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思熔断之二:为何而设 缘何要改

 AS400r 2016-01-08

一财网 杜卿卿 2016-01-07 21:26:00

实施仅仅4日,激烈的股指表现将“是留是废”这一问题抛给了监管层,熔断机制突至生死关头。有业内人士建议,先暂缓执行或是“保5废7”或许是目前折中又可行的改革方案。

一周两次跌至7%触发熔断,A股市场再创历史。一时间,想卖股票卖不出去、想赎回基金赎回不到的投资者,怨声载道。

可还记得2015年股灾期间,市场对熔断机制的呼声高昂。甚至在12月份下跌时,还有不少市场人士催促监管层尽快实施熔断。

实施仅仅4日,激烈的股指表现将“是留是废”这一问题抛给了监管层,熔断机制突至生死关头。发文质询、“上书请愿”,市场各方争论不休。若要讨论是留是废,或许首先应重新思考熔断机制的推出过程。对A股市场而言全新的一项制度,彼时是为何而设。

不过有业内人士建议,先暂缓执行或是“保5废7”或许是目前折中又可行的改革方案。

为何而设

设置熔断机制,是否为了避免股指大幅波动,还是为了避免股市流动性危机?从官方表态中,并不能找到清晰的答案。

证监会主席肖钢第一次公开提及熔断,是在2013年11月举行的第四届“上证法治论坛”上。彼时的一个背景是,“光大乌龙指”事件引发各方对熔断机制及交易取消机制的讨论。谈及熔断机制时,他举例称,当交易出现特别异常情况时,如2分钟内股票暴涨5%,就要暂停交易10分钟,有些交易需要取消,这在一些境外市场是普遍做法。

沪深交易所在2015年9月公布指数熔断机制规则征求意见时曾表示,引入指数熔断机制,是“为防范市场大幅波动风险”。证监会在12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引入熔断机制,目的是为市场在大幅波动时提供“冷静期”。

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尚存争议。

1988年,美国引入熔断机制时,也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直到1997年,股指大跌,第一次触发了熔断,美国证监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即SEC)才开始对熔断机制设立的初衷进行反思。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SEC市场监管部形成了这篇题为《对1997年10月27日与28日交易分析》 (Trading Analysis of October 27 and 28, 1997)的报告。研究认为,熔断机制应该是在市场突然暴跌,预期市场可能会出现流动性枯竭时触发生效,而非仅为平抑股指波动。

“熔断,起源于救市。”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2015年夏天救市开始时,具有明显的“救股指”的特征。直到后期,各方意识到应该是救流动性。但是,由于对救流动性的理解还不到位,导致了本质上是试图维稳沪指的熔断机制这一政策推出,但熔断的磁吸效应却给流动性增添了新的梗阻。

另有监管系统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各国设置熔断机制本质的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危机。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因为各国市场条件不同,反映出来的情况各不相同。

“推出熔断机制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从美国等实施经验来看,暴跌之后熔断,熔断之后一般会反弹,熔断有效果,不似我国这样熔断之后反而更加下跌;二是股灾期间,监管层每日投入大量资金救市不堪重负,也是希望通过’人为切割’的方式限制暴跌。”该人士分析,肩负改革责任的资本市场,当然也会受到更高层的压力。

该人士告诉本报,引入熔断机制之前,经历很多研究论证,不是“拍脑袋”做出的决定。但是从结果来看,显然论证不够充分,没有对市场进行测试、模拟、演练,对推出之后的市场表现,估计不足,缺少应急预案。

是留是废

在1月4日熔断机制实施第一个交易日即被触发之后,市场震惊。恐慌的一个原因,是想卖卖不出去。从这个角度而言,熔断让市场出清变得更困难,更恐慌。

压抑许久的反对之声,一股脑爆发出来。而在7日熔断再次被触发之后,反对之声演变成讨伐之声,要求“废止”的呼声此起彼伏。与夏末秋初,要求熔断推出的呼声相比,恍如隔日。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发现,对于熔断机制是留是废,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熔断机制到底对市场发挥了什么作用。

