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脏、血管病
第一方
胡氏推荐中药外敷治疗心绞痛四法:
a.七厘散适量加白酒少许调糊状,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敷心前疼痛区,每日换药1次,连续3~4周。
b.用三七、蒲黄、乳香,没药各2份,冰片1份共研细末,用时取适量药末白酒调糊,置伤湿膏中央贴敷心俞穴和前疼痛区,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3~5个疗程。或取川芎、白芷各2份,冰片l份,用法疗程如前。
c.袋敷疗法。将黄芪30g、川芎、川乌、桂枝、红花、瓜蒌各15g,细辛、荜菝、丁香、元胡各log,冰片、三七各6g,打粉袋装固定在胸前区,连续2~3个月。
d.吴萸2份,肉桂l份研细末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姜汁调糊状,敷于双足心涌泉穴,胶布固定,日换1次,连续7
-10天。
胡献国。怎样选择外治法治疗心绞痛。中医杂志,2003
.44(4); 313。
第二方
【处方】①薤白、瓜萎仁、法半夏、陈皮、桂枝、檀香、丹参、川芎、当归、石菖蒲、乳香、没药、丁香、冰片各等份,麻油适量;②丹参25g,生蒲黄(包)20g,川芎5g.郁金、法半夏、薤白各log,生山楂15g,琥珀(冲)、桔梗各4g,瓜蒌仁12g,枳壳6go
【制备用】方②煎服,每日l剂,2个月为l疗程。方①以麻油熬诸药成膏,用时外贴内关、神门、通里、三阴交、膻中等穴。每贴取穴2~3个,贴时48小时,休息24小时再贴.20贴为l疗程。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功效】经治42例,心绞痛消失者22例,好转15例,无效5例;心电围恢复正常24例,好转8例,无效10例。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1.载曾先贵经验。
第三方
【处方】大蒜30g,葱白30g,冰片10go方取2剂。
【制备用】每剂捣烂装入纱布袋内,火上烘热,敷于双手掌心.+(劳官穴),约5分钟,外带手套,一般每天敷1~2小时,第二天再敷2剂(装2袋),患者感有胸闷时敷之。
【主治】冠心病胸阳痹阻证。
第四方
【处方】栀子、桃仁各12g。
【制备用】共研细末,蜜调糊膏摊贴心前区阿是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日换药1攻,5日为1疗程。
【主治】冠心病胸阳痹阻证。
【功敢】报道,经治50例,总有效率88%,心电图总有效率为50%。
第五方
【处方】心绞痛宁膏(丹参、红花、木香、川芎、苏合香、元胡)。
【制备用】成药,橡胶硬膏剂。外敷心前区。每日换药1次,连敷15~30天。
【主治】冠心病胸阳痹阻证。
【功效】报道,经治100例,显效61例,有效36例,无效3例。[5]
第六方
【处方】狗皮膏(由枳壳、青皮、大风子、乌药、羌活、补骨脂、生川乌等43昧中药组方)。
【制备用】成药,膏药剂,微火烘热,敷阿是穴(疼痛敏感区)。2~3天换药1次.3次为l疗程。
【主治】冠心病胸阳痹阻证。[5]
第七方
【处方】取膻中、膈俞穴;纯艾条若干。
【制备用】患者仰卧,用艾条燃其一端,在距穴位皮肤l寸处,固定不动,使病人有温热舒适感,局部皮肤红润,潮湿。一般每穴灸15分钟左右,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主治】冠心病。
【功效】经治14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教l例。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1987.8。载王宗春经验。
第八方
翟秀芹,等。用麝香、川芎、石菖蒲、郁金、丹参、鸟头、细辛、冰片、二甲基亚砜等治成麝香通痹膏,贴膻中、双侧内关穴,胶布固定,每周2次。配合口服三七通脉丸(由人参、黄芪、瓜萎、薤白、丹参、川芎、郁金、延胡索、桃仁、红花、三七、血竭、降香、石菖蒲等药制成)每丸9g,每次2丸,1日3 .次日4周为1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除并发症及急性发作对症治疗外,停用一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药。
【功效】经治20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女性80例,年龄34
