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氏刺血药罐急救法【草根一生】

 豫西南客的书馆 2016-01-05
徐氏刺血药罐急救法
                     
徐福刚①  徐仝②   徐颖③

【刺血渊源】本疗法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用砭石放血治病。产生金属针后,又用“锋针”放血治疗。本疗法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瘖、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尸厥",华佗刺血治“头风症”。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金元时期,《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攻邪最捷。至明清,放血治病已流行,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著名针灸医家李宁先将“七十二翻”附于《针灸易学》之后。近代,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
【本法概要】“徐氏刺血药罐急救法”第四代传承人---徐福刚通过总结先贤治翻经验,改革前辈挑翻的方法,发展完善成刺血药罐救急疗法。本法根据经络学说用三棱针在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再加上辩证用药液拔罐以疏通经脉,调气理血,促邪外出,恢复脏腑正气,大大的发挥了针、药、罐诸法并用的优势。本疗法有回阳温经、镇定止痛、泻热消肿、急救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临床证明,刺血药罐急救法对翻症、痛症、中风、中暑、面瘫、高热昏厥、面瘫、颈肩腰椎病、心脑血管病、肝病、癫狂、扁桃腺炎、丹毒、痈疽等各科疑难杂症,效果甚佳。 
所谓“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在皮肤或怒张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古代又称为“放血疗法”,或曰“刺络法”,历史悠久,拔罐法,又称吸桶法,古称“角法”,而药罐疗法具有拔罐和药物治疗的双重效果,即有拔罐疗法的物理治疗效果又有药物渗透治疗的生化效果,取拔罐和药物治疗之长。
【疗法特点】徐氏刺血药罐疗法采用内病外治,把针、药、熏、罐有机结合,四位一体,功效倍增,易于皮透、靶向给药。融刺力、药力、热力、吸力诸力合效,迅速将淤血排出,气血畅通,消除病痛。本疗法简、便、廉、验。
【刺血原则】《素问·针解》说,经络瘀滞或邪入血分郁结不解者,刺络以去瘀血。《灵枢·血络论》还论述了刺血络法的施术指征:见坚硬怒张的赤色血络,无论上下、大小均可刺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素问·调经论》)。调理原则是“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菀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素问·针解》)。
【作用机理】
刺血药罐急救法旨在攻逐邪气,邪去则正安,临床多用于实证、热证,故《素问·离合真邪论》指出:“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开泄腠理,扶正祛邪,利用皮部治疗,改善经脉、络脉、经筋以及脏腑气血,起到如下作用:
1、祛邪解表发汗  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张从正《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亦认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
2、活血通络止痛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放血直接带出经脉瘀滞,使脉畅痛止。可治许多急性痛病,例如咽喉痛及偏头痛等。
3、解毒凉血泄浊  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红丝疔。放血使毒邪随血排出,通过“理血调气”,以驱除邪毒。
4、泻火清热安神  火热内扰,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痛肿、急躁易怒,甚至高热、神昏谵语等。本法可使火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火热证。
5、吸脓消肿生新  气滞血涩,经络瘀滞。放血排除瘀滞,促使脉畅肿消。
