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瓷器制作技术及流程

 子衿窥魅 2016-01-06

制瓷工艺是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发明的。瓷器与陶器的烧制过程非常相似。但瓷器与陶器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瓷器的坯料是高岭土(也称瓷土)、正长石和石英混和而成的,胎表还要施一层有玻璃质的釉,然后在12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成品质地坚硬、吸水率极低、敲击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陶器的坯料一般是粘土,胎表多不施釉或施有低温釉,焙烧的温度在700度到800度之间,少数陶器可达到1000度。陶器的质地不如瓷器坚硬,吸水性比较强,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不清脆。

制瓷基本流程

1、取土 制瓷所用的瓷土都要取材提炼。一般先依山采土,然后碓(dùi)舂(chōng捣制),并将其中色澄质细者用溪水淘洗干净,再制成砖状的不(dǔn)子(特指做成砖状的瓷土块,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待用。

2、练泥 练泥是决定瓷器材质优劣的关键所在。其方法是把瓷土放入缸中,以水浸没,再用木棍不断地搅拌分离杂质,接着用马尾细箩过滤;最后将泥水倒入下铺细纱布的无底木匣内;待水干后取出,并用铁锹翻动使之结实。

3、镀匣 瓷坯在入窑前必须装在匣钵内烧制,才能防止制品互相粘结,提高质量。匣钵为拉坯制成,所用的材料是较粗劣的不土,成型后先将其入窑空烧,再装坯烧制,这个过程就称为“镀匣”。

4、修模 古代烧制圆形瓷器,每一器物必先有一个模子,只有这样,瓷器的大小款式才可整齐划一。而模子必须同原器相似,且不能过大,约一尺的模坯烧成后会收缩至七八寸。所谓修模,而不叫造模,是因为一个模子通常要经过数次的修整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5、洗料 瓷器所用的色釉料,都须经过挑选、洗净、入窑炼熟的步骤。而瓷器上釉色之后,又要在外施一层白釉以呈现斑驳的色彩。

6、做坯 做坯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对于圆形器,用拉坯车拉坯而成;对于方形或有棱角的器物,则将坯泥用布包裹后,以平板拍成片,再裁剪粘合成形。

7、印坯 圆形器在拉成坯阴干时,为了防止碎裂,就需要印坯的工序。在坯稍干时,将泥坯置于模子内,或用手拍按使其周整,或将坯用小轮车旋转印拍,最后再阴干。接着,乳料工将器坯排列在长条的直木上,运送至下一道工序。

8、旋坯 瓷坯的形制是由坯模而定,但器内外的光洁度却需要旋削加工而成。旋坯有专门的轮车,车中心立有一木樁(zhuāng同桩),大小与坯形相似,椿顶部用丝帛相裹以护坯。使用时将坯倒扣于椿上,一边转动一边用刀旋削,这样坯里外都能平整如一。古时制瓷,一般都将器把、坯足加长二三寸,为了便于画坯蘸釉时把握;待各项工序完成后,再由旋削工去柄挖足。

9、画坯 画坯犹如添衣,是体现陶瓷器自身美感的重要步骤。古代画坯,分工十分明确细致,“画者不染,染者不画”,另外还有锥工、雕工、镂工等。一件青花釉里红的制作,就需要画工先将红彩画于器上,而釉外的青花边线是出自旋坯工之手,器底的题款则由落款工完成。

10、荡釉 荡釉也称为上釉,主要有三种旧法:对于方形或有棱角的器物,是用毛笔蘸釉涂于器上,缺点是釉层不匀;对于圆形器,通常都用将其放入缸内蘸釉的方法,但如果器物过大,由于器重极易破损;所以对大件圆器都用吹釉的手法,以一端蒙细纱的竹筒将釉吹于器上,其次数从三四遍到十七八遍不等。

11、满窑 窑炉呈长圆形,犹如倒置的翁罐,高宽约为一丈有余,窑深则是高宽的数倍以上;其上罩有窑棚,烟囱有两丈多高。瓷坯制成后,装匣入窑,在窑炉内都呈分散排列。窑火有前中后的区别,一般视釉层的厚薄来定位放置。烧窑时则将炉砖留有一孔,用以试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火照若熟就止火,熏闷一昼夜后才可开窑。

12、开窑 烧制瓷器的成功与否,窑火是关键。通常,开窑需三日,当窑中的瓷匣还呈紫红色时,窑工进窑取瓷。开窑工先用数十层湿布蘸冷水包裹头、脸、肩、背等处,然后入窑,并在热窑内放入新坯烘焙,以去除水分。

13、彩器 五彩、斗彩以及珐琅彩器都需将各种色料研细调和才能上色。用色的方法有三种:用芸香油调和,用胶水调和及用清水调和,且都各有长处,油调便于渲染,胶调易于涂抹,水调则有利于堆填。

14、炉烧 白瓷加彩后,需要复烧以固色。而此烧炉又不同于窑炉,有明炉和暗炉之分。明炉是开放式的,专用以烧制小件瓷器;暗炉为封闭式,高三尺径长两尺,专烧大器,可使器物受热均匀。

彩图详解


》或添加私人微信号“XuChineseAr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