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听一段大山深处的故事

 汉青的马甲 2016-01-07

第一次见到作家张炜,是在去年夏天,彼时我正在编辑他回忆童年的散文集《描花的日子》,他写海边童年趣事,故乡的一草一木,跃然纸上。初读平淡寡味,越读越有味道,那些文字于寡淡和留白处涌动着力透纸背的深情,让人心中波澜不已。我去家中拜访他,听他聊叙往事。


走进作家的客厅,那里没有电视,古朴的书橱将房间包围,里面躺着一排排肃穆古旧的书籍,庄严而整齐,像是一千年前就安身立命于此。他的身上有种沉淀下来的安静平和的气质,像水,像土地,说话语速缓慢而低沉,似乎在诉说一个远古的故事,笑起来纯真而亲和。我谈及他的新书,问他四十年前的童年往事,怎么可以回忆得如此鲜活丰饶而完整。他说,不可能忘的,少年的记忆定格,历历在目,像是昨天发生的,随时提取,写之不尽。人的一生都在回望它,消化它,用它的养分供养余生。成年后的生命,只是童年的延续。


《描花的日子》写四十年前海边村落的少年记忆,一段一段,信手拈来,平淡至极。背宝书,玩小虫,赶大集,开忆苦会,他写童年趣事,村里的奇闻逸事,民间奇人。故乡的一人一景,一草一木,生动鲜活,在他笔下跳跃着,幻化成五彩斑斓的故事,又充盈着独特的地域传奇色彩,复活了海边故乡的老灵魂。而书写故乡的人,他的心仍属于那个海边顽皮而多情的孩子,用一生的时间,为那片故乡土地的生命记忆,炽烈地跳动着。


那时,他已应社长之约,为我们写一部长篇儿童小说,写完会给我看看。今年二月底,我等到了这部《寻找鱼王》。



寻找心中的鱼王

每一片大水都有根吗?

大树的根我见过,大水的根会是什么模样?

我想自己有一天一定会鼓起勇气,

去亲手摸一摸那个大水的根。


《寻找鱼王》向童年深处的记忆延伸,融合虚构与真实故事素材,书写了一段原野和大山里的童年故事。在宁静而美丽的深山村落里,“鱼”是家家户户深沉的念想和渴望,而“捉大鱼的人”更是山里令人景仰的存在。家家户户流传着“鱼王”的传说,人们说他是鱼鹰之子,捕鱼的旷世高手,却无人见过他的真面目。一个八岁的男孩在父亲的陪伴下出门远游,苦苦寻找“鱼王”学艺,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老鱼王”,也从老人的口中得知了鱼王家族一段精彩离奇、不为人知的民间传奇。

我们寻找鱼,获得鱼。关于鱼的一次次回忆,差不多构成了整个童年生活中最深邃的情感贮藏。我真想讲出一些好的鱼故事。我以前讲了不止一个,但这一次,我算是讲出了藏在心底深处的、从前并没有多少机会示人的传奇故事。

现代的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这个时代让孩子博学,也让孩子无知。比如关于大自然的真实感受、肌肤摩擦中才能产生的一些情愫,在这个时代是稀缺的。这是人类生存的大不幸。讲述真正具有原生性的大地故事,大概是必须要完成和领受的一个时代任务。
——张炜


这是一个孩子“出门”与成长的故事,也蕴含着品之不尽的哲学意味:通过不懈地寻找,男孩邂逅了大山深处的“旱手鱼王”老头儿、蓝色雾幔下的“水手鱼王”老婆婆,最终在老婆婆的指引下看见了“大山里的鱼王”——看护大山水根的大黑鱼。在寻找“鱼王”的旅程中,男孩也在两位鱼王的点拨、引领下不断参悟、成长,由一心成为“捉大鱼的人”转变为“看护大鱼的人”。唯美寂静的深山,大雪皑皑的山间小屋里,善良纯净的孩子和饱经沧桑的老人共同谱写了宁静壮美的生命画卷。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在奇谲曲折的故事宇宙中遨游,思索,每读一次都会有更深的领悟和感动。这是一个男孩生命之初在大山与原野中的奇幻旅程,一段充盈着传奇色彩与神秘气息的大地故事。最初,它对我来说只是一部精彩好看的传奇故事,渐渐地,我品出了它的苦,它的气韵饱满,淡泊中的醇厚,那些蕴藏在老鱼王哲言里的人生智慧,像一场洁净而苍茫的大雪,静静覆盖我心灵的荒原。两个月的时间,我浸泡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像故事里老鱼王说的,学到一些,再放下一些,最后留下的才是自己的。每次读到男孩告别鱼王师傅,独自一人面对未卜的世界,我心中的大雪也纷纷落下,眼泪忍不住流下来。




