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村子前面那条小河吗? 还记得村里有条狗叫小黄吗? 还记得村口那棵大树吗? 还记得去村里的小路吗? 还记得有一个故乡的村庄吗? …… ------------------常回村里看看----------------- 这只属于咱滨海的文化烙印,还要靠你我他传承下去 潍坊滨海人将根据史志资料,就滨海区境内各个村庄有趣的由来,村庄文化和历史的沿革整理发布,帮助小伙伴们成为一个有文化内涵,有文化底蕴,有文化传承的真正的滨海文化银。 咱先从大家洼街道办说起吧。
大家洼街道办事处辖35个自然村。周家疃、烟墩、七里庄、南陈、李家呈子、东大家洼、王家呈子、石桥、孟家庄子、驾屋10个村立于明朝;郝家呈子村立于明末清初;大家洼、筏子口、小筏子口、刘家呈子、张家呈子、河套、余粮店、榆树园子、西周疃、贤村、郭李央、魏家官庄、园子、太平、新兴、中兴、八里、东兴、双河、柳树、杨楼、李家屋子、东北吕、东南王24个村立于清朝。 大家洼,位于滨海城中心区,面积0.64平方公里。清朝顺治年间,李龙功从王里(寿光市田柳)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遂名李家洼。清朝乾隆年间,杨氏从孙家庄迁入,繁衍生息,人口增多,遂更名大家洼村,聚落呈块状。有杨、王、何、任、郑、张、李、孙、隋、耿、石、邱、陈、袁、丁、朱、刘、付、宋、郝、周诸姓,农历“三、八”逢集。
东大家洼,位于滨海城中心区内,大家洼东邻,面积0.1平方公里。,原名清乐庄、丰乐村,又名小大家洼。明朝隆庆二年,任氏行猎至此,看这老弥河两岸土地肥沃,便由原寿光县杨庄乡任家庄子迁到这里,当时取名叫清乐庄。到了乾隆年间,王氏由原寿光县雷子埠迁入。之后孙、袁等姓相继迁入,随姓氏、人口增多,村庄扩大,便更名为“丰乐村”。到了民国初期,因位于大家洼村以东,故叫做东大家洼。有任、王、袁、孙、宋诸姓。
河套,位于城区大海路与海源街交会处西南、东北隅,北邻海化集团盐场,东邻大莱龙铁路,西与裕源公司小区相连,面积0.5平方公里。据王氏族谱考释:清康熙年间王氏自七里庄迁此立村,居弥河两岸,因河道迂回形成河套,时称南、北河套。1958年建羊口盐场时, 北河套村迁南河套村,定名河套村。邻村杨楼,东北吕划入一行政村,有王、单、袁、宋、杨、齐、孙、郭、黄、张诸姓。
筏子口,位于滨海广场南侧,面积0.6平方公里。清顺治十年,清顺治十年,刘志远兄弟从原道口乡北单迁到这里立村,后来从各地迁来很多逃荒户,繁衍生息,便成了村庄,取名“新安屋子”。后因村西是弥河,有一个渡口人们可以用筏子渡河,久而久之“新安屋子”被叫成了“筏子口”。村东有个小筏子口 村与其为一行政村,有刘、张、王、李、赵、杨、黄、袁、董、孙、丁、贾、吴、胡、魏、朱诸姓,农历四、九逢集
贤村,位于城中心区南部海港街南侧,面积0.25平方公里。清乾隆年间,周疃袁氏为种地方便在此盖简易小房,称北庄子。后迁入部分居民繁衍成村更名贤村庄子,简称贤村。有袁、王、李、朱诸姓。
八里庄子,位于海化街中段南侧,新城中学东邻,面积0.09平方公里。清道光年间,王衍等人为种地,七里庄迁此立村,因距老家七里庄八里路,故取名八里庄子。聚落呈块状,有王、张、李、朱、邹、谭、袁、杨、赵诸姓。
柳树村,位于城中心区南2公里处,大沂路北首东侧,面积0.07平方公里。清光绪二年(1876年),张山,张海从央子迁此立村。此地柳树比较多故称为柳树庄子,后简称柳树村,聚落呈块状。有袁、张、任诸姓。
孟家庄子,位于城区中心南3公里处,大沂公路东侧,面积0.06平方公里。据孟氏族谱考释:始祖孟德系亚圣孟轲五十代孙,于元朝延祐年间从邹县迁寿光纪台王府庄定居。至六十二代孙孟闻启,于明朝崇祯年间为避清兵之乱自王府庄迁居周家疃。到六十三代孙世一族,为种地方便从周家疃迁此立村,繁衍生息遂成村落,时名孟家疃,后俗称孟家庄子,聚落呈块状,皆孟姓。
