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沿模型:铁轨上的黑色死神!

 秦岭之尖 2016-01-07


列车炮的概念最早源于1850年代,在英国人安德森(Anderson)的作品《国防》(National Defense)中提出。1860年代以后,俄罗斯亦有著相同的概念。而最早使用列车炮的国家则是美国。在南北战争期间,联邦军(北军)为了围攻邦联军(南军)据地彼得斯堡(Petersburg),首次采用搭载了无盖列车的十三英寸臼炮进行轰击,这是世上第一款的列车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亦开始以列车炮作为轰击要塞及堑壕的武器,把列车炮的使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德国使用了射程一百三十公里的“巴黎大炮”(Paris-Geschütz)轰击法国巴黎。因此,协约国在战后拟定的凡尔赛条约中列明德国禁止使用列车炮等重型武器。虽然如此,但1935年希特勒重整德国军备后,列车炮再次面世。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德国制造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列车炮如重型古斯塔夫、K5E列车炮、K12E等。这些列车炮的口径比较大,由150毫米至800毫米不等,其炮管亦较相对长,所发射出来的炮弹射程有数十公里。


虽然列车炮火力巨大,射程远,并能够在没有战场制空权的情况下对敌方纵深和坚固目标予以毁灭性打击,但由于列车炮过于笨重,并且在移动中要进行复杂的拆卸,加上制造成本高,大口径火炮寿命短(如800mm的古斯塔夫只有100发的设计寿命),实际使用中并不理想。并且二战后期V1、V2两种导弹的出现,使列车炮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多拉大炮


多拉大炮(古斯塔夫大炮)是一门超射程炮,是希特勒上台后秘密研制的超巨型火炮,多拉大炮身管长32.48米,全长42.9米,口径800毫米,火炮全重1329吨。这是世界上重量最重、口径最大的巨炮,炮膛内可蹲下一个士兵,德军称这门炮为“多拉大炮”。它发射的炮弹有两种,一种是榴弹,弹重4.81吨,射程47千米;另一种是混凝土破坏弹,弹重7.1吨,射程38千米。

基本参数

炮高:12m

系统全重:1350吨

最大仰角:65度

有效射程:47km

制造厂商:克虏伯

类型:古斯塔夫式800毫米列车炮。

一号炮:古斯塔夫。二号炮:多拉。


1942年5月,德军围攻苏联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久攻不下。“多拉大炮”被调往前线。6月7日,在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中,火炮特别是“大多拉”炮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多拉”火炮向该要塞的7 个主要目标共发射了48发巨型炮弹(占其炮管寿命 150发的三分之一),目标全部被摧毁。剧烈的爆炸声似电闪雷鸣,惊天动地,一股股浓烟从要塞升起。炮弹降落之处, 立即化为废墟,尤其是其中有一发炮弹击毁了在席费拉亚湾北岸埋在岩石下30米深的一个巨型弹药库。令德军和苏军都为之震惊。它平均每发射7发炮弹便能摧毁一个目标,精度惊人。尽管人们认为“大多拉”的真正效力与制造它的成本不成比例,即效费比很低,但“大多拉”在克里米亚的出色表现令参战的将士终身难忘。在攻下塞尔斯托波尔要塞后,“多拉大炮”又参加了斯大林格勒攻城战,为了避免为敌人缴获,德军拆毁了所有的多拉大炮,但还是有些炮管被同盟国缴获。

K5(E) leopold 列车炮

1935年,德国开始了新一代列车炮的研制计划,开发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了之前所进行火炮理论研究所积累的经验。老牌厂家克虏伯的设计师们拿出了方案,最终,口径定为283毫米的 K5。该炮与之前生产所有列车炮相比无疑是最好的。


早期的武装列车只有轻武器作为攻击的主要装备,想要有更强大的攻击武力,就必须换装大口径的火炮增强攻击力,这就是列车炮的前身,但是这是一种临时的设计,早期的列车炮除了放上一些中口径的火炮外,有些直接拆下海军舰炮来使用,这些火炮的后座力极强,没有经过特殊设计的车身往往承受不住强大的后座力,车体结构受损、列车直接出轨的情形层出不穷,然而日新月异的科技,使得这些问题慢慢获得改善。发展列车炮的各国,纷纷针对早期列车炮的问题进行改善,使用的火炮口径也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马其诺防线,建立了一连串可互相支援的列车炮铁路网,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更开发出拥有800mm口径的古斯塔夫超重型轨道列车炮和拥有283mm口径火炮还有精准射控系统的K5 leopold 列车炮。


一次大战后,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影响,德国被禁止发展大口径火炮,在各国列车炮发展起来情形下,德国巧妙的利用了以发展海军为借口继续做研制大口径火炮的计划。1933年,德国开始进行一连串搭载超重型火炮的列车炮研制计划,其中克虏伯公司所提出利用现有的载具搭配上283mm口径火炮的计划,并于1935年经在过各口径火炮测试的结果下,由于测试出来的效果最为显著,而为德国军方所采纳,并且定名为:K5(E) leopold 列车炮,于1936年服役,直至终战,德国仍然继续生产。


第一门K5于1936年正式服役,之后一直持续生产直到1945年。最终产量不确定,但估计在25门到28门之间。从各方面来讲,K5的设计都很经典,简洁的载具,杰出的弹药搬运设备和装弹机构,又细又长的炮身。


K5从生产到使用一直处于高度保密中。K5以其优异的性能受到前线部队的好评。1940年,刚刚配备了GR35式榴弹的两门K5列车炮被秘密运到法国多佛尔海峡沿岸,向海峡对岸的英国本土射击,对岸的英国虽然也有超过300毫米的列车炮和海岸炮,但是以他们的射程根本够不着K5,只能干挨打,没有任何办法。在大西洋壁垒,K5被海军部队使用来阻止预想的盟军穿越多佛海峡的行动。直到1944年盟军登陆一直留在那里。有一门炮甚至被藏到了码头附近的美术馆里。尽管这样,还是躲不过盟军的侦察和轰炸。在另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为K5建造的混凝土碉堡车库。


1944年的意大利安齐奥战役是K5发威的一仗,两门K5火炮在安齐奥的铁路隧道里躲避轰炸,轰炸过后就跑出来攻击正在登陆的盟军士兵和装备,给盟军士兵带来了极大的伤亡和恐慌,于是K5便有了另一个绰号“安齐奥特快”。


北非战役后期曾有计划运送至少一门在意大利的K5去突尼斯。可以说“哪里有德军,哪里有K5”。铁道车拉着一门或两门K5和弹药车以及居住车厢的情景在欧洲占领区内经常可以看见。同其他的列车炮的命运一样,K5不是被盟军摧毁就是被自己人摧毁。


今天,现存的K5有两辆,一辆在法国大西洋壁垒博物馆,另一辆在英国阿伯丁供人参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