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女儿下嫁孔府是个伪命题 因工作关系, 我经常陪同来防的国内外学者,参观曲阜三孔,其中不乏国内外名校教授,也有高校行政领导。我除了做好接待工作,有时候还兼职“导游”,给学者们讲一讲三孔的历史。 “于氏牌坊”是孔林中的一处景点,上书“鸾音褒德”,牌坊后边,则是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及其夫人于氏的合葬墓,旅游车每次经过这里,都会停几分钟,随车专职导游会向游人介绍这座牌坊的来历,说孔宪培夫人于氏,真实身份是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女儿,是皇宫公主下降到孔府。 导游还会讲一个故事:说乾隆有一个女儿,脸上长了一个大黑痣,位置大凶,方士之人说要把公主嫁到一个富贵于王公的贵族,才可化凶兆为吉相。 有大臣说,山东孔府乃万世富贵之家,俊才辈出,第71代衍圣公孔昭焕之子孔宪允,工书、画,善写兰,年龄与公主相仿,又是嫡长子,将来世袭第72代衍圣公之职,为可选之士。 于是乾隆召见了孔宪允,并且非常喜欢他,赠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孔宪培。 但是按照清律,满汉民族不许通婚,于是乾隆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把女儿把继给大学士,兵部尚书于敏中为义女,爱新觉罗改姓于。这样一变通,乾隆的女儿就可以嫁进孔府了。 后来于氏嫁给了衍圣公孔宪培,诰封一品夫人。 乾隆在京城,时间一长,思念爱女,于是八次到曲阜孔府走亲戚,看望他的女儿。。。。。。。 导游声情并茂的讲解,言词切切,演绎出一部古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我一直相信这个故事,也把这个故事讲解给来访的客人听。 今天上网查阅历史类资料,心中忽然冒起“于氏是不是乾隆女儿”的疑问。于是上网收索了一下资料,结合收藏的历史类书籍,揭开了事情的真相。 于氏非乾隆之女! 原因有三条: 第一:清朝满汉不通婚 第二:于氏未有皇玉碟 第三:于氏孔府内陆位 第一:清朝满汉不通婚 公元1616年天命汉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年号由天聪改崇德。(当时叫女真,后称旗人,民国称满族) 1644年即崇祯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巨变的一年,当时有三股政治力量,活跃在政治舞台。一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二是大顺军李自成,三是清顺治,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朱由检自毁长城,杀掉蓟辽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明失去抗衡清军主要力量,是年大顺军李自成攻进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景山)。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打开关门,迎进清军。辅政王多尔衮携年轻的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君临天下。 入关后,实行剃发称臣等项民族歧视政策,其中就包含禁止满汉通婚。如果说于氏是旗人,是绝对不允许嫁给汉人的。 那么,综观清朝( 1644-1911年)有没有旗人嫁人汉人的事例呢? 据清史专家阎崇年考证,纵观清一朝,公主下降汉臣,仅有一例(也有几位是认做义女而嫁出的,非皇室血脉),他在CCTV《清十二帝疑案》视频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 清朝入关前,皇帝的女儿叫格格,入关后叫公主,公主又分固论公主· 和硕公主,皇后所生之女封为固论公主,妃嫔所生则封为和硕公主。 固伦公主:对皇后行举帕的礼节,皇后还之颔首礼;对皇贵妃、贵妃行颔首礼,皇贵妃、贵妃需还之颔首礼;对妃以下免礼;嫔及嫔以下,反过来要对固伦公主行颔首礼、举帕礼、乃至君臣大礼(就是叩拜),,, 和硕公主:对皇后行君臣大礼,皇后不必还礼;对皇贵妃、贵妃行举帕礼,皇贵妃不必还礼,贵妃回颔首礼;对妃行颔首礼,妃换之以颔首礼;对嫔以下免礼,贵人及贵人以下,反过来要向和硕公主行颔首礼、举帕礼、乃至君臣大礼,,, 那么历史上是那位公主嫁给汉人了呢?又嫁与何人呢? 清太宗皇太极十四女,和硕公主,庶妃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之女,顺治十年(1653)13岁时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因吴三桂起兵反叛清朝,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皆被清廷处死。1703公主去世,时年63岁。 第二:于氏未有皇室玉碟 清朝内务府负责皇室内务,依清律,皇子皇女出生,必建有玉牒。(类似今户口)乾隆先后册立皇后三人,加上妃嫔所生,共有十个女儿。其中五女夭殇,五位各有所处 清朝有严格的玉牒制度,即使皇室有犯大逆之罪者,矣保有其玉牒。于氏如为乾隆之女,内务府应当建有她的玉牒。但是清史专家查不到她的玉牒,这就只有一种解释,于氏非乾隆之女。 第三:于氏府内陆位 72代衍圣公孔宪培1793年去世,没有子嗣,过继胞弟孔宪增之子孔庆镕为子,年方六岁尚幼。于氏为母之仪,主持孔府内务。 据孔府第01306号档案文件记载,于氏婆母程氏向山东巡抚状告于氏的诉状,内有于氏早晚不向其请安之词,于氏遭到山东巡抚斥责,责令其改正,以孝行义。 