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山东地区剪纸

 杏坛归客 2016-01-04

中国剪纸

第七章风采各异的全国各地剪纸

第二节各地区剪纸

3.山东地区剪纸

山东省是中国民间剪纸流行的主要地区之一。山东为齐鲁文化发祥地,孔孟长于此,在历史上,山东的汉儒文化发达,尊孔重儒的历史达数千年。受孔孟儒家思想影响,剪纸作品以礼教,文人文化和吉祥纹样为主要题材。其种类繁多,题材十分广泛,每幅作品都是一个精美传奇的故事。瑞兽鱼虫,吉祥花鸟,戏曲乐舞,诗词歌谣,成语俗谚,民间传说,田园风光,书斋长物,文字器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宗教信仰,风俗礼教,仙山文化,海洋文化,形形色色,无不在山东剪纸中有所体现,特别是染色,单色,拼色,衬色,填色,木版印刷,熏样等手法的巧妙运用,剪出图案更是出神入化,巧夺天工。

手头金剪运东风,人物山川跃遥同,

青岛才惊园景好,烟台又醉海霞红,

大明湖在莲花里,趵突泉腾柳荫中,

岂止天功人可代,遥看人巧夺天工。

这是郭沫若先生195993日为山东民间剪纸所写的诗。

从多年来的民间剪纸调查情况和各县市文献记载以及存世剪纸来看,民间剪纸分布于山东各地,从莱州发现元代剪纸的民俗角度来看,每逢过年,农家的窗花、窗裙、窗风、窗旁、窗笺、门笺、花字对联剪纸,吉庆红火,寓意深远;正月十五的灯花,丰富多彩;二月二的钱龙内涵神秘;谷雨节的剪蝎符除虫害;端午节的五毒葫芦辟邪驱秽;七月七的窗花乞巧;七月十五剪纸单衣拜祭祖先,告祖先秋成之意。也有新房落成的顶棚花,乔迁花,照碑花;有生活中的纸斗花、笸箩花、蓝印花版、刺绣花样;有婚俗中的喜花、嫁妆花、供花;礼尚往来的礼花;丧葬中的寿材花、送老花样;儒、佛、道三教中信仰花;祈求四季平安的符咒和信俗花。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真是让你大开眼界。其中尤以窗花、窗裙、门笺、染色窗花、斗鸡、仙山信仰和海洋崇拜剪纸最具特色。这其中窗花、刺绣花样、喜花、墙花、纸斗花、笸箩花和供花的作者多系农村妇女,用剪子剪出来。而窗裙,门笺,纸扎,木版印剪纸和顶棚花的制作多系专业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用平口或斜口刀雕制而成。山东的民间剪纸多用剪,而刻纸较少见,但剪纸与刻纸的表现方法基本一致。阳纹以点,线,面线线相连,虚实结合,阴纹则线线相断。

山东民间剪纸分布于省内各县乡,从地域风格上分大致有两类。从民间剪纸考察来看,一类是黄河入海口滨州地区粗犷豪放的剪纸,与黄河中游地区农耕文化剪纸以另一种方式,在同一空间一脉相承的发展着。另一类则是最具中国剪纸代表性的胶东沿海地区精巧秀丽型剪纸。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剪口干净利索,线条优美舒展,讲究运剪流畅,剪味十足,并擅长用高密度的锯齿纹来增加作品的虚实浓淡关系。胶东剪纸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为国内外专家和学着所称道,成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主要流派之一。

胶东,在战国时属齐,唐分设登、莱两州,到清代设登、莱两府,有众多的名人墨客在此驻足。自古以来,胶东人经商的名声就很响,以“蓬莱腿子”,“黄县嘴子”,“掖县鬼子”,“福山厨子”著称北方,历史上这四地都属齐地。莱州至龙口,蓬莱,福山,宁海(今牟平区)沿海一带,自古受“齐人好逐利”的影响,外出经商的特别多,堪与当时的楚国比肩。因为经商的需要和追求功名利禄崇文心理的影响,男人自幼多喜读书,尤其殷实之家更为常见,当然也不乏名人士大夫的出现。旧时,这些地方又是读书识字人较多的地方,因此这里的文化底蕴异常丰富,更受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这些儒商兼文人,对于家乡的民间剪纸艺术,不似别的文人那样排斥民间剪纸,反倒有兴致参与其中,帮助家人起稿画样,兴趣所致,亲手操剪,剪上几幅,贴在书斋中把玩。这就是外人说胶东民间剪纸文人气息浓厚的一个原因。这部分带有儒商色彩及文人对剪纸的介入,最明显的标志是将民间剪纸侧重于世俗的展现转向了侧重于性灵的表现。胶东崇文心理的剪纸,是性灵与心境在剪纸中高于一切的。所以胶东剪纸的表现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这样的影响,集中在莱州、龙口、蓬莱、招远、福山、牟平等地。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在这些地方下乡采风收集到大量清代文人剪纸实物,这些剪纸足以佐证该地区有较多的文人士大夫曾经参与到剪纸的创作过程中。文人剪纸对崇文心理家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与普及型平民剪纸主流影响还是无法相比的。清代乾隆之后所出现的文人剪纸一脉与纯民间剪纸并驾齐驱,成为这一地区民间剪纸的主要体貌。

