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的活力从哪里来?

 liushuang1112 2016-01-07

  在新学年开学时,一位青年教师的话让我记忆犹新。他对我说:“工作8年了,我感到越来越迷茫,也没啥工作动力。但从内心来说,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方式,总想还能再做点什么。”后来,我与他有了一次推心置腹的沟通和交流,谈到了学校的架构调整、课程设计、如何为教师搭建更好的发展空间等问题,他从中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感动地对我说:“如果真能像您说的那样,我愿意拿出拼高考的劲儿来做……”

  由此,我想到了学校的活力问题。我们到一所学校,如果能感受到校园充满活力,那显性的标志是什么?也许是学生的笑脸,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学生文明的言行;教师会心的笑容,合作研究的氛围,投入的工作状态……而这,正是学校的软环境。

  由此我想到李政道曾经说过的话: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一样,而教育是配合个性来实施的。细细品味,这句话道出了软环境对人、对教育的意义。每个教师也是一粒与众不同的种子,也需要学校为其提供适合成长的土壤和环境,让他们能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充满活力地得到发展。

  所以,我认为:在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中小学教师正在从以往的知识劳动者走向专业创造者。如何给教师的专业创造赋予更多的价值?这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逾越的时代命题。如果解决不好,学校活力就很难形成。教师作为专业创造者,可能对学校“软”环境的要求更高,诸如:学校的文化传统、研究氛围、人际关系、制度建设等。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校,最初的内外部环境、软硬件环境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也充满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层感到越来越累,教师的活力也明显减弱。原因出在哪?

  我们或许会慢慢地发现,当学校收到来自上级部门的一个个文件、通知,被不断要求上报方案、总结的时候;当学校的一些通知、要求陆续传达到中层干部,要求教师层层落实的时候;当教师把对学生的要求变成一条条禁令在班会、晨会上宣读的时候,是否聆听过他们的心声:“这些工作有意义吗?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感受?”“没有时间做,那就应付一下好了”……一切都是被动执行的时候,教师的工作谈何创造?

  所以,教师们开始习惯“等待”,等待学校领导、管理部门下达指令;学生也在“等待”,等待教师布置任务。本该教师自己的责任,却要由管理部门督促落实;本该学生做到的事情,却要由教师句句叮咛,不辞辛苦。这种机制运作的时间越长,“错位”越严重。“责任错位”,只会让我们不断承受教师活力不足带来的后果。

  要想“责任复位”,学校管理必须做出改变。作为校长,我想:师生应该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体,他们理应对自己的发展负责。特别是现在不少学校实施多学区管理,各学区就是学校运行的主体,应建立起自己的管理团队,对各自学区的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安全等全面负责,并相应设立课程中心、学生生活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与评估中心,在学区内做好服务与指导工作,为师生提供服务。

  校长做什么?就是为教师、学生服务。对外、对上做好承接工作,当好“过滤器”,减少对一线教师的直接干扰。管理者要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理解、尊重、信任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应加强互动沟通、平等对话、彼此尊重。如此,学校的活力则自然迸发。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