6、驱风除湿祛寒  风湿存于血脉,故“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放血使血脉流畅,迫风湿无所留存。
7、扶正固本行气  气虚不能帅血达于四末,或者血虚失于濡养,则麻木。点刺患肢穴位,使其出少量血,以致血行气至,正复邪退。
8、 镇吐止呃止泻  吐泻多属胃肠热盛或肝气横逆犯胃或食滞停留,放血能泻热平肝,疏导积滞下行,达到升清降浊之目的。
9、 醒脑开窍救逆  卒然昏倒,惊厥不省人事的闭证。放血 启闭救急,起死回生。
10、回阳温经散寒  阳生益气,气行血行,经温络通,寒邪自散,多用于阳气欲脱的危急症。
【用具选择】
1、三棱针:古称“锋针”分为粗细两种,粗针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2、小眉刀:又称痧刀,适用挑刺、泻血,割治、割断纤维组织。
3、梅花针: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方法,由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发展来。
4、不同口径的竹罐、玻璃罐、陶瓷罐。
【放血方法】
1、穴位刺血法
2、循经刺血法
3、瘀络刺血法
4、反应点刺血法
5、远端刺血法
按:还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法等等,各有各的妙法,各有各的奇效。
【瘀血观治】瘀络表现一般是血管怒张,疗效的关键是刺血量偏多。而取得血量的前提是:一般刺血后再拨罐。如恕张的血管,则血后任其流出,自然停止为止。对于多年慢性病和久治不愈的顽疾,可在踝关节、肘关 节、腕关节、膝关节之周围,寻找怒张的紫黑血管刺血,常收特效。对恕张的脉络要求一针见血,一般都会喷涌而出,要有所准备,不要给污血溅到。
【刺血手法】
1、点刺(1)速刺,速入1.5~3毫米,速出少量液体后,拔药罐。(2)缓刺,缓入静脉1~2毫米,缓出少量血液,拔药罐。适用于腘窝、肘窝、头面部放血。点刺法先在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郁血积聚。针刺曲泽、委中穴,在孔穴周围上下推按之后,可先在孔穴近心端扎紧止血带,静脉更明显,更易出血,刺出血后,放松止血带。阳气盛必血盛,放血减少血盛邪热,使气血趋于正常。
2、挑刺: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放出血或粘液后,拔药罐。适用于手、胸、背、头面耳背静脉及肌肉浅薄的穴位。针刺时对准红疹点,用左手将红疹点周围肌肉捏起来,右手持三棱针横挑出血。其中缓刺缓退出,待黑色血出尽变为红赤色,按针孔片刻。
3、丛刺:用梅花针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同时拔药罐。
4、散刺法:又称围刺法,是在病灶周围用三棱针点刺几针或几十针,后用药罐吸拔恶血出尽。
5、密刺 : 用梅花针扣打患处,微微出血,再 拔药罐。
6、划割法:用小眉刀,垂直刀身,然后划割。用于口腔内膜、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按:点刺出血,主要用于丹毒、痈疮、痹症、瘟毒等症。速刺适用于咽痛、目赤肿痛、中暑、中风等病症。咽痛刺少商;中暑刺十宣;中风刺十二井等穴。密刺适用于皮肤病,如顽癣等。丛刺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                                                      
治疗红丝疔:在红丝近心端尽头处以及红丝之上寸寸挑刺出血。有时需挑破部分纤维组织。
【药罐操作】
1、药物闪火法:以酒精泡药,浸棉球后,以镊子夹住点燃,在罐内绕3圈后,退出,速将罐扣上。
2、药物投火法:将药粉撒在酒精棉球上,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扣罐。
3、药液滴涂法:取药液数滴入罐,点燃拔罐,或将药液涂抹治疗部位后,再刺血拔罐。
4、贴附、架火法:用大小适宜的某些药物(如射干、罗布麻等)浸泡酒精后,贴在罐内壁的1/3处,或先以某些药,如生姜,置于应拔部位,再以不易燃的物置于其上,将酒精棉球置于其中,用火点燃后,将罐迅速扣下。
5、药物水煮法:以方药(如川芎、乳香、没药、乌头、独活、防风、泽兰、红花等)袋包,水煮半小时,再将竹罐放入煮沸5分钟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来,把药液甩干,速入另一手持的毛巾中,把水吸干,稍晾后再拔,以防烫伤,或以冷水浸罐,小罐浸5秒,大罐浸15秒后扣罐。
6、药液蒸气法:将壶内药煮沸,使蒸气从壶嘴喷出,以竹罐口对准喷气口10秒钟,迅速扣在需拔部位上。
按:用玻璃罐便于观察罐内情况。使用4、5、6法小心烫伤。
【药液成分】
1号翻液(红色)成分:附子,干姜,丹参。温阳活血治寒翻;
2号翻液(酱色)成分:黄连,栀子,玄参。清热解毒治热翻。
按:祖辈制药遵辨证施治之法,味少力宏,多四两拨千斤,随证加减,变通灵活! 
