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阅读中感悟,在分享中提升——《寻找鱼王》读书会侧记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9-08-06

——《寻找鱼王》读书会侧记

文/洪浩


7月27日晚,万松浦书屋灯火通明,客盈座满,《寻找鱼王》读书会在这里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作家、学者与龙口本地的文学爱好者以及书院周边社区的热心读者齐聚一堂,对著名作家张炜的儿童文学名作《寻找鱼王》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读书会由万松浦书屋主办,书院员工宿礼华担任主持人。万松浦书院常务院长田连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万松浦书屋系列活动情况。


《寻找鱼王》是作家张炜2015年1月创作的长篇少年小说,2015年5月由明天出版社出版,并在《人民文学》杂志同年第6期发表。作品问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文坛内外好评如潮,先后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活动2015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2015年中国好书、《出版商务周报》2015年度桂冠童书、中国出版协会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小说奖等荣誉二十余项,成为近年乃至新时期以来最负盛名的儿童文学力作之一。截至目前,该书已在国内外出版多个版本,印刷数十万册。
读书会分专家导读、读者分享和朗读体悟三个环节。主持人首先请出两位主讲嘉宾,分别对《寻找鱼王》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鲁东大学教授李士彪发言

鲁东大学教授李士彪首先发言,他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局,高人一等的技巧,发人深省的感悟,扣人心弦的情节,沁人心脾的语句,让人羡慕的巨著,令人振奋的介入”的概括,高度评价了《寻找鱼王》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他在概述故事之后,就上述几个方面做了富有个性的阐发,其别开生面的解读新颖、有趣而又合理。他认为,书中有四个鱼王:旱手鱼王、水手鱼王、故事结尾出现的巨鱼,还有一个是至少活到九十来岁的叙述者“我”。可是,书中的“我”真的成了一个“鱼王”吗?书中可没有这么说过。见听众流露出怀疑的表情,他幽默地解释说:“真正的鱼王,是不会承认自己是鱼王的。”很多听者报以会心一笑。


讲解中他认为,对于少年读者而言,这部作品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深具启发意义;书中的小主人公“我”有没有成为集“旱手”和“水手”于一身的“鱼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寻找鱼王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愉悦,让人生变得丰饶和美丽。小说中的爸爸说,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个好老师,人这一辈子出息大小,能不能发达起来,就看最后找谁做了老师。而师傅则说,“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苦练,再加上天分。”这些话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意在唤起儿童的谦恭、刻苦之心。发言中,他还分析了小说的语言,认为有纯净、轻快的特色,句子较短,多用口语,浅显易懂,富有童趣;而且,为了照顾儿童的理解力,常常多说一句,以补笔的方式做出说明,真是贴心贴意。最后,他由衷地赞许道:一个大作家介入童书创作,是儿童之福也是文学之幸。《寻找鱼王》是一部让人羡慕的巨著,孩子大人都喜欢读,影响很大,必将传之久远。

烟台市作家协会主席王秀梅发言

烟台市作家协会主席王秀梅随后发言,她从几个方面谈了自己对于《寻找鱼王》的理解:第一,《寻找鱼王》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作家张炜在迄今四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许多优秀长篇作品,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近几年,他的一系列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现,特别是《寻找鱼王》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赞美,又展现了他在儿童文学领域的不凡能力,这使他的神秘感又增添了许多。第二,《寻找鱼王》的迷人之处,在于传奇和普通生活的奇异融合。书中人物炙热的向往、执着的天性、传奇的经历、深情的回忆和讲述,以及梦一般的大自然、祖祖辈辈过下来的山里的日子,呈现出动人的美和生命力。


第三,《寻找鱼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令人印象深刻。学艺男孩虽然总处于“不解”之中,但其感知远超表达。他的父亲是具有哲学感的人,他的哲学并非源于书本,而是源于俗世。第四,《寻找鱼王》呈现了美,具备持久的魅力。她坦承此书从出版到现在的四年间,每次重读感受都不一样。她认为,张炜从永恒的角度来写世界及各种关系,作品具备了成为经典的条件,经得起反复阅读。最后,她讲道:少年成为大鱼的守护者,是故事最好的结局。作品中,张炜调和了深度写作和儿童想象力之间的矛盾,做了准确而充分的表达。

嘉宾发言结束,龙口本地的三位中小学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明德中学的叶芳辰首先分享,他以标准的普通话读了自己写的《寻找鱼王》读后感,文采和声音都很动人。接下来是实验小学的女孩慕欣睿,她脱稿发言,镇定自若,出语流畅,令人称奇。上述两位学生,据说都是龙口市朗读协会会员。第三位发言的是龙矿学校的小学生朱溪源,家长临时起意让他上台。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他带着沉思的表情边想边说,其勇气和天真赢得了大家的赞许。三个孩子的分享各有角度和侧重,但书中的一些妙语警句,却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看来他们的感受是共通的。“本事不光是从别人那儿取来,还要自己去找,一点一点找到一些、放下一些,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有用的真本事……”“出手只能一次,不成就走人”“长辈人牵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辈子十里。”“人的一辈子都在学,最后也不能说学成了。”孩子们的理解,让在场听众脸上现出感动和欣慰的神情。

接下来进入朗读环节,这是安排在活动中间的“轻松一刻”。明德中学的修羽函,实验小学的张子怡、李尚臻三位同学,先后朗读了《寻找鱼王》的片段,将大家的思绪从此前的凝神听取和领悟中抽离出来。他们清脆悦耳的童音,极大地活跃了读书会的气氛,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著名作家陈占敏发言

最后,烟台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家陈占敏谈了他对《寻找鱼王》的看法。他把此作放到世界儿童文学的大背景下,谈了意义和价值。他说,好多人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写给孩子读的书,这貌似正确,其实有偏差。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的。童话大师安徒生有名言说,他写童话的时候,不仅想到读童话的孩子,也想到了孩子旁边的大人。想一想,《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美人鱼》,单单是写给孩子的吗?《皇帝的新装》戳穿本相的勇气,不是常常令我们这些大人惭愧吗?《寻找鱼王》也是能让我们这些大人读来满有兴味的书,它让我们忆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张炜年将六旬,还能保持这份纯真和童心,是极其珍贵的,这是作家创作生命力旺盛不衰的标志。他还谈到中国的童书有两个突出的缺点:一是过低地估计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把他们当作咿呀学语的孩子,写作者也就随之咿呀起来;再是过分看重了教育意义,总在耳提面命,说教意味太重。《寻找鱼王》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孩子们,也包括大人,不必苦思苦想挖掘它的主题以便获得教育,沉浸其中就是了。他说,最近看了一位本地作家刚刚写下的儿童文学作品初稿,他建议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不只是讲一个故事给孩子听,而是把故事在情、景(境)中展开,让孩子阅读着感受一个故事。“感受故事——我们在阅读《寻找鱼王》的过程中,不就经历了这样一段感受吗?”最后,他以简单而又耐人寻味的设问做了收束,可谓启人思索。


这是万松浦书屋第五次读书会,用时90分钟,自始至终气氛热烈。书屋举办的读书会是开放式的,面向社区,面向读者,旨在推广良好的阅读理念,倡导对于好书的深入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