~82岁,病程2干月~37年;伴心律失常18例,心功能不全12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104例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愈14例,显效164例,有效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04%;对照组104例,显效18例,有效53例,总有效率68.27%。
【结论】提示中药外敷内服,标本兼顾,虚实同治,故能收到高疗效和好的愈病率效果。
翟秀芹,康日新,高莉,等。外洽内服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08例。中医杂志,2004.1145(11);823。
第二节 高血压
第一方
【处方】菊花lOOog.川芎400g,丹皮zOOg,白芷ZOOg。
【制备用】以布缝制枕袋,内装上药,作枕头睡眠时用,每袋药可连续使用半年。
【主治】高血压、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眩晕、神经性头痛。
【功效】经治高血压33例,32例血压-F降,症状改善.1例无效;经治神经官能症36例,明显好转28例,减轻6例,无效2例。
【备注】对白芷气味不适者,白芷量减轻;对体胖、午后潮热者,丹应加至300g;头痛遇寒即发者加细辛200g。夏季,每周将药枕干蒸一次。本方不宜癫痫患者。
【出处】中医杂志,1980,7;
15。选自赵国平主编。《心血管病血液病宴用方》。
第二方
【处方】胆汁制吴茱萸500g,龙胆草提取物6g,硫磺50g,醋制白矾100g,朱砂50g,王戊甲噻嗪175mg。
【制备用】混合研细面,用药前温水将脐眼擦净,取药粉200~250g外敷,盖以软纸,棉球按紧,普通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
【主治】高血压。
【功效】经治302例,显效170例,有效85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84.44%。…
第三方
【处方】野菊花、淡竹叶、冬桑叶、生石膏、白芍、川芎、磁石、蔓荆予、青木香、晚蚕砂。
【制备用】打粗末,制枕头,每昼夜使用时间不少于6小时。
【主治】高血压。
【功效】平肝镇静,清热醒脑,宁心降压。经治i00例,血压下降者80例,有效率为80%。
第四方
【处方1桃仁、杏仁各log,栀子15g,胡椒7粒,糯米14粒。
【制备用】上药共为细末,鸡蛋清或水调膏,敷脚心涌泉穴,次日去掉,6次为1疗程,连用3~5个疗程。
【主治】阴虚阳亢型高血压o[s1
第五方
【处方】吴萸适量。
【制备用】研末,每用30g以醋或凡士林调成软膏。晚睡前敷于两脚心涌泉穴,纱布包裹,绷带固定,次晨去掉,连敷15~20天。
【主治】高血压,阴阳两虚证。
【功效】据报道,一般敷药12~24小时后,血压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者敷2~3次,即可显示降压效果。[5]
第六方
【处方】阳和解凝膏(生川、草乌,当归、白芷、生附子、透骨草、乳没、木香组成)。
【制备用】膏药软化,洗净双脚,候干,把膏药贴两脚心(涌泉穴)。
【主治】高血压,阴阳两虚证o[5】
第七方
【处方】盐附子、大生地各30g。
【制备用】捣烂混融,于每晚贴敷涌泉穴,纱布包扎,次晨去掉。
【主治】高血压兼局部麻木者。
【出处】《中医外治方药手册》。[2]
第八方
【处方】蓖麻仁50g.吴茱萸zog,附子20g,生姜150g,冰片20g。
【制备用】前三味共研末,加生姜捣如泥,再加冰片,调威膏状。每晚贴两脚心涌泉穴,7日为l疗程,连续3~4疗程,敷药期间停止一切降压药。
【主治】高血压。
【功效】治疗60例,2~4天显效32例,5~7天见效28例。[I]
第九方
【处方】川芎、地龙、黄芩、吴茱萸各1份,钩藤、罗布麻各2份,冰片1/2份。
【制备用】上药研细末,混均匀,用取3+一5g,醋调糊状,患者肚脐温水洗净,将药敷脐(神阙穴),外用关节止痛膏固定。治疗时先按摩后贴药,每日1次.3周为1疗程。按摩穴位选取: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穴、头维、上星、风池、四神聪、台谷、太聪。每穴按摩由轻至重,由慢到快。经时约1分钟。并与口服复方降压片组对照。
【主治】原发性高血压。
【功效】经治80例,显效51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显效17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治疗组收缩压平均下降4.15Kpa,舒张压平均下降3
