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做公益组织的朋友找到我,想聊聊公益组织转型的事。他先是大力吐槽了做地区性公益有多么困难,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然后话锋一转,说自己仍然非常自信,因为社会企业的概念就如雪中送炭,给众多公益组织指明了一条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收入来缓解财政的困难。 但是在听了他详细的解释和想法之后,我发现他所谓的“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更多的只是用来解决财政的困难。静下心来分析一下,他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 ——高正 社会企业是噱头吗?是公益组织转型的救命稻草吗?是解决公益组织财政困境的良药吗? 【社会创业家】特约高正撰稿,谈向社会企业转型这件事儿。 真正优秀的社企应该将社会目标与商业目标相融合,并体现在产品(或服务)和供应链中,从而达到“挣得越多社会问题解决的越好,社会问题解决的越好挣得越多”这种状态,否则很难使商业模式变的可持续、产品或服务产生竞争力。 今天就来聊聊公益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这件事儿: 1、定位飘忽不清,你会失去社会企业精神的内核 很多公益组织转型的社企可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企业到底如何妥善的处理做公益和做企业两者的关系?商业行为获得的收入都用在了公益,那么企业哪里有钱去发展?产品或服务一开始还因为公益元素挺受大家欢迎的,可后来订单越来越少怎么回事? 笔者认为社企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与定位有关,定位是社会企业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之一。社会企业的困难之处在于需要顾及更多的利益相关方,这是一个打太极的过程,一旦定位飘忽不定,这套太极也没法打好打稳。 当你成立一个社会企业,你需要找到企业的成立和运营可以使哪些相关方获益、如何让他们获益,然后了解这些获益的相关方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从而更好的利用这些资源,助力发展。毕竟,成立一家社会企业要同时肩负商业目标和社会目标,这也意味着社会企业必须把环境、社区、受助者等看做重要的利益相关方,而不仅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 举个例子,美国一家做海鲜加工的社会企业Fishpeople Seafood在成立之初就仔细分析了如何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扮演角色、奉献力量、获取利益。针对海洋,他们非常讲究生态平衡和海洋保护,在获取鱼类的同时,也严格遵守保护海洋生态的原则,并做了大量海洋保护的行动和项目,使当地的环境和海洋生态多样化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鱼类的质量也因此提高。短期看,这得提高不少成本,少赚一部分钱,但这是一家致力于海洋生态保护的社会企业,海洋生态是他们不得不重视的利益相关方,而且长期来看,产品质量因此得到了足够的保证,“生态有机渔业”也可以作为产品的优势之一来提高竞争力。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而这一切基于互利共赢。 Fishpeople Seafood产品 定位准确也意味着坚守底线:“社会目标大于商业目标,且商业目标是为了助力社会目标的实现”是社会企业不能偏移的原则。当然,社企的收入越多越好,但这是在保证社会目标的前提下。当一个社企逐渐忽略社会目标,转而为了商业利润失去原则,却美其名曰“为了有钱去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那就离失败不远了,因为企业的根已经不稳,公司的行为和做出的产品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社会价值。优秀的社会企业产生的社会价值越多,商业价值也越多,这是相互促进的共赢过程,找到这个共赢的点是公益组织转型社企的关键。 此外,公益组织转型的社企往往是“偏公益的社企”,所以一定不能让商业元素总是抛头露面,即使是纯商业行为的项目,也得找一个“公益的将军”来指挥。举个例子,邓飞老师发起的E农计划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他们在产品的推广和供应链上都使用了很专业的商业模式和思维,而且邓飞老师又是中欧商学院的学生,可见资源和团队拿到商业公司中都毫不逊色。但即便如此,他们从来没有为了卖的更多而把公益营销用其他营销策略替换掉,更没有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去解除与贫困农户的合作,因为公益元素是内核,一旦失去,项目便失去了初衷和意义。 大家想想,如果不使用公益营销,你拿什么跟市场上其他产品去竞争?没钱没实力没资源没基础没质量,同样的产品你不一定卖的过人家淘宝皇冠卖家。所以“偏公益的社企”一定要由内而外充满“追求社会目标和社会价值的影子”,商业行为永远只是辅助,这个定位不能偏离(其实公益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的,相信很多成功的社企都有同感)。 2、质量不好,你可能卖不过人家淘宝皇冠卖家 不论是运营一家公益组织还是商业公司,质量貌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的人甚至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谈质量就如说废话,谁不知道质量很重要。别的不说,就拿我们国内公益组织做商业尝试的案例来说,有哪几家可以拍着胸脯说,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要好于市场上的平均值?笔者经常会买一些公益属性的产品,但至少有一半的购买体验不是很理想,包装和售后存在劣势先就不提了,质量得说的过去吧?质量要明显比市场上同类产品要差是怎么回事?食物你给我用邮政发过来又是什么情况? 我深深怀疑这些公益组织做商业尝试的意义是什么,浪费时间和资源就算了,还给这个行业抹黑。