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小刚的深情主义

 昵称cVZ45YVi 2016-01-04

  文:汤博 影视从业者

  

老炮儿剧照
老炮儿剧照

  我挺喜欢冯小刚这人的,也喜欢他的大多数电影,有很长一段时间,冯小刚的名字是王朔绑定在一起的,但他和王朔有着质的不同,王朔是天纵之才,冯小刚不是,他的价值观太过质朴,对是非对错有着天真顽固的认知,这对于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说是难以弥补的短板,这意味着他几乎无法超越固有的理念,完成新的提出。对于人性的探求,冯小刚始终走不出关键的一步,因此他最多有偶尔的尖锐,却始终无法有绝对的深刻。他的柔软局限了他的视野,使他面对《一九四二》这样的题材时,无法找到一个精准的视角,他既无法扮演审判者,又无法走向哲辩,他放不下同情,然而给了出口就意味着同时给了借口,出口尚可以让自己透口气,借口则是可以被所有有批评需要的人利用的。

  《一九四二》的票房和口碑都让他陷入情绪的低谷,即使他在各种场合毫不讳言自己的真实想法,然而结果非但于事无补,反而还事与愿违,那时觉得冯小刚对于人世的想法,近乎一场单恋,他心底那些绝不打折的东西如今无的放矢。相比六爷,冯小刚缺少一点决绝,身边太多人得靠着他生活,维持门面,野湖单刀赴会这事他干不来,而正是这种柔软,让他比六爷更有情有义,六爷只是商品时代的穷人,冯小刚是任何时代的弱者,他们唯一相同的是,这处境都跟钱没关系。

  六爷的规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江湖的美化,执意强调过去必难逃顾影自怜之嫌。六爷这个人物在一个封闭的逻辑里,不仅立得住,还很伟岸,然而这个逻辑太过孤立,与现实社会任何交集都会产生矛盾,江湖里的规矩,背后是人心,只顾着规矩,人物就太干太硬,像六爷,都干到劈叉了还是那么硬,冯小刚做不到这点,他正相反,他是先讲人心,再讲规矩的那种人,柔软对他的本性是一种庇护。儿子惹祸六爷卖房还钱,冯小刚为还《一九四二》过审之恩执掌春晚,《一九四二》票房折了冯小刚草草上马《私人订制》往回找补,在六爷的规矩里,男的得敢作敢当不背叛,冯小刚比六爷多了一条,不辜负。

  冯小刚的性格特征稀释了六爷这个角色太过尖锐的棱角,六爷最终是条好汉,而没有成为英雄,这个度拿捏得太好,因此这个片子注定上升不到后文革时代的层面,也与女权无关,这方面的讨论多少有点跑题了。总感觉六爷这个角色对于冯小刚来说,不是悲情的,而是浪漫的,是精神上的自我原宥,与时代格格不入不代表内心不甘,抱守残缺就不是时代中人了?

  演员能塑造角色,角色也能反哺演员,冯小刚演了六爷,六爷也演了冯小刚。很多人把冯小刚近几年的境遇与电影中的六爷做横向比较,在两部电影接连遭遇票房和口碑的滑铁卢后,冯小刚这个电影界的绝对品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而周遭新导演雨后春笋般冒出,动辄数亿的票房更加速着这个浮华圈子的新陈代谢,诸侯并起的今天,冯小刚自然了解在市场博弈中,利益比规矩更为可靠,只不过他尚不能完全执行这种理念,他的投机主义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与时俱进到不择手段的地步,这也是他在《老炮儿》排片不高时,忍不住公开斥责某同档期影片发行得不规矩的原因,尽管没点名,但答案已经不言自明。如果这事放在六爷身上,大可不用这般掖着藏着,六爷是冯小刚隐秘情绪的一个出口,这个角色很大程度上释放了他这几年作为导演的积郁。冯小刚曾说自己拍的电影分两种,一种是改编知名小说,大多是抗争,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绝望;另一种试图呈现自己的生活,向观众展示我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一九四二》是前者,《私人订制》是后者,当《私人订制》被恶评后,冯小刚曾连发数条微博质疑影评人,他既承认这是个完成度不高的电影,同时也强调着电影里的表达是带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的,面对孩子脏水一块泼的粗暴,他的事业和心理应该都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不仅是事业上的否定,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时代的看法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六爷遭受的无礼,而冯小刚遭受的是无视,这是他与六爷的不同,如果非要将两人放在一块去解读,那么我觉得六爷没有演好冯小刚这个角色。

  六爷身后的胡同是太过狭窄的一条路,出了胡同,才发现外面的世界一步一重天,冯小刚身后没有胡同,他一直安身于六爷外面的世界,世界是什么样他比谁都清楚,他不仅没有不适应,还在里面混得相当不错,他永远也看不着街上飞奔的鸵鸟,永远与悲壮无关,然而,这些或许是他心底的向往,当他把这向往说给他的观众时,自己就成为了那只鸵鸟,才发现外面这个世界不过是条大一点的胡同,他的深情已无处安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