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版本|桥本秀美:图书馆古籍的永恒与瞬间

 三姑书斋 2016-01-04


北大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在于收藏丰富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版本。不管别人有何评价,在我看来,这一点毫无疑问。诸如善本书、电子数据库之类的,只要有权、有钱都可以得到,不如清代、民国版本收藏来得宝贵。一百一十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不少资料固然不足为奇,但北大的收藏毕竟有其独特之处。这些清代、民国版本,在一百年前是普通书,是师生随时借来看的,因此当初即准备了些复本,再加上后来北大、燕大合并等历史,致使现在我们的图书馆不仅收藏种类丰富的清代、民国版本,而且复本藏量相当大,这一点十分难得。

在此介绍我最近个人的经验。《礼书通故》只有一种光绪十九年(1893)刻成的家刊本,后来这套版片归浙江图书馆管理,继续印制发行,所以至今传本甚多。20世纪70年代台湾华世出版社的影印本及九十年代《续修四库全书》所据都是这种版本。我曾见过十几套线装原书,大部分都附黄氏后人编写的《校文》,有的缺失。《续修四库全书》的影印底本缺少《校文》,所以用北大藏本配补。据说八十年代业师王文锦先生开始校点《礼书通故》,著名史学家杨宽先生闻讯特意抄一份《校文》寄给出版社,也是因为杨先生怕王老师没看到《校文》。《校文》提到原稿本、初印本、重订本、后定本,其中原稿本和后定本是手抄的,刊本只有一套,而有初印、重订之别。然而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版本绝大部分都是所谓重订本,不附《校文》并不代表是初印本,只是丢失而已。

《校文》有十几条校记提示重订本文字,下注仅言「重订本如此」。这些地方,在看不到初印本的条件下,不知初印本与重订本有何异同,只好忽视,王老师校点本也没有出校。直到最近,我才找时间重新调阅图书馆古籍部所藏五套刊本。记得很久以前,我要看某一部书的两套印本,柜台的老师不乐意多提书,跟我说「看书号就知道是复本,同一个版本,没必要都看」,我也没有强求。最近古籍部的老师们素质比过去高,知道每一套印本都会有不同的个性,於是同一版本的五套印本都顺利看到了。结果在这五套之中,终於看到一部初印本。核对通行本,发现确实有文字出入,甚至有些地方所述观点,在初印本与通行本之间截然相反了。这一套初印本,让我们观察、体会这位清末经学大师在讨论具体问题上改变所持观点的过程,不得不令人兴奋。

必须承认初印本与通行本之间的差异并不涉及学术史的大问题,没看到初印本也不影响我们对黄以周学术的理解。修改后的观点,有那么多印本流传,影印本、校点本不知印过多少套,明明白白,有目共睹。然而初印本上那些后来被修改掉的文字,的确保留著黄以周当初的想法,通过比较,我们也可以了解他改变想法的过程。问题虽小,毕竟是一种动态,最能体现其中一种生命力。这些地方,好像是黄以周富丽堂皇的学术体系上开着的一个小缺口,让我们看到他思想的血液在流动。在这里,黄以周确实在转动著他的脑筋。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稍后于《礼书通故》,家印铅版有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的刊记,通称「乙巳本」。我先后也看过十几套,只有学校古籍部所藏四部中的两部是早印本,其余都是后印本,不仅印面不清晰,也有四叶补版。两部早印本之中,有一部末尾有版权页,写「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初印发行」,「铸版处 上海澄衷学堂」,「印刷处 温州陈日新印刷所」等,都是在别处看不到的重要信息。更有趣的是,那两部早印本都是用油墨印制,与常见后印本用水墨刷印不同。考虑到后印本的四叶补版都是木版,我怀疑此书当初是铅版油印,后来经补版之后,改用水墨印法。如果这种推测得以成立,乙巳本《周礼正义》也算反映清末印刷技术转变过程的实例,从印刷史的角度也很有意思。

《周礼正义》也好,《礼书通故》也好,都已经有多种影印本、排印本,要了解内容都非常容易,根本无需利用图书馆。我去图书馆看书,是要看不同印本,要了解不同印本具有何等不同特点。这些不是通常研究内容的学者所关心,也不是版本学家研究的对象。我去看望那些复本,它们在那里几十年,最近很少有人找它们,时间是漫长的。一套一套地见面,大部份都是熟悉的面孔,除了寒暄之外没很多话好说。但他们是寡言的大众,平常多接触它们,才能体会什么叫平凡,什么叫普通,否则无法认识特殊的、突出的。然而我们也会遇到像《礼书通故》初印本、《周礼正义》初印本那种很了不起的英雄,混迹在书堆中。我找它们,和它们交流,惊愕地听它们讲述「想当年」的故事,那瞬间心中涌起一股兴奋,而我按住兴奋,继续交谈,做记录。

文献工作成立在瞬间与永恒交汇的地方。图书馆一定要好好保存貌似重复而没用的大量复本,不能因为利用率低而处理掉。必须用非凡的毅力坚持承受这种死气沉沉、时间静止的感觉。我们读者一定要经常访问那些复本,反复调阅不同印本,不要嫌麻烦,也不要怕麻烦柜台的老师。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我们的好图书馆一定会给我们提供命运的邂逅。当你发现它的瞬间,那套尘埋几十年的书忽然变成耀眼的明星,而在明星照耀之下,老百姓也开始讲自己的故事。


来 源:北京大学校报

采 编:玉生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