷。为此,每次行窃时,他都要等主人回来,到主人熟睡之后动手。结果有一天偷盗时睡着了,就被抓住了。警方审讯之后发现,三天前他曾“光顾”过这间暂住房,那天他在床下足足等了一夜,一直不见主人回来,第二天一早他什么东西也不偷就回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