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企并非你想干就能干的

 東泰山人 2014-06-08

社企并非你想干就能干的

时间:2014-6-5 11:20 | 作者:keledoll | 编辑:chenshuyi 



说实话,对于这篇文章,我挣扎了很久,一直在想要不要写,最后还是没忍住想要写一下我这几年的工作感受。

 

最近社会企业和社会创新被炒得红红火火,我呆的公司连续几次在社会创新比赛或奖项中获奖,发展规模也日益扩大。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同事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我看着我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从最开始的红红火火获奖无数到难以为继相继倒下,也有本来一汪热情投身公益创业到最终回到平凡工作岗位开始自己的生活,其中见得最多的还是不断崛起的“社会企业”家以及各种不顾头破血流,投身鸡血事业的鸡血青年,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正在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在做公益、CSR,或是不打着旗号,但确实在干着很屌的社会事业的伙伴们。

 

不过,作为一个算是经验丰富的人,我想要送给那些热情十足,但经验不够的鸡血青年一句:社会企业不是你想干,想干就能干!

 

在开始盲目崇拜那些光环下的社会企业家,开始投身于所谓“changemaker”和“梦想家”满地皆是的圈子前,不妨看看我的片面之词:

 

1、创业真的很辛苦


这种辛苦不能和工作作对比。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工作中也需要面对如山的压力,但创业的压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得更多,它需要你几乎每分钟都在思考下一秒的生存,发展问题。它不仅有青春片中热血四射想要大干一场的干劲,还有更多熬夜,更多加班,下个月发不出工资要怎么办,商业模式根本通不过市场考验,合作方各种刁难……做之前,你需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好了心理准备,去迎接这些可能的挑战?

 

2、新手上路死得早?


我们每次招聘或者去参加活动时,都有不少人表示非常希望来我们这里工作,其中有不少是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或工作一年半载但不想走寻常路的不羁少年。但老实说,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想招大学毕业生,这并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不够有热情,而是社会企业本身就是需要低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人力成本几乎是最大的成本,所以我们选择每一个人都会非常谨慎:你有能力确实可以培养,但如果你同时有资源,有经验也有人脉,也想通了未来自己想做的方向,那你更加是我们要找的人。大学新生的热情很足够,但作为一个混这行的人来说,我真的非常不建议大部分人刚毕业就从事这个工作。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研究生毕业时就开始这份工作,我的工作是公益活动策划和项目管理,但工作之后我发现,要自己去完成把控这么大的一个项目是有点力不从心的,当时我的上司是一个有3年品牌活动策划经验,还被新加坡社企挖角的女超人,她几乎是手把手把所有东西教给了我。面对零基础的我,传授的那个过程,只要想想都觉得她很辛苦。

 

但是相对来说,我现在的同事,她们都有过一定的商业和社会经验,已经有自己相关的一些“工作”经验,尽管以前不做公益,但是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成熟的项目运作经验让他们能上手更快,甚至可以通过过去的方式导入资源。我们也会培养实习生,她们(大部分都是女生)都是从头学起,慢慢来,其中有几位是非常优秀的,如果留下来工作,当然是熟能生巧。但反过来想:新人能在一家初创型社会企业中学习到什么呢?我们员工本来就很少,你在这里,除了是一个执行者,更是一个建构者。


从执行者的角度看,我们的实习生去找一份其他工作,应该在同龄人中可以达到80分以上:在我们这种实习生当全职员工培养的奇怪体制下,他们不仅已经有一定的执行经验与职业训练,而且他们做事会有一个更有温度的出发点:我不是纯粹为了钱去工作,我完成我的工作是因为我喜欢它,希望它能做好。这种对工作的承诺,我相信他们一定能找到一份符合他们工作能力的工作,而且表现也会非常优秀。但除此之外呢?他们能为这样的小团队做什么?除了“执行指令”,是否也需要主动去建构?比如你做社区营造,你对这个领域有了解吗?你能够为企业带来客户资源吗?你能够主动去做项目的策划与设计,甚至推翻你们原有的不合理的部分吗?这点是非常困难的,我最开始对我的实习生很失望,因为他们不够主动:去思考如何改变,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和资源带入公司。


到后来,我发现这与资历是相关的:如果缺乏商业经验,自然也不懂得怎么和商业机构打交道;如果你一直站在山脚,如何能高屋建瓴,把控全局。还有一些人,是被打了鸡血的,以为自己参加了几次字母缩写党的活动,就是“changemaker”。


其实社会企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可能比同等职能的商业职位还要高。认真看看中外的鸡血故事集,大部分的社会企业家,并非是大学毕业突然有一个改变世界的idea,就立刻行动,就开始了社会企业之路的(当然也有,少数),但大多数的社会企业家首先是某个领域的专家。