.40Kpa;对照组收缩、舒张压下降依秩为2.76Kpa,2.18Kpao
【结论】穴位按摩能激发脏腑机能,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相关中药敷脐具有降压、改善症状,促进心脑血管病变的恢复等综合作用。此法简便易行,对老年人更具有意义。
张在晨,吕步明。穴位按摩中药贴脐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80例疗效观察。当代医师杂志[J].1996,1(9);
54。
第十方
【处方】野菊花500g,白芷60g,绿豆壳250g。
【制备用l上药置布袋内,作枕头用。
【主治】多年头晕(高血压)。[7]
第十一方
【处方】菊花loog,丹皮、白芷、川芎各250g,细辛250g(另包)o
【制备用】上药前四昧打粗末,制为药枕(细辛另外粗末装袋置药枕内,病止时,拿去)o对体胖、下午面有潮红者,丹皮、川芎可增加至375g;胃气弱者如感白芷味不适,可减白芷125g。睡时枕头。
【主治】眩晕、高血压、偏头痛、头晕失眠等。
【功效】经治27例,其中高血压14例.2例无效,余者分别下降10-
62mmHg;眩晕者5例.4例随访半年,疗效巩固;偏头痛,头昏失眠8侧,均有好转。[21
第三节 脑病
一、中风
第一方
【处方】土狗30只。
【制备用】研末酒调敷,左瘫取右,右瘫取左,可敷8~10天。
【主治】半身不遂,面瘫。[7】
第二方
【处方】生附子(或盐附子)。
【制备用】研末,醋调如饼,敷足心涌泉穴。
【主治】中风昏迷,高热不语,下肢不温。[4]
第三方
【处方】生菖蒲(去叶用根).生艾叶,生姜,水葱各一握。
【制备用】人石臼内捣如泥,以香油,或醋同炒四药,炒热后布包,乘热由上而下熨头顶、胸背、四肢。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痰涎上涌。[4]
二、口眼歪斜
第一方
【处方】蓖麻子肉30g,冰片0.9g,干姜、香附各30go
【制备用】蓖麻子肉捣泥,后三味研细末,共捣匀。歪右敷左,歪左敷右,薄涂匀。
【主治】口眼歪斜。[4】
第二方
【处方】蓖麻子仁(红皮的)6g,乳香3go
【制备用】共捣烂,摊布上,歪左敷右,歪右贴左b
【主治】口眼歪斜。【4]
第三方
【处方】蓖麻于30go
【制备用】捣烂贴于掌心,右斜贴左手,左斜贴右手,贴后包扎,隔一昼夜除去。又方①:加生白附子6g,全蝎3g,冰片0.6g,先将附于,全蝎研细末,再将冰片、蓖麻子仁同捣泥,摊布上,贴頬车。左斜贴右,右斜贴左。又方②:加冰片0.9g,干姜、香附各30g,制备用同又①。
【主治】口眼歪斜。
【功效】一般一次见效。【7】
第四方
【处方】白芥子30g,生地60g,姜计1杯。
【制备用】前二味研朱,生地打烂如膏和芥子末,打匀调姜汁。歪左涂右,歪右涂左。须不干不湿,涂上有火灼热感,起泡即除去。
【主治】口眼歪斜。[4]
第五方
[处方】鲜附子30g,冰片3g。
【制备用】捣烂,蜜调和,外敷患处,时间不可太长,5小时为限,可发起小泡。
【主治】口眼歪斜。…
第六方
【处方l生南星9g,牛栀子20个。
(制备用】共为细末,向右歪敷左颊车,向左歪敷右颊车。
【主治】口眼歪斜。
第七方
【处方】木鳖子1()枚。
【制备用】上药去壳捣烂,以适量胨醋或蜂蜜稠糊状,外敷面部患侧,1日2次。病情较重者,可将蜈蚣1条去头尾捣烂和上药台用。患侧应避风寒。
【主治】面部神经麻痹。
【功效】经冶19例,愈1
4例,无效5例。
【出处】白求思医科大学学报,1981,2。载孙文献经验。
第八方
【处方】松香15g,烧酒30g。
【制备用】将松香研末,用白布摊匀,将酒合于松香上燃,将药化合后,令稍冷贴患处,歪左贴右,歪右贴左。
【主治】口眼歪斜。[4:
第九方
【处方】白芨、僵蚕、防风各6g(小儿减半)。
【制备用】上药共为细末,姜汁拌和为膏。用布摊膏,先用针刺患部稍出血,左斜贴右,右斜贴左,正后即去药。
【主治】口眼歪斜。
【注意】避风,恼怒。【4】
第十方
【处方】鳝鱼6g(焙干),生白矾、大麻仁各60g,猪油60g。
【制备用】共捣为末,用布包好,在棉油灯上烤,以出油为度。向左歪搽右,向右歪搽左,1日1次,连搽4状。
【主治】口眼歪斜。[4]
第十一方
【处方】白芥子1.5g,蜂蜜适量。
【制备用】捣为细末,以蜜调匀,浓度适宜,摊于黑膏药上。贴患侧太阳穴。
【主治l口眼歪斜。[4]
第十二方
【处方】白附子、僵蚕、全蝎各15g。
【制备用】上药共研细末,香油调和后,歪左敷右,歪右敷左。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4]
第十三方
【处方】木鳖子。
【制备用】研末,用清水拌作硬币大小,贴敷歪嘴的另一面耳下八分处,每5日换1次,轻者1-2次,重者3~4次。
【主治】 口眼歪斜。
第十四方
【处方】生南星口