从三棵大柏树下走开,就等于踏上远路了。我们要沿着山下的小路走,不时越过一幢或两幢房子,它们都是石头垒成的。这就是山里人家,像我们一样孤单。如果从这些房子里走出一个孩子,也一定会像我一样。




最有名的捉鱼师傅心里都有一笔账,他们把山山水水都装在心里,一年四季下雨刮风,天热天冷,鱼躲在什么地方,都算得出。




谁也无法想象大雪天的小屋,想不出这里的快乐和幸福。我如果一辈子都在师傅的身边,那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了。


大雪天我们的小石屋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故事。故事应该是冬天里常备的东西,因为山里人一年的故事,都要放在冬天里说。


长辈人牵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辈子十里。


屋里只有我一个人醒着,听着灶里噜噜的火苗。我依恋老人,依恋这座小石屋。在无边无际的大山里,这座小石屋是最暖和的地方。我挨过了多少大山里的冬天,所有冬天都是和长辈人一块儿度过的。我不敢肯定以后还会这样,人总会孤单的,孤单地走完那“七里”。


她眯着眼看银光闪闪的远处,伸手往前一指。我好像看到了那些被风吹成一束银练的地方,就像一群鱼在排队赶路一样,一块儿睁大了圆亮的眼睛。我惊呼起来:“啊,所有的鱼晚上都出来了!”她摇头,“那不是鱼,那是一条街,街上有灯火。”我不信。她说水里和地上的村镇是一样的,大街大巷的灯火就要密一些。

《寻找鱼王》的初稿只用了11天,之后放起来一段时间,再拿出来慢慢润色、打磨。这个故事的人物原型,是山东临沂沭河的一位八十几岁的老鱼王,作家张炜曾两次去当地采访他,起初想写一部报告文学,随着故事素材的积累,想象的展开,童年记忆的融入,作家最终写就了一部男孩与鱼的生命故事。小说中关于山里捕鱼的传说——旱手与水手的学问、在沙地捕鱼、在冰上捕鱼的片段都是真实的。


张炜曾说,这部作品是他到了这个年纪“撞”到的作品,也是他至今文学创作生涯中最满意的中篇。年轻时写《古船》,写《九月寓言》,下笔汪洋恣肆,充满华丽绵密的复句,流淌着涨满的生命诗情,几十年过去,《寻找鱼王》却是字句平淡、简泊,极少修饰,越往深处读,才体会到文字背后涌动的巨大深情,是苏东坡说的,渐老渐成,乃至平淡的境界。而不同年纪、不同阅历的读者,都能从中读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领悟。“好的儿童文学,大人读了不觉得浅,孩子读了不觉得深。”正是如此道理。


为本书画插图的画家是旅居西班牙的中国女孩马岱姝,我曾被她去年出版的无字绘本《树叶》深深打动,她的素描深受西方现代绘画风格影响,画风绵密而自成一个唯美朴素的幻想世界。《树叶》也讲述了一个“寻找”的故事——一个男孩在冰冷诡谲的灰色城市里寻找一枚失落的“树叶”,拨开城市的铅色大雾之后,那枚散发着光芒的树叶被男孩寻回,慰藉着男孩的心灵,也温暖着城市里的异乡人。我感觉这与《寻找鱼王》的内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出意料,岱姝非常喜欢《寻找鱼王》这部作品,她被作品纯净唯美的气质打动了。最终,内文的插画绵密而充满想象力的素描呈现,同时用一幅幅小的章节图串联起小说中“鱼”的故事,成了一个“鱼”的博物馆——课本上的鱼、黑板上的鱼、木鱼、毒鱼、大嘴鱼……封面则用粉彩描绘了小说的核心情节——男孩在深水中邂逅大鱼,蓝色的主调,辅以五彩斑斓的水景,配合设计师用毛笔写就的动感飘逸的书名,展现出小说灵动纯净而充满梦幻色彩的意境。


我猛地回头,啊,黄黄的月色下,她在水面起伏跃动,就像骑在一匹大马的背上。我喊了一声,回身扑进水里,急急地游向那儿。快到她身边时,人却不见了,好像她在潜入水中时挥了一下手。我也潜下,在月色的反光中,盯着自己的脚跟变成的两个光点……不顾一切划水,靠近……我好像已经挨到了最大的水洞入口。老天爷,这一次千真万确,我看到了一个粗长的黑影在移动。我追上去。

一本好书的旅程


如今,《寻找鱼王》已经出版,那些日子的努力、纠结和打磨都化成了面前这本书里的铅字和图画。一本好书的旅程刚刚开始。当一本本书颠沛飞扬抵达读者的手中,许多朋友兴奋地与我分享阅读后的感动与领悟。我发起了“有人写字——《寻找鱼王》读者手记征集活动”,一些朋友和读者用“手稿”的形式,写下读后的感想和领悟。下面和大家分享几段读者的文字:



荒岛过客,26岁,豆瓣网友 二十六岁的时候,我和八岁的男孩一起上路,去听一段大山深处的故事。他穿过蓝色的迷雾,一点一点接近大水的根部,最终听到地心深处的深沉跳动——一个男孩的成长因“寻找”而衍生出广博厚重的外延,由个体生命到群体万物,内蕴着不动声色的大地悲悯。及至后来,“鱼王”是谁并不重要,因为我和他一起放下了那么多牵绊,石屋里的炉火,水塘边的月亮,像是久别重逢的故人,平静地落下泪来。原来,他也曾遇见我的梦。




茶之舞,62岁,一位八岁小女孩的姥姥 我刚拿到《寻找鱼王》,就被书的封面设计吸引——富有神秘感的色彩和画面,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奇幻的联想不由自主地一气读完。故事太美了,语言文字美,人物美,意境更美,始终给人以动感。一路读来,整个身心觉得跟随主人公立志、追寻、踏觅——遨游了一个偌大无比的充满奥妙的宇宙般的空间。主人公立志成长,“旱手鱼王”老人哲理人生,“水手鱼王”老婆婆守护水根等鲜活的场景,突显传奇色彩,更具儿童文学的阅读趣味。合卷而思,故事情节真是丝丝相扣,内涵耐人咀嚼。



解慧,27岁,媒体人 《寻找鱼王》是本拿起来便很难再放下的书,虽然它是一本儿童文学,但其独特的文学素养同样适合成人阅读。其中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时常出现在字里行间,读完时而思绪飘远,时而无味杂陈。这种阅读的思考在阅读中产生,是阅读的真谛,也是《寻找鱼王》的奥秘所在。


而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位八十岁山东老人的来信,他寄来一幅书法作品,用“动漫奇幻,悬疑深邃”八个字评价《寻找鱼王》带给他的感受。他与小说的人物原型——临沂束河的老鱼王年纪相仿,写下的感悟透着千帆阅尽后的深沉和淡然,令人动容:



冰川,82岁,退休老人 又浅又深的水,又近又远的山,又孤独又温馨的小石屋。在失望中寻找希望的孩子。还有旱手鱼王和水手鱼王之间的爱恨情仇。寻找人间的鱼王,鱼王却在深不可测的水中。树有根,水也有根;水中有鱼,沙中也有鱼,这些新鲜而真实的东西含量极其丰实,耐人深思,耐人寻味。

今年夏天,我去南京为孩子们做了一场“编辑讲书——寻找心中的鱼王”的讲座,在赏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望着孩子们一张张喜气洋洋的脸,我请他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心中的鱼王”,再写下一句对故事主人公说的话。孩子们天马行空地画了起来,用自己的语言,记录着《寻找鱼王》带来的感动和收获。一个小姑娘写下了一句话:“真正的鱼王就是自己。”这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对故事的领悟。



你真的学会自己抓鱼了吗?——马寻(7岁)



你成功了,你实现了梦想,你就是真正的鱼王!——刘柯含(6岁)


我最想对那个男孩说,你的梦想很伟大,但不一定能成功。加油!——陆秋瑞(8岁)


寻找你梦中的鱼王。



人有十里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王宇帆(7岁)



真正的鱼王就是自己。


长辈人牵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辈子十里。寻找内心深处的鱼王。


要好好看护水根,有了它,大山才有了活力。


小男孩,只要你有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鱼很宝贵。——茆子墨(9岁)

人和书的相遇,兜兜转转,总是需要缘分。一本好书就像是蒲公英的种子,飘飘洒洒落在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慢慢地滋养,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开出不一样的花。而作为编辑的我,在人们看不见的角落默默耕耘,播撒种子,也有了一种奇妙的幸福感。《寻找鱼王》中熠熠闪光的哲言,人在少年时并不能领悟,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许多深邃的启迪,还会出奇不意地闪烁于心中。一本好书已经诞生,它就在世界的某处,等未来的你发现。等待有一天,好奇的孩子打开它,会雀跃地拍掌,疲惫的旅人阅读它,会获得心灵的抚慰,年迈的老人翻看它,会流下感动的眼泪。也许,这就是一本好书永恒性的价值。


相关图书


《寻找鱼王》

作者: 张炜

插图作者:马岱姝

编辑:黄平丽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出版年: 2015-5

页数: 232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3285647


《寻找鱼王》最终不是一个关于初出茅庐的少年如何征服世界的成长叙事,而是初涉世事的少年如何在成长中学习一种面对世界的恭敬之心。在这样一份恭敬之心正从现代社会的超快速运转中不断逝去的今天,将这一精神的底子还给作为人之初的童年,或许正是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童年文化事业无从推卸的职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