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在战争中共损失了3000多万人,但德军也有900万人,大约是三点几比一;《二战秘密档案》的版本就抓眼球多了:苏军死亡人数2600万,德军则为260万,十比一!而苏联官方数据中阵亡人数仅为900万不到……
苏军在前期一些战役中的损失是德军的一百多倍,甚至在最后一战柏林战役中还出现了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600多人的惊人纪录。索科洛夫最大逆不道的是,竟然在书中“黑”了战神朱可夫一把。他引用另一位苏联元帅的话说:“朱可夫必须要有比敌人多5到6倍的兵力……他根本就不会打仗,他如今的显赫地位是用无数鲜血换来的。”我看,这句话也适用于斯大林,适用于几乎所有的苏军高级将领。 然而,无论以上苏军的损失数字如何的惊人,斯大林如何“装修”战争数据,苏军是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者是没有疑问的。 因此,更有意义的发问应是——苏联真的是像宣传的那样,靠一己之力击败德国的么? 国共内战中的一大神话是“小米加步枪”,这早就被杨奎松先生给戳破了——苏联曾在东北提供了足以改变战争进程的大量军事援助。在这个神话中“被遮蔽”的苏联在二战中却创造了一个更大的神话:英美在战争期间给予的援助微不足道,苏联是靠单挑赢了德国。按照苏联官方的说法,英美的军事援助至多占苏联军事产量的4%而已。 而在上述两本书的作者看来,西方的援助却是苏联能够继续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要知道,在1942年之时,丧失了大量军工生产能力的斯大林就好比一个差点输掉底裤的赌徒。 在战争期间,英美租借法案提供了一万八千架飞机,占苏联生产总量的30%;给的坦克占苏联产量的四分之一;英美给的航空汽油是苏联产量的1.4倍;苏联在战时的铁路运输基本依靠英美,一半的铁路铁轨是英美给的,90%的电气机车和货车车厢也是英美给的;一半以上的摩托车是美国给的;80%以上的铜是美国给的;33万吨铝是西方给的,是苏联产量的1.25倍;一半以上的火药是英美给的;还有3400万件军服,1400万双靴子,420万吨食物。最具战略意义的援助可能算是高达45万辆的军用卡车,战争结束时苏军三分之二的卡车是英美制造。没有这些卡车,苏军的每一次攻势可能在完成突破后即告暂停。 最可笑的是,斯大林竟然还在1943年厚着脸皮向美国索要核裂变材料搞核工程,当然,罗斯福不傻。 除了给钱给物之外,英美即使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之前也没有如斯大林认为的那样在一旁看热闹。苏联基本上算是倾全国之力与德国一战,亚洲那边基本算不设防,西伯利亚的精锐大多都抽调回了欧洲,不是他们,莫斯科在1941年就丢掉了。 而德国呢,除了隆美尔在非洲的冒险算“自找”之外,神经过敏的希特勒在西线也长期保持着上百万的军队防范英美。在空中战场上,英美更是完全意义上的主力军,1943年英美空军开始对德国长年进行动辄上千架的大规模战略空袭,到1944年将德国的汽油生产基本炸停。从1943年开始,德国空军在西线的损失便一直超过东线,德国空军等于在用一小半的力量对付庞大却战斗力平平的苏联空军。 至于德国海军,水上舰队在俾斯麦号被击沉后基本闭门不出,潜艇战则是一心一意在和英美玩猫抓老鼠。可以说,苏联海军基本没和德国海军打过大交道,更何况,制造潜艇消耗了德国大量本可用于进攻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苏联单挑希特勒的说法仅仅是“宣传”而已。粗略估计,苏军至多牵制了70%的德国陆军(诺曼底之后大约只有60%),50%的德国空军,和可以忽略不计的德国海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