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可不管你是不是公益组织,也不管你的产品或服务是不是用来实现社会价值的,质量和体验不好已经触及了我的底线。更何况,价格卖的又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你再不认真做质量和服务,再强的公益元素也救不了你。 英国伦敦的交通运输公司HCT(Hackney Community Transport)是一家赫赫有名的社企,致力于通过交通运输提高社区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就业率,并坚持为了社区的利益而放弃为股东创造财富,是一家典型“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的企业。他们引以为豪的不仅仅是为社区带来的积极变化,还有高质量的交通运输服务。 在2008年,HCT成功击败了国家特快集团、东伦敦巴士集团等5家交通运输公司,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交通服务合作方,拿到了这个肩负重任的大单子。政府青睐的原因与其公益属性和产生大量的社会价值密不可分,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很棒的公共服务,怎么可能负担的起奥运期间巨大的交通压力呢? HCT GROUP 站在商业角度,许多红极一时的产品甚至没有坚持到一年就销声匿迹,原因之一就是营销做得好、噱头特别棒、创意很新颖,但偏偏质量没搞好、产品不实用。 小孩子都知道“质量第一”的道理,为啥很多社企非要用“我们是做公益的,也是为了省钱做更多好事,我们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某某某,大家一起支持我们吧”来去为质量不好找借口。事实上,一旦你走了商业这条路,就没人愿意施舍你了。 3、团队整合不当,你会失去引以为豪的公益优势 公益组织转型社企就像是一个军队战术的调整,力度虽有不同,但对机构多少都会有一定影响。当军队要改变战略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到“进可攻,退可守”,至少不能因为这次调整而比以前的局势更差。因此,团队成员如果因为商业转型有较大的变动,那么整个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搞不好商业没做好,以前引以为豪的公益项目也大不如从前了。 笔者曾探访过两家类似的社会企业,他们在公益组织的时期都因为想有更大影响力、更长远的发展而转型成社会企业。其中一家转型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坚决不能因为做商业的尝试而影响到以前公益项目的运作,一切商业行为都在保证公益项目的效果大于等于前一年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之前的团队成员基本保留,仅仅多招了2位新成员,并成立了一个5人的商业项目组负责运作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他们虽然将商业项目与以前的公益元素相结合,但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公益项目自己的正常运作。 另一家机构因为对自己商业的尝试很有信心,便招了许多不懂公益的商业人士和大学生进入团队,取代了之前负责公益项目的人员,以一个“创业公司”的姿态开始做商业项目。尽管这个项目仍然跟以前的公益元素藕断丝连,且没有放弃追求社会目标的实现,但整个公司逐渐在非公益人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鼓动下变得定位模糊。一年后,前者成功实现了收入的翻番,公益项目作为基础让商业尝试如虎添翼,公益带来的收入和商业带来的收入平分秋色;而后者却因为团队“力气不往一处使”频临关门,且公益项目也都基本被折腾的没有生机,以前拿到的政府单子也被停了。 以上的两个案例截然不同的结果,说明了团队不能为了“攻”而放弃“守”,更不能因为做商业项目而忘本,而这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团队情况。就算商业项目在未来将主导机构,成为收入的绝大多数来源以及实现社会目标的主力,团队都不能马上让擅长商业运作的人去负责,除非在之后几年内慢慢过渡和替代,否则很容易得不偿失。擅长公益项目的成员可以协助商业项目有效的将商业元素和公益元素相互结合,让企业的整个供应链和生态系统更合理、更可持续,从而保证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方原本的利益,更好的实现商业和社会双重目标。 总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同志们仍须探索。 公益组织转型社企在这几年确实有点火,虽然很多并没有真正转型成社企,仅仅是在做一两个商业项目的尝试,但公益加商业如何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产生最大的价值,是值得从业者实践和探索的地方。 商业型社企跟公益转型的社企在运作、管理和推广上还是有较大不同,欧美也有许多商业公司成功转型社企的案例。虽然中外行业发展的差距大,政策环境、行业人才、民众基础等等因素都截然不同,就连CSR都没办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但探索中国特色的“公益加商业”之路必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因为他们曾经遇到的很多问题和质疑都是目前中国社企所面对的。 社创特约之高正 高正,社会企业学习者和实践者,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本科在读。 相关阅读 本期目录
SE闪聚——我们只要有价值的聚变!SE俱乐部每周在线分享。 分享主题:从实战视角谈中国乡村发展新模式 分享者: 耕心乡村共创 执行总裁——车明阳 分享时间:1月7日(周四)20:00-21:30 车明阳,曾就职于全球顶尖管理咨询公司,并主导了中国首个三农问题的社会创新基金战略规划项目。以最高荣誉毕业于香港大学,代表中国在全球商业大赛中获得冠军;大学期间就在香港创立亚洲早期的众创空间Yes Network (yesnetwork.org),连接全球创新人才,与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香港政府等诸多机构合作举办创业创新活动和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