小额信贷之父尤努斯教授本身就已经是孟加拉的立国元勋,原来还被邀请做财政部部长,自己选择退隐象牙塔,教书育人。我的metor 黑暗中的对话(香港)的发起人之一Patrick张瑞霖,在创办DID HK之前,已经是资产过亿的大公司发起人,成功的企业家;很多内陆小伙伴熟知的Ada Wong黄英琦女士,在开始做MaD创不同之前,就已经是大律师,区议员以及意见领袖,和香港的商界政界关系密切。内陆的社会企业Shokay的发起人乔婉珊本身有哈佛MBA的光环,国际视野和资源,让她能想出好的解决办法,也能设计出时尚和适应国际市场的商品。除了创办人,我看到成熟的社会企业团队,他们甚至可以不惜百万年薪去请优秀的管理和专业人才来工作。术业有专攻,任何一个机构都必须首先是一个“专业”机构,再是一个有良心有社会使命的专业机构。

 

所谓的“人人都是changemaker”,确实是可以激励多些普通人参与社会创新,不过他的意思是:做环卫可以是一个changemaker,做公务员也可以是changemaker,而不是说you have to quit your boring job and become a changemaker。相反,如果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干得出色,或许对你做社会创新更有帮助。

 

3、要有坐过山车的勇气


我觉得这个不止是社会企业需要的,可能是所有人类都共同需要的,就是心理学上一种叫心理弹性的东西。简而言之就是你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变化,抗压能力一级棒,随时做好坐过山车,从波峰到波谷的准备。因为变化真的很大,可能前一秒你还以为能得到一笔不少的资金,后一秒就泡汤了。当然这个是商业社会的必然规律。

 

你可能觉得,我不是做社会企业吗?人们更应该善良看待你吗?错了!不仅不会,你还必须很残酷地和其他人做竞争。


比如智障人士的面包工坊,想想他们前期投入的成本有多高?train一个智力障碍的面包师的时间很投入成本可能是train一个普通学徒的2-3倍,这样整个成本上来了,即便有了社会补贴,产品依然要跟同行作竞争。只有做出最好的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如果你以为消费者会因为“你是公益的”,就会更支持你,就错了。拜托!那你卖的不是产品而是眼泪啊!所以你过程中可能有很多艰难险阻,可能更会算计,也更会包装,更会利用所有社会资源,压低成本,甚至抬高价格,给消费者更好体验,你才能勉强生存下去(而其实,很多的社会企业仅仅是要做到盈亏平衡都非常成问题)!


今天,我们一位实习生说,她本来想从事我们这种工作,之前因为很容易紧张焦虑,一直有去看心理咨询,但来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还是先干点别的~不然小心脏很快受不了。如果你是社会企业的创办人,那你要面对的问题就更多,你的idea再好,再有visionpassion,依然是每天都像坐过山车一样。你真的做好准备去面对这种随时可能要去接受心理咨询的变态生活了吗?

 

4、做个勇敢夹心人?


其实目前来说,整个中国的市场对社会企业,NGOCSR方面的理解还是很起步阶段。所以当社会企业这个牌一亮出,你要面对的问题永远比答案多:你们不是公益机构吗,为什么要赚我们钱?我的钱是用来资助那些你的服务对象,为什么收这么高管理费?同类型的项目/产品我找其他商业机构做便宜20%,你们为什么要做这么贵?你们没有做财产公示,那你们一定有很多灰色地带?


公益和商业之间的双重标准有时候会变成一把双刃剑,好的时候你可以见风使舵,好的部分是客户更理解你的产品贵在哪里,不好的时候就把你夹在中间,左右不是人。慢慢地,我开始觉得一个好的社会企业,它最终出售的不是理念更应该是产品;你卖我的东西,除了因为它有good will,它首先是个good product打着公益的旗号,卖眼泪,依然叫自己社会企业/NGO的机构比比皆是。后来我听一个上海的社企同事提供了很棒的答案:其实对外我们直接就是一个培训机构,和其他传统的培训机构来竞争市场。可能只有在那些社会企业研究机构,媒体或是相对小众的鸡血大会上,才会拿“社会企业”说事。你是不是有足够的机灵去做夹心人的角色呢?能够对内对外都很好处理和平衡商业和公益的关系。

 

写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如果我在大学毕业时看到它,我会当机立断去找个更大的机构积累经验,学习管理和策划的流程,厚积薄发,再把事业做好!



【关于作者】

Keledoll,中文名梁嘉歆。她说,自己一面是插科打诨的心理人:混了7年心理学,发起了友心人心理社区。一面是专业搞三搞四的社会企业家,曾在联合国中国实习,现在社会企业“乐岛共建”担任执行长,运营荒岛图书馆、真人图书馆等有意思的社会创新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