如同全国其他地区剪纸一样,胶东剪纸起始不可参考,最早见于明万历《莱阳县志》有载,清顺治《招远县志·除日》载:“又制金银纸如钱状,贴门上楣,谓之过门钱,其五色纸为之者亦如钱。”从现存于“菊香书屋”所藏历代剪纸实物中,元代的生殖崇拜剪纸和明代的南音演奏,以及明中期表现戚继光练兵的“盾牌舞”,“小刀舞”

3.山东地区剪纸
                       (小刀舞 明 莱州)
的剪纸看,剪纸在胶东地区至少在宋代就广泛流传,且地域间风格更具有不同的特色。

窗花的形式,受制于窗户的结构。胶东旧民居的窗户有棂子窗,大格子窗和百格窗等类型。窗花为适应窗户的构造特点,民间艺人用化整为零的创意方法,把大的画面裁割成条形剪出,避开棂梁的遮挡,再贴到窗棂之间复原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当地人称之为“窗心” 。另有“窗角”、“小花”与之相配伍,组成一个整窗的剪纸窗花,构成了胶东“棂间文化”与民俗节庆不可或缺的民间艺术。这其中蓬莱窗花往往用绝细的“线”和较大面积的“片”构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并且大多是十至十二幅一套。例如“蝈蝈葫芦”外形相仿,但花纹各不相同。贴在窗棂正中的“窗心”,有的表现重山叠水的仙山文化;有的描写唐诗宋词画意;有的刻画八仙东游;有剪画清新优美的花鸟;有书写田家清供自娱,题材十分广泛。

3.山东地区剪纸
                            (西厢记 福山)
因为它们分成几条,要跨越若干根窗棂,所以又名“窗超”。龙口市窗花受当地四大家族影响,常用花卉蔬果、鱼虫鸟兽、花灯流苏等形象剪成窗户正中的大窗心,再配上高达近1米的长棂花和角花。贴在高大的窗户上,形成一大幅丰富而有节奏的构图。龙口还有一种36格的格子窗花很有特点,上面贴当地称为“窗染花”的染色窗花或木版印窗花,这种窗花,用宣纸剪出轮廓,然后在细微之处勾墨线或色线,最后施色。像二十四孝、戏曲连环画等。更有一种各种姿态的金鱼,勾染完后再刷清漆,贴在窗上,鱼儿似真在水中嬉戏。莱州市民房中过去多为小格子的雀眼窗,因此他们的窗花也多小品,但很精致。有的按照小棂子窗的样子,套用窗心、窗角,再配上小花一路,也有每格一花,如“百子图” 3.山东地区剪纸
                                  (百子图  招远)

“百蝶图”、“百(博)古图”、“百美图”、“百猫图”等等与文人雅好息息相关的作品。招远市招北地区以及龙口西部地区有一种贴在窗楣上半悬挂的勾绘染色剪纸,称“窗裙”,为当独有,也是中国民间剪纸中最大的一种。

胶东剪纸向以精细风格著称,而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文登,剪纸风格却粗犷朴实,与别处有较多的不同。在民众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剪纸的踪影,其剪纸的色彩尚青(黑),多用于器物装饰等。如门窗、墙壁、顶棚、纸斗、笸箩、柜橱和粮仓,甚至农具和渔船上都贴剪纸。那里的渔村许多老大娘,都是剪纸高手。

王懿荣的故里福山古现,自古票友唱戏的人不在少数。这一带常将窗花剪成一座戏楼,戏楼中正唱着当时流行的戏曲,像《泗州城》、《西厢记》、《凤仪亭吕布戏貂蝉》、

3.山东地区剪纸

                             (凤仪亭吕布戏貂婵 福山)

《二进宫》,高高的戏楼每层都有精彩的场面,堪称热闹非凡。

鲁中地区的高密市以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和民间剪纸“三绝”而闻名。高密剪纸生活气息浓厚,作品有成熟的剪纸程式化符号,线条刚柔相济,粗细结合,造型稚拙古朴,剪趣浓郁,有明显的地方色彩。