周家疃,简称周疃,立庄于忽必烈建元后20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当时为周、陈、侯三姓聚居地。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元改明,封号“洪武”。由于多年战乱加之黄蝗二灾,致使中原一带人烟稀少,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开始向中原移民 ,周疃袁姓先祖袁彭友率家小离开山西平阳府到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集合后,跟随移民督军袁征(镇威将军)奔赴山东曹州,然后被遣散到寿光北洛村,不久又迁移到烟墩村暂住,最后袁彭友全家定居周疃,给大户周家当佃农。袁彭友来周疃定居,是周疃袁氏始祖,他后二世祖袁统绶,三世祖袁习。袁习生有三子:大公袁尚福,二公袁尚寿,三公袁尚德,三人鼎足而立,时代自强不息,繁衍至今。自袁氏进住周疃后人丁兴旺,而周家却日见绝后,陈侯两姓也分别迁走,周家疃实际成为袁家疃,但仍按习惯称之周家疃。明末清初,周疃袁氏人口增到近600户3400人,到清末民初,发展为800户5000人。现在,周疃已发展到2000余户近万人口,由原来一个自然村变为四个行政村,有袁、赵、孙、王、李、方、崔、吴、刘、孟、郭、杨、宋诸姓。农历二、七逢集。
南陈,位于城中心区西南7公里处,弥河北岸,西与寿光营里镇接壤,北距央营工路2公里,面积0.2平方公里。明朝隆庆年间,昌邑塔装陈丰先迁此立村,有陈、王、孙、何、刘、单诸姓。 七里,位于城中心西5公里处,央营路北侧,南与石桥村为邻,西与寿光市营里镇接壤,面积0.81平方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祖先自山西洪洞县移民至山东省青州城北七里庄。居未几迁至寿光南关,后复迁寿光田柳王里村。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王秉忠(字烈武)率全家来此立庄,因怀故旧遂称七里庄,有王、孙、李、陈、宋、赵、朱、张、袁、黄、任、杨诸姓。农历一、六逢集。
石桥,位于城中心区4公里处,央营公路南侧,面积0.34平方公里。明万历末年,居田柳朱家崖村的朱千与表弟李万,携家流落至此立村,沿原籍村名,称朱家村,1974年改称石桥村,有朱、李、张、单、孙、袁、刘诸姓。
园子,位于城中心区西南部5公里处,石桥村南一公里处,面积0.1平方公里。据李氏族谱考释: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李存胡出朱家庄迁此以种菜为生,故称朱家园子,尔后朱、单、袁、刘、齐诸姓分别由朱家庄、七里庄、周疃陆续迁入散居古弥河两岸,1959年划为行政村。20世纪80年代村庄布局渐成矩形,有李、朱、王、齐、黄、刘、袁、单诸姓。
魏家官庄,位于城中心区西南3公里处,央营公路南侧,面积0.03平方公里。得名于清乾隆四十五年。据《寿光县志》考释:清朝乾隆四十五年,魏塾因抗拒东抚国泰私加田赋,遭至诬陷被满门抄斩,后人魏东兴畏罪易姓移居七里庄。至十一世一族从七里庄迁此立村曰魏家官庄,全村皆姓魏。
郭李央,位于城中心区西南2公里处,央营公路南侧,面积0.087平方公里。据传清乾隆年间十一世祖杨景秀自孙家庄迁此立村。因四处低洼,村中部有一土台子并有很多蛤蜊皮,故称“蛤蜊央”。后来多种果树亦名果子园。尔后他姓迁入依村前定居,取名南辛庄,经繁衍生息,两村渐合一村。民国末年取”蛤蜊央“谐音郭李央为村名。有杨、王、朱、刘、郑、单、国、黄、陈、孙、张、杜诸姓。
烟墩,位于城中心区西南2公里处,太平路中段西侧,面积0.1平方公里。据袁氏墓碑考释:明洪武年间袁朋友从北洛迁此立村,因村东有一土墩为官兵所造,以点燃狼烟传信报警,故称烟墩。有袁、王、高、韩诸姓。李家呈子,位于城中心区西部3公里处,七里庄村东,李大公路南,西环路西侧。面积0.2平方公里。据传,明朝寿光城南某村有一官家富豪叫李峰,时任两广总督,隆庆年间其子顺弥河而下捕鱼捉蟹,见此地是鱼米之乡,便居此立村,居姓称李家呈子。有袁、刘、朱、陈、郝、何、张、王、韩诸姓。