依据清朝礼仪,公主尊位,仅次于皇帝皇后,王公大臣路遇公主,都须下马落桥,而让行之,甚至衍圣公本人,也须跪拜公主,小心服侍,恐有得罪之处。如果于氏贵为公主,程氏敢告公主吗?这位巡抚也未必有两个脑袋吧! 通过以上三点分析,证明于氏绝非乾隆之女。 那么也有三点,似乎又证明于氏乃乾隆之女 第一:孔府迎亲 据传孔府迎娶于氏时,队伍络绎不绝,皇室成员,朝中大臣,显赫达贵,宫室太监。。。。。亲临或者派亲信之人于孔府致贺。数月后,仍有礼品陆续送达孔府。排场之大,绝非一般大臣之家所能讲究的。 第二:乾隆探女 乾隆皇帝本人历史上八次到曲阜,传说主要是思念女儿,来孔府走亲戚。 第三:慕恩堂记 于氏逝世后,第73代衍圣公孔庆镕(嗣子)在孔府东学建立慕恩堂,内有72代衍圣公孔宪培夫妇及其岳父于敏中等人画像,并依孔宪培于氏夫妇画相,请南方匠人,刻有两朩人,面貌逼真,大小于真人无异,且身着官服,内置两女仆,日日茶水饭食服侍。如此慕恩孔宪培于氏夫妇及其岳父,有何暗喻呢? 解开以上迷团,重要的是解开于氏的真实身份,那么于氏何许人呢?她的家庭背景是什么呢 第一点:孔府迎亲 于氏的父亲叫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时期任首席军机大臣,户部尚书,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馆正总裁等职,其人刚正不阿,才智过人,行事检点,工于书法,作文赋诗,常常即兴而为,文笔过硬,深受乾隆喜欢。 于敏中小乾隆三岁,和乾隆私交甚密。无论乾隆在朝廷,还是巡幸在外,他都是御前最显眼的人物。朝中的许多重要决策,乾隆有些是采纳他的意见作出的,说明于敏中当时已是朝野尽知的京中第一汉臣。(于敏中为汉人,和坤为旗人) 乾隆三十年(1765年),于敏中擢户部尚书。因于敏中正室夫人病故,乾隆特封其妾张氏为淑人。 张氏即于氏生母。于敏中有子一人,女儿三人,最小的女儿名字叫于珊兰。 于珊兰后来嫁给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为妻,即于氏也。 衍圣公孔宪培是乾隆喜爱之人,于珊兰又是乾隆爱臣加好友于敏中的爱女 天作良合,佳人一对。 两人结为夫妻是受到乾隆支持的。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两人是否奉旨成婚,参考婚礼气势及参与人众来看,奉旨成婚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自古,攀龙附凤者有之,附庸风雅者有之,孔宪培和于氏,一个为圣人之后,一个乃权臣爱女,都是乾隆喜爱之人,如果你在清朝为官,是不是也会喝杯喜酒呢? 第二点:乾隆探女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爱新觉罗 福临,君临天下,为消弱汉族的意识形态,依据旗人生活习惯,颁布剃发称臣等系列民族歧视政策,全面否定了以儒家文化为砥柱的汉文化,此举措造成严重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冲突,加剧了旗汉两民族的矛盾对立, 清朝罔顾事实,愚味推行,高压打击一切反抗,汉民族抵抗甚为强烈,反抗人士此起彼伏,对清朝统治极为不利。 清朝中期,上层建筑认识到民族文化的融合,是稳定统治的重要基础,于是积极调整对汉政策,由抵制到合作,恢复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把儒家文化同旗人文化相结合,制定革新有利于国家统治的重要措施。 儒家文化的执行者是文人,儒家文化的精神偶像则是孔子,抬升孔子的政治地位,会向汉人传递出,对儒家文化重视的信号,对孔子重视程度越高,越发彰显皇帝对汉文化的重视,优抚民众。 于是清朝皇帝,多人,多次驾临曲阜,拜谒孔子,封帝师,尊万世师表,加冕封王。 乾隆皇帝一朝,也走重视儒家思想的路线,八次到曲阜,拜谒孔子,是朝廷之需要,乾隆之需要,民众之需要,孔府之需要。 为建立一个长期稳固,强大的少数民族统治政权,致力于儒家文化建设,团结汉人,如果需要,八次到曲阜,十次到曲阜又何防乎? 乾隆唱戏,孔府伴奏,百姓鼓掌。 第三:慕恩堂记 孔府东学建有一清代建筑,成一院落,堂屋五间,乃第73代袭封衍圣公孔庆镕为纪念继父母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夫妇所建。 孔宪培和于氏成婚后,两人未生育子女,于是过继胞弟宪增之子孔庆镕为继子,后袭封第73代衍圣公。 孔宪培去世时,孔庆镕年方6岁,于氏做为继母,主权孔府,也无可非议之处。 于氏去世后,继子孔庆镕世袭衍圣公一职。 孔庆镕做为他人之子,过继孔府,成为权倾显贵达人,历史的偶然性改变了他的命运,实现了他人生最大的梦想。 孔庆镕为感谢皇恩浩荡,感恩孔宪培夫妇对自己的养育恩情,由他主持下,建立慕恩堂,纪念继父母,也可向世人及家族人士昭示,自己以孝行义,不忘恩情,展现自己的情怀。 慕恩即感恩!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以上分析,足以证明,于氏非乾隆之女,而是文人附雅的故事。 于氏如果为公主,则公主贵,孔府贵。演绎公主下降孔府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来彰显孔府的地位,始终无以超越。
作者:竹林清雨 微信:gahxk6666 360图书馆:http://gahxk6666.360doc.com 后记: 拙作成文,始三日,其间因历史知识匮乏,反复修订,文章内容力求符合历史客观,本人乃历史发烧友,才疏学浅,希望大家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竹林清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