另一类地处鲁北平原的滨州,滔滔不息的黄河水,赋予了滨州大地自然之美,也养育了这里朴实善良的人民,更成长出了健康纯真的滨州民间剪纸。

滨州历史上属齐地,司马迁在《史记》中有“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五谷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的记载。明代“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瘟鬼”,是民间剪纸为窗花见于文献者。据《野获编》(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九)载:“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山东蒲台县妖妇唐赛儿,本县民林三妻,少诵佛经,自号佛母,诡言能知前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为人马相斗。”唐赛儿为当地农民起义领袖,因抗官府税役,被迫揭竿而起。虽然失败了,但唐赛儿为当地农民起义军剪制刀马人物恫吓官兵确有其事,剪纸艺术助起义军与官兵作战也显得很有人情味。这说明滨州剪纸不会始于明初,肯定要早许多。

滨州剪纸的作者大都是农村妇女,她们热爱民间的文学、舞蹈、美术等,民间剪纸与当地的风尚习俗、文化思想、精神风貌之间相互影响、借鉴,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民间艺人更将自己的纯真情感溶于剪纸之中,使这朵朴实平易的野花盛开在家乡的山野大地上。

在乡间,剪纸是非常普通的一件事情。这一带民俗事项繁多,生活艺术点缀也浓重热烈,婚丧嫁娶、四时节令、祭祖求神、装点新房、服装鞋帽,用剪纸做装饰是必不可少的,这也为剪纸艺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绝好天地。

真正的民间剪纸,是艺人们为反映身边生活审美创造的产物,她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渗透到所反映现实生活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艺术评判中去。生活是美好的,是绚丽多彩的,剪纸作品被赋予艺术形象的融进了作者的情和爱,日常生活剪纸作品,使人看了妙趣横生,更使作品富有艺术感染力。

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剪纸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旷日持久,年复一年的民俗活动中,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同样,民间剪纸也为民俗活动烘托环境气氛增添了多彩的世界,充实了生活内容,增加了民俗的观赏性。伴随着民俗活动的开展,剪纸艺术也代代相传,壮大发展,成为当地民俗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滨州志·风俗篇》载:“夕贴春联彩胜,易门神桃符。”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滨州乡村有“二三、二四打扫屋,二七、二八贴花花”的习俗。北方的窗户,每到新年,家家户户把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后,裱糊上新窗户纸,窗户上、墙围上、门上都要贴上新剪的剪纸花样。窗上贴“老鼠吃葡萄”、“狮子滚绣球”、“白蛇传”和预示来年丰收的“五谷丰登”、 “四季平安”及“六禽兴旺”一类的剪纸。墙围上贴具有滨州悠久历史的“东路梆子”戏曲内容。“东路梆子”当地人称它为“梆子腔”,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地方戏种。当地一首民歌唱得好:“棉花桃,铮绿绿,姥娘叫俺听戏的,啥戏?梆子腔,叮铃铃,当啷啷”。“梆子戏”中的包公、刘关张、吕布与貂蝉等戏曲故事中的人物以鲜明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剪纸的艺人,为了让这些感人的艺术形象长留人间,凭着记忆加自己的美好愿望,用剪刀将这些舞台形象剪出来,贴在墙围上,教育后代,歌颂忠良,鞭挞邪恶。街门的门楣上贴有“连年有余”、“四季平安”字样的门笺,窗楣、屋门楣也贴上“吉庆有余”、“事事如意”的门笺,与鲜红的窗花、纷飞的瑞雪相映成趣,装点着农家祥和的瑞年景象。这些题材集中表现出滨州人民希冀安居乐业、生活美满的愿望。

鲁北乡间的节日最闹,无论是元宵节,还是二月二,或者是端午节,唱戏说书、狮子舞、旱船、秧歌,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表演艺术与红火的节庆一起汇成民俗活动的海洋,将豁达、豪放、坚毅的滨州人的感情,融入到自然质朴的剪纸创作中,剪纸的创作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艺人对生活感情的提炼和升华。它所表露出艺人对生活满腔热情和积极的审美取向,是认识和审美的结晶。动人的作品是以其真挚纯朴而使人振奋鼓舞。

滨州民间剪纸扎根于鲁北大地,沐浴着黄河文化的洗礼,与黄河流域中部地区的吕梁、延安相比,显得又有些清新、舒展。与胶东一带细秀剔透风格相比,则显雄厚、古朴、粗放。民间剪纸不像绘画一样去细致描写物的三维空间,但它却能依靠强烈的单色影响,粗犷坚实的装饰线条,丰富的文化内涵构建滨州剪纸的特点。

山东南部的苍山、临沂一带以刻纸门笺最有特色。门笺五幅一组,“三红加黄绿”诸色映照,内容多为四季平安,连年有余等,寓意吉庆以迎祥瑞,新年气象分外鲜明。门笺的剪刻方法与它地不同,即将五色纸组叠在一起,刻成吉祥图案、花鸟鱼虫等花样,然后拆开,交错地贴在门笺外框之内,就变成一幅幅五彩斑斓的贴纸门笺,俗称“剜堂子门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