批评之声严厉者,直接称“熔断机制就是一个错误的制度,完全没用的东西”;支持之声坚决者,则坚信“新制度需要适应,若以后推出新制度只能让市场上涨,市场就太扭曲”。

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告诉本报,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流动性压力相对要小,但是也已经感受到市场的恐慌情绪。“现在既有恐慌,也有抄底的想法,但问题在于,值得恐慌的股票比值得抄底的股票要多得多。”该人士表示,恐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部分股票依然高估,二是因为熔断机制,担心想卖的时候卖不出去。

中泰证券策略分析师曾岩态度明确,认为没有必要急于考虑废除熔断机制,因为市场对新制度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从市场表现来看,熔断加剧了市场下跌。指数开盘跌3%时,投资者就会产生担忧,随之加速卖出。原本可能只会跌3%,结果却跌到7%。”曾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熔断机制作为一项在国外较为成熟的制度,第一次引入A股市场,投资者还不适应,但不应急于否定。

在他看来,本周市场下跌的根本原因,是股指到了需要调整的时期。一方面,因为汇率下调,股市在12月份时就有调整需求。但因为当时举牌万科等事件的带动,投资者看好蓝筹。现在,调整的过程开始了,而熔断加速了这一过程。

“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还不稳定,对上涨没有信心。”曾岩告诉本报,与投资者接触过程中发现,不少投资者已经表示,从基本面和技术图判断,上证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如继续下跌,将会适时出手去“捡便宜货”。

事实上,从可行性角度而言,选择折中的办法进行改革,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保5废7”

当前市场是否已经又如夏天时,处于危机边缘?曾经的千股连续跌停,让投资者心有余悸。

一家大型券商高管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对当期的市场情况并不担心,两融资金短期内没有平仓风险。

“现在的市场,与2015年上半年相比有本质区别。”该高管认为,上半年场外配资大量涌入,导致高杠杆资金充斥市场,但是现在的市场杠杆率要低的多。一方面,两融规模小,目前只有一万多亿,2015年上半年杠杆资金有三四万亿之多;另一方面,杠杆低,融资比例甚至不到1:1,个股有承受至少连续4个跌停的能力。

在他看来,当前股市下跌是综合原因导致,汇率下调、经济走缓,熔断机制只是一个触发因素。

前述监管系统内部人士建议对熔断机制进行改革,废除7%阀值的限制,保留5%阀值,适当延长熔断触发受暂停交易时间。“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目前实施的阻力也比较小。”

首先,保留5%,使得股指涨跌依然有缓冲;废除7%,也就消除了投资者在第一次熔断后对下一次熔断的恐慌,也能够给投资者足够的交易时间。由于磁吸效应,在第一次熔断触发之后,很快就会触发第二次熔断。两次熔断之间,实际上是投资者最恐慌的时间。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投资者需要重新决策、选择。

其次,延长暂停时间,是基于对信息反馈实际情况的考虑。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触发第一次熔断之后,监管机构、上市公司以及各市场主体需要时间进行消化、思考,并作出结论,选择需要公开的信息进行公开或澄清。以交易所为例,若有需要特殊公开说明的事项,一般都要报至证监会定夺,这样的流程15分钟断然不够。

事实上,其他国家在引入熔断机制后,也一直在因时制宜进行修改。

比如美国市场1987年发生股灾后引入了指数熔断机制,后续调整过熔断阈值、暂停交易的时间;2010年发生 “闪电崩盘”后引入个股熔断机制。

韩国市场在保留已有涨跌幅制度的情况下,在1997年发生金融危机后,先后引入指数熔断机制和个股熔断机制;由于触发次数较多,于2015年修订了指数熔断机制、涨跌幅限制。

伦敦交易所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对个股熔断的阈值进行评估和更新,如2015年1月富时100指数 (FTSE 100)成份股的部分股票动态熔断阈值由前一期的5%降为3%,静态熔断阈值由前一期的10%降为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