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同行的心声(四)

 江山携手 2016-01-07

“情雅一隅”的心声

 

这是我第三次走进她的课堂,很久以前听过她的作文课,那时就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感觉,至今都难以忘怀;第二次听的课是《搭石》,那节课中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层层深入的引读带动和指导了我们很多老师的语文教学;昨天她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又有了很多出彩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琢磨、去借鉴、去尝试。就昨天的两节课,我的总体感受有三:

一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着眼于学生对文章的自我感受和体会。课上问题由学生提出,疑惑由学生自己解答,无论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对段落、篇章的理解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但是,教师不是完全不管不问,而是在关键之处发问,在当问之处发问,凸显教师的教学智慧。

二是,驾驭教材的能力高超,能够把一篇小学五年级的课文教学到那样高的一个层面,可以想见课下下的功夫有多深。只有走近文章的作者,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读过他写的《留德十年》、《重返哥廷根》,才能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教学资源的补充十分的准确、及时。

三是,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悄无声息中进行。如:在第三自然段的背诵中,老师并没有说我们要尽快把它背下来,而是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很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完成背诵任务;对词语的理解也是这样,没有让学生去机械背诵词语的意思,而是通过鲜活的图片、通过学生的自己理解、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来完成,这样的处理,学生会学的很好,记忆深刻,而且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对重点句子的品读理解也是这样,在教师的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也是一次比一次深刻。

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如:朗读的指导、教师的范读、板书的巧妙设计、多媒体的有效使用等等,不愧是名师!

郑主任的这两节课很及时,在我们正在推行学案教学感到困惑和迷茫之际,在我们疲惫和倦怠之时,在我们苦于不知如何去挖掘教材、理解教材之时听了这样的课,我觉得我们的老师一定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了。

寥寥数语,难以表达我的心情。走近名师,领略名师风采;走近名师,感受名师传递的信息是我们的幸事。期待以后能够再次听到郑老师的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