【制备用】研末,调姜汁敷贴,斜左贴右,斜右贴左。叉方:生南星板猪油各等份,捣匀为膏,贴患处。
【主治】口眼歪斜。[4]
第十五方
【处方】生南星6g,白芨6g.生草乌6g,白僵蚕6ga
【制备用】共研细末,生鳝鱼血调成糊状,敷患侧,外用敷料保护固定。
【主治】面神经麻痹。【2]
第十六方
【处方】大皂角6g。
【制备用】去皮,与籽研末,过500目筛,人铜勺(忌铁器).用微火炒至焦黄色,再人醋30g收匀成膏,膏药平摊敷料上厚约3mm,贴于口角处,右歪贴左,左歪贴右,贴药时梢向患侧牵拉固定,每日1次。2日后改为隔日1次。
【主治】面神经炎。
【功效】经治38例,敷药l—1
8次后,全部获愈。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1989,24 (6);
257。
第十七方
【处方】炙甘草9g,生芪、蔓荆子各6g。
【制备用】共研粗末,加适量水捣如泥状, (不粘稍加蜜)。左斜敷右侧,右斜敷左侧。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4】
第十八方
【处方】椿树根一段(于其向阳面敢之)。
【制备用】去粗皮取中间皮质捣烂,再用白面粉少许加捣成糊,涂白布上O
.45cm厚,贴于瘫痪侧。备注:发现起泡,按…般处理。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4】
第十九方
【处方】千金子(既续随子)5粒。
【制备用】捣为末,撒于膏药上,贴于口眼角或颊车穴(左斜贴右,右斜贴左)。备注:症状严重者,须间日调换1次,至愈即止。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4]
第二十方
【处方】乌头末6
-15g,鳖血适量。
【制备用】用量按面部大小来定。取甲鱼血调末成糊,左歪敷右,右歪敷左,待正,洗之。备注:取鱼血法,将鳖头拉出,利刀立切除头,倒提滴血人药末成糊。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o[4]
第二十一方
【处方】白附子、川芎、川乌、草乌、细辛各I.5g。
【制备用】共研细末,以蜜调成糊状。歪向左侧,贴右侧颧骨凹陷处;歪向右侧,贴左侧。
备注:又方①用后三味各3g,共为末。纱布包后塞鼻孔,右歪塞左,左歪塞右。发汗后稍停取出。②川乌0.9g,草乌1,5g.白芷3g,共为细末。加鳝鱼尾血,调鸡蛋清。歪左涂右,歪右涂左。
【主治】口眼歪斜。[4]
第二十二方
【处方】丛枝蓼(学名:polygonum.caespitosumBL)、鳝鱼血各适量。
【制备用】将丛枝蓼捣烂,取一半炒热备用。先将鳝鱼血辣患侧面部(左侧口眼歪斜涂右侧,右侧歪斜涂左侧),待鳝鱼血干后,将炒热和未炒热的丛枝蓼混合拌匀敷涂鳝鱼血的部位,每日换1次,直至痊愈。
【主治】面神经麻痹。
【功效】经上方治疗25例,除l例中断治疗,余24例均愈。短者3天,一般5天,
【出处】广西中医药,1982.2,载苏骏声经验。
第二十三方
【处方】川乌、细辛各15g,荆芥、防风各20g,肉桂10g,马钱子30g,麻油500g,黄丹250g。
【制备用】将麻油置锅内烧开后,人前六味药炸至焦枯,去渣人黄丹,用桑条棍旋转搅拌至起浓烟,待烟尽膏成,软硬适度即可。用时将患侧皮肤洗净,再用生姜捣碎揉搓患侧皮肤10分钟左右贴敷膏药。每5~8天更换1次。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
【功效】经治12例。1贴痊愈者3例,2贴3例,3贴2例;4贴以上好转2例,无效2例。
【出处】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1。载郭俊田经验。
第二十四方
【处方】蔓荆子6g.黄芪6g,炙甘草9go
【制备用】捣如泥,涂于患侧。
【主治】面神经麻痹。【l】
第二十五方
【处方】番木鳖500go
【制备用1上药加水3600ml,煮沸20分钟后.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瓦上文火烘酥,研末过筛为细粉,白蜜调为稀糊状,文火煎熬1分钟,以备用。用时将药涂患侧面部,向左歪斜涂右边,向右歪斜涂左边。厚约2mm,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
【主治】面瘫^
【功效】涂药处3~5日出现奇痒,6~8日出现疹子,9-14日出现剧烈疼痛,则为
向愈之兆,即可停药。治疗244例,痊愈199例,占88.84
96;好转12例,占8.04%;无效7侧,3.12%。
【注意】用药时患者勿受风寒,取膏2日后温水净面,黑垢处每口擦鲜人乳,3~7天后肤色还原。【l】
第二十六方
【处方】熟附子、制川乌各90g,乳香60g。