刘家呈子,位于城中心区西2公里处,烟墩村后,面积0.07平方公里。清顺治年间,始祖刘鹏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今址东北,羊口盐场内立村,取名刘家呈子,至乾隆三十年,杨氏从杨家庄子迁入,1958年建山东羊口盐场,刘家呈子陈家泊合迁于烟墩村以北立村,仍袭名刘家呈子。有杨、王、陈、张、徐、杜、李、张、孙诸姓。
郝家呈子,城中心区西2公里处,李大路西首路北,火车站南,面积0.21平方公里。据传,明末清初郝东远自寿光宅科村迁此立村,因姓取名郝家呈子,清雍正年间杨松浦从杨官庄入居此村,有杨、王、朱、单、袁诸姓。 王家呈子,位于城中心区西北2公里处,北依海化集团盐场,南近益羊铁路,面积0.31平方公里。明隆庆年间王氏迁此立基,繁衍生息遂成村庄,由姓氏而名王家呈子,聚落成矩装。有王、张、赵、郑、代、冯、杨、苏诸姓。
张家呈子,位于城中心区西北3公里处,北邻海化集团盐场,南邻王家呈子村,面积0.09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间,九世祖张延杰、延彦兄弟二人由张家央(村已淹没)迁此立村,据姓定村名张家呈子村,皆张姓。
余粮店,位于城中心区西北部3.5公里处,北邻海化集团盐场,南距益羊铁路大家洼站1.2公里,面积0.12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间,赵立元从营子迁此立村,至乾隆元年杨氏自八面河入迁,因地处洼碱,时常旱涝成灾,产粮很少,以捕捞为生,故取村名“无粮店”,后因村名不雅更名余粮店。有赵、张、刘、杨、朱、庄诸姓。
太平,位于城中心区西部1.5公里处,太平路北首西侧,面积0.36平方公里,据王氏家谱考释:清嘉庆年间王诚从王里迁此立村。因逃荒奔波历经困苦,渴望定居乐业太平安宁故名太平庄,简称太平,聚落呈块状。有王、朱、张、冯、宋、杨、刘、赵诸姓,农历五、十逢集。
驾屋,位于城区海源街与禄海路交会处西南隅,面积0.06平方公里。据单氏族谱考释:明崇祯年间单儒豹自北单迁此立村,时名安合庄。村北数里外有座王母娘娘庙,清乾隆十六年,被大海潮淹没,人们将其老母移驾安合庄,遂更村名驾屋村,有单、王、张、仉、杨、李、高诸姓。
榆树园子,位于城中心区东2公里处,东邻新兴村,北南西三面分别是海源街、海化街、大海路,面积0.54平方公里。清乾隆年间居民陆续自孙家河南道口、七里庄、朱家、官庄一带迁此垦荒、捕捞,搭庐结舍,散居于此,日渐成庄后称海窝铺。清光绪年间孙氏二兄弟在宅周围栽种很多榆树遂成园子,由此的村名榆树园子。1945年解放后政府规划村庄,将李家屋子、东南王、西榆树园子、孙家屋子等自然村规划一行政村,建国后又有变更。有孙、王、李、袁、张、刘、杨、綦、包、朱、胡诸姓。
新兴,位于城中心区东4公里处,大九路北首西侧,北邻潍坊纯碱厂,东靠新兴工业园,面积0.33平方公里。清道光二十年,孙何南道口、黑冢子等部分农户迁至此处,于弥河下游搭庐结舍,垦荒捞海。遂人口增长成村庄,因姓取名孙家屋子,民国初,同榆树园子等村合为一行政村。1958年羊口盐场兴建,老河崖村入迁孙家屋子,村民期盼兴旺发达,遂名新兴村,有孙、袁、姜、杨、王、李、庞、单、任诸姓。农历五、十逢集。
中兴,位于城中心区东4公里处,大九路西侧,新兴村南面积0.31平方公里。清道光年间,孙清安等人从道口迁此垦荒种地遂立村庄,以姓取名孙家屋子,民国初年同榆树园子合为一村。1949年土改后析出,取名新兴村,1950年从新兴村析出,取名中兴村。有孙、袁、王、杨、张、夏、陈诸姓。
东兴村,位于城中心区东部7公里处,北邻双河村,面积0.1平方公里,清光绪二十二年,李文伍、孙德明、孙来友等户,分别从石桥、黑冢子、道口迁到此地定居,因西面孙家老屋所以起名叫孙家屋子,到了民国初期属榆树园子,解放后与中兴村同时自立庄头,因方位取名东兴。有孙、王、任、徐、杨、陈、李诸姓。
双河,位于开发区东端距城中心区7公里,南邻东兴村,面积0.09平方公里,清光绪二十一年,袁公熙、袁福然、袁康荣等人从周疃迁此定居,以垦荒、捕鱼为生。尔后各地居民陆续迁入,渐形成村落,时称袁家屋子,1955年,袁家屋子和孙家屋子成立一社,取名双河,有袁、孙、李、王、田诸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