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科学家发现“氧气起源”新机制

 laoshuxinya 2016-01-07

在无生命迹象的地球早期,存在少量氧气,即稳定的基态氧分子。显然这些氧气不可能是通过现在所熟知的光合作用而来,那么它来自何方?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善喜教授研究组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早期地球上氧气产生的新机制,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化学》1月4日发表了该成果。

在早期大气环境中,存在较多的二氧化碳和低能量电子。田善喜研究组提出,这些二氧化碳分子可以捕获低能电子,而后可能发生两种解离反应,即产生碳原子负离子和自由氧原子或者氧分子。他们利用自主研制的负离子速度时间切片成像谱仪,检测到了上述两个反应,并发现在特定的能量范围内才能有效产生氧分子,而且作为反应产物的自由氧原子也可能结合产生氧分子。

“低能电子贴附或捕获”过程对星际化学成分的演化至关重要。由于在许多星球上,如地球、火星、土星、木星等的上空,存在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和能量在20电子伏特左右的低能量自由电子,田善喜研究组认为,“电子贴附解离”对原始氧气起源的贡献,可能较以前公认的“三体复合反应”和新近发现的“光解反应”过程更为重要。这一发现大大深化和拓展了人们对“星际介质化学反应”的认识。

(光明日报合肥1月6日电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杨保国)

[责任编辑:单清伟]
本文系转载,不代表参考消息网的观点。参考消息网对其文字、图片与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其权利属性均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