【制备用】上药共研为细末+分8~10包,每日1次,l包。用时加生姜末3g于药末中,开水调成糊状。敷患侧迎香、地仓、颊车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以热水袋热敷片刻,1日1换。敷药前嘱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拇指指腹着力,分别按压上三穴位各2min,以患者感觉酸、麻、胀为度,每日换药均需按压。
【主治】面神经炎,面瘫。
【功效】经治30例,总有效率100%。
高海妮、张淳珂。穴位按压及中药外敷治疗面神经炎30例。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5);
3580
第二十七方
【处方】马钱子五份,麝香1份。
【制备用】研极细末,储瓶密封保存。用时取药末1.2g,醋调或鳝鱼血调敷翳风、卜_关、颊车3个穴位,每日1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神经性面瘫。
【功效】经治40倒,痊愈35例(占87.5%),好转4例(10%),无效l例(2.5%),1个疗程治愈30例.2个疗程治疗的临床有效率97.5%。
杨东东。面瘫一贴灵治疗神经性面瘫40例。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1999.22
(2): 330
第四节 心脑血管系统杂病
第一方
【处方】菖蒲、皂角(煅)、雄黄、梁上尘。
【制备用】上药前三味研末共调匀,吹鼻。
【主治】卒厥之尸厥、魇死,窖忤中恶等。
【出处】《本草纲目-丰治第三卷》。
第二方
【处方】紫革30g,茜草、白芷、赤芍、苏术、南红花、丝瓜络、川厚朴、木通各15g。
【制备用】上药加水2000~2500g,煮沸15~20分钟,稍温后溻洗温敷。
【主治】汗斑、中毒性黑皮病、面部续发性色素沉着、下肢结节性红斑、下肢静脉曲张。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第三方
【处方】芒硝60g,乳香、没药各20g,露蜂房20g,透骨草20g.水蛭15g,地丁30g。
【制备用】诸药共研细末,以猪油调和敷患处,每次1小时,早晚各1次。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备注】如有破溃,应局部消毒后外敷。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1989.13 (9);
28。
第四方
【处方】雄黄、地龙泥便各等份,老陈醋适量。
【制备用】研细末过筛,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柬置玻璃瓶中,以老陈醋调成糊状,以毛笔蘸药湖,均匀涂于颈椎上,稍干加涂,直至药糊涂完。等半小时后用布少蘸水擦净药糊,每日1次,7
-10天为l疗程。
【主治】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功效】经治35例,显效12例,好转16例,无效7例。
【出处】陕西中医,1986.9。载王知侠等经验。
第五方
【处方】活壁虎I条。
【制备用】在尾部剪下一块稍大于溃疡面的带皮肌肉,以75%酒精洗去血迹,敷于溃疡面,消毒纱布包扎。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溃烂。
第六方
【处方】干红花loog.75%酒精500mlo
【制备用】共置于密封玻璃容器内,浸泡7天即可使用。用时以棉签蘸药液轻涂患处。1日3次。
【主治】脉管炎。
【功效】经治28例,均痊愈。
【出处】广西中医药,1985.8
(3);35。
第七方
【处方】朱砂3~5g。
【制备用】用干净布一块,涂浆糊少许,将朱砂细末均匀粘附于上,然后敷涌泉穴,胶布固定,用药前先以热水把脚洗净,睡前贴敷。
【主治】不寐。
【出处】广西中医药,1988.11 (6);
480
第八方
【处方】丹参20g,远志20g,石菖蒲20g.硫磺20go
【制备用】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加白酒适量,调成糊状,贴于脐中,再以棉花填平脐窝,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
【主治】失眠。
【功效】经治35例,痊愈15例,显效¨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
43%。
【出处】吉林中医药,198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