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书法名家段成桂

 百了无恨 2016-01-04

  段成桂,字伯硕,祖籍山东德平,1942年生于吉林市。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顾问、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等职。为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届中国书协理事,第二、三届中国书协常务理事,第四、五届中国书协副主席兼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吉林省博物院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日本北海道书道协会顾问,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长期从事文博工作,钻研文史词翰,尤钟情书法艺术创作、书画鉴定考证。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曾于中国美术馆、吉林省博物馆以及日本札幌、泰国曼谷、法国巴黎、韩国釜山举办个展。

  论书札记

  一
  书法美学,当属哲学范畴。书法美学之研究,非艺术现象之研究,乃是探索美于创作中之规律。凡唯知其表面现象者,则必不知内在哲理也。欲识得书道内在之美,必运乎于心,顺乎其理,久而习其指腕,方可得也。

  二

  东坡居士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此可谓大智之言,但不可喻初学者也。学书者必知两难:备于法难,脱于法亦难。备于法本在人工,脱于法唯以天分。然先备于法,而后可脱于法,不备而求脱则乱矣。

  三

  书家出神入化,造诣并非从天而降。凡立志成书家者,必经模拟阶段。以前人为师,以古法为宗,乃是研习书法之要领。古人云:“取法乎上,不落乎中。”所见所习者既高,乃能于庸俗下流者,不屑一顾,倘起点甚卑,则难脱于凡夫俗子之列。

  四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艺术境界与社会伦理道德关系至密。凡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者,于人生得与失、荣与辱,乃至一切污垢,均鄙弃于心外。否者,则唯取巧一时,终非美之创造者也。

  五

  古人作书讲究万毫齐力,得心应手,于是自然而美妙。今则有用长而细且硬之毛笔者,其实乃不伦不类之笔也。用此笔作书者,为求奇作也。此书非以心造,乃以笔造,与古人作书相悖谬也。无论如何,亦不可视其书法之创变也。

  六

  今学书者,多苦于无门路。一旦谒得高师,内心喜之。然今之高师,必师古而能化古融今之高师。且适于自家风格之高师者也,是为追本而溯源,相契于师法之中。倘既师今之高师,亦师其所成功之理,乃谒师之门也。

  七

  书法入神之说,历代书家论述多矣。唐太宗曰:“夫字以神为精魂,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斯语一言中的,道出书法之奥妙。夫神者,书则远致也,亦形而上之道也。书能入神,自然高妙。然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其故何也?盖只可意冥,非可尽以言传也。

  八

  书法易博而不易精。倘不精于一体,则难以入美妙之境界。然唯工一体,别体一字不阅,一字不书,而其所作能古茂可观者,未之有也。书法形似大家,而未成者,博误也。书法形似小家,而卓然独立者,精成之也。

  九

  世有以临摹见长者,其实乃不能创造之人也。倘不能创造,则不如不创造,不如竭力追摹经典作品,而于精熟之境,尚可成体。此虽未有大家之风采,但足可登堂入室也。倘无创造之功力,却又强求创造,以己意任笔为体,终不能自立,亦弗能回避创造之难矣。

  十

  评他人书作,首当审其书法,倘不得宗法,即便有数笔貌似得体之书,然其书绝非作品。入得书道者,运笔不失法度,便着眼而知。评书作之时,虽依据作者之功力,却尤见评者之眼力。能书得上品者,亦须能识得上品,此谓伯乐识千里马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