【术后反应】1、多数病人一次治疗即感到轻松,极少数病人感到疼痛加重,但反比前者好得快。晕罐者效果佳。
2、经5次治疗无感觉的不宜再用。
【注意事项】  特别小心消毒,以防感染。为防血液传染,术者戴一次性手套。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宜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1、对炎症,急性疼痛病人可一天一次,减轻症状后3天刺血一次。
2、慢性病人隔三天一次,见效后7天一次,刺后拨药罐10分钟。
3、治疗时间选择在上午、中午为好。
按: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需要发疱者可延长拔罐时间至20分钟左右。
【治疗禁忌】
1、临近重要内脏部位,切忌深刺,皮肤过敏者勿刺。
2、动脉血管和较大的静脉血管,禁用刺血。
3、大出血的病人及容易皮下出血者。
4.虚证,尤其是血虚或阴液亏损患者。
5、严重的心脏病。
6、习惯性流产、孕妇或经期禁用。
7、劳累过度、过饥过饱、酗酒后、情绪失常、惊吓之后、过度紧张。
按: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刺血部位和某些特殊情况,灵活掌握,以防发生意外。
【晕针晕罐救治】
1、即刻将病人的大椎穴擦热。
2、人中,合谷按掐;再按内关,涌泉,太冲。
3、让病人马上饮一杯温糖开水。
4、扶病人卧下,头低脚高位。
【观血辨证】背诊要点:脊背不应有血管突出,如有则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出血色淡为初病或血虚;血色墨为久病或血瘀;血色紫红说明新伤;出水泡为湿重;出透明水液为水肿;风湿,肝病,血中夹水;出水泡为湿重;出水泡为湿重;血色红为热病;色紫暗为瘀为寒;血粘稠为痰湿;血块黑紫为瘀毒。吸出泡沫或拔后肤痒为风邪;罐内有水珠为寒湿;出血缓慢为气血虚。
按: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
【取穴经验】三边:骨边、筋边、肉边;三才:天、人、地;上、中、下。三点:轻点、中点、重点;三量:少量、中量、多量。
【临证一得】
1、中风救治:出血昏迷者,即刺百合、印堂、太阳、太冲、十宣十二井、出血1—5滴,早日清醒,可减轻偏瘫的程度。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拔药罐则有望康复。脑梗塞急性发病者,刺血拔药罐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尤对急性失语后期恢复有较好的疗效。
2、高热神昏:点刺曲池、十宣、人中、少商、尺泽、委中、曲池穴,后拨药罐。
3、小儿惊厥、急惊风:取人中、印堂、合谷、劳宫、涌泉、太冲、十宣。人中、印堂穴用泻法,后面诸穴点刺出血,5分钟后,可见患儿额上汗湿抽搐停止。
4、癫疾:(1)太阳,曲泽,委中,太冲,阳交,丰隆,心俞,刺血后拨药罐。
5、高血压: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
6、心脏病:心俞,阳交,尺泽,太阳。
7、哮喘:(1)肺俞,风门,膏盲,列缺,中府,大椎刺血药罐。(2)先用手指点揉华盖、膻中穴200次,然后点刺。
8、急慢性咽喉病: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拨药罐,血出痛减。
9、胃痛、胆绞痛:应在商丘穴或条口穴上0.5寸或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刺血拔药罐。
10、肝硬化腹水:肾俞,腰俞,条口穴(上0.5寸,外0.5寸),肝俞,太冲、期门。
11、吐泻脱水:点刺曲泽、委中穴。呕吐者加刺金津、玉液穴,以少量出血为度。
12、三叉神经痛:挑刺耳背第一条静脉,适用于初次起病。
13、面瘫:(1)用小眉刀在患侧口腔粘膜上划割,使之出血。适用于初病者。(2)取患侧下关、牵正、太阳、阳白,每次选1-2穴,丛刺后再用闪火罐10分针,使之出血。隔3日1次。
14、颈椎病:压痛点,天宗,肩贞,尺泽穴。
15、肩周病: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泽穴。
16、坐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陵泉、丰隆穴一带,有无怒张的血脉,刺血拔药罐。
17、风湿病: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拔药罐,可见效。
18、手足麻木:针刺十宣,十二井,每周2次。
19、暴发火眼,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拔药罐;双耳尖或双脚中趾挤3—5滴血。麦粒肿:点刺大椎后再拔火罐。或在背部第五胸椎旁开3寸处为麦粒肿穴,挑刺出血。
20、丹毒:在红肿部丛刺,然后拔药罐5分钟左右。每天1-2次。
21、瘰疬:先在患者背心部推擦,出现红点为度,然后挑刺红点,拔药罐,每周1次。
22、乳痈:肩井穴点刺,后拔药罐10分钟。
23、痔疮特效穴:(1)龊交穴,(嘴里面)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2)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
按:急症来之迅速,一时难以细辨,当以阴阳二纲以辨虚实。阳证实证以刺血为大法,泄热豁痰,开窍醒神,待患者神转病稳之后,才可采用相应治法调理,这样才不至于贻误病机,挽生命于垂危。

注:①徐福刚系徐氏国医疑难病研究所主任、徐氏中医第四代传人。
       ②徐仝系吉林油田医院主治中医师,徐氏中医第五代传人。
       ③徐颖系吉林油田医院主管护师,徐氏中医第五代传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