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氧气来自光合作用?中国科学家发现早期地球氧气产生新机制

 春满庭苑 2016-01-07

在无生命迹象的地球早期,存在少量氧气,即稳定的基态氧分子。显然这些氧气不可能是通过现在所熟知的光合作用而来。那么它来自何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善喜教授研究组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早期地球上氧气产生的全新机制。该研究论文1月4日发表在《自然·化学》上,其作者分别为王旭东(在读博士研究生)、高小飞(在读硕士研究生)、宣传进(2015年硕士毕业)和田善喜(课题总负责人)。此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合肥大科学研究中心的支持。

《自然·化学》网站上该论文页面

在早期大气环境中,存在较多的二氧化碳和低能量电子。田善喜研究组提出,这些二氧化碳分子可以捕获低能电子,而后可能发生两种解离反应,即产生碳原子负离子和自由氧原子或者氧分子。他们利用自主研制的负离子速度时间切片成像谱仪,检测到了上述两个反应,并发现在特定的能量范围内才能有效产生氧分子,而且作为反应产物的自由氧原子也可能结合产生氧分子。

田善喜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资料图)

“低能电子贴附或捕获”过程对星际化学成分的演化至关重要。由于在许多星球如地球、火星、土星、木卫六等的上空,存在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和能量在20电子伏特左右的低能量自由电子,田善喜研究组认为,“电子贴附解离”对原始氧气起源的贡献,可能较以前公认的“三体复合反应”和新近发现的“光解反应”过程更为重要。这一发现大大深化和拓展了人们对“星际介质化学反应”的认识。

(科技日报 吴长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