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络散结抗肿瘤蜈蚣壁虎、转活络散结抗肿瘤蜈蚣壁虎

 bscy306175 2016-01-08

活络散结抗肿瘤蜈蚣壁虎

蜈蚣性味辛、温,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效;壁虎又名守宫,性味咸、寒,有小毒,功效祛风、活络、散结。

医籍中早有关于蜈蚣、壁虎治疗血积瘤肿的记述。《本草纲目》:“盖行而疾者,惟风与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风,盖厥阴经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有病噎膈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恍悟其病愈之由不在酒,实在酒中有蜈蚣也。盖噎膈之证,多因血瘀上脘,为有形之阻隔,蜈蚣善于开瘀,是以能愈。观于此,则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本草纲目》:“(壁虎)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或历节风痛,及风痉惊痫,小儿疳痢,血积成痞,厉风瘰疬;疗蝎螫。”又云:“守宫,旧云不入药用,近时方术多用之……盖守宫食蝎虿,蝎虿乃治风要药,故守宫所治风痉、惊痫诸病,亦犹蜈、蝎之性能进经络也。”《四川中药志》:“(壁虎)驱风,破血积包块,治肿痛。”

药理研究提示蜈蚣和壁虎均具有抗肿瘤作用:二者均含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且有抑制肿瘤细胞作用;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壁虎体外试验表明,壁虎水溶液对人体肝癌细胞的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壁虎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F,已证明维生素F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蜈蚣、壁虎等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疗效较满意。基本方:蜈蚣、壁虎、泽漆、沉香、黄芪、生薏苡仁、茯苓。痰涎多者加法半夏、山慈菇;梗阻呕吐者加生姜、陈皮、降香;胸痞不适加薤白、苏梗、檀香;形瘦乏力加人参、生地、阿胶;病久疼痛加乳香、没药、延胡索、三七等。

活络丹大小不同功效也不同

大活络丹和小活络丹同为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的方剂,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药物组成和功效主治却大不相同,在选择应用时要加以注意。

1.药物组成不同,小活络丹由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组成。大活络丹由49味中药组成,除祛风通络解痉理气活血的药物外,还增加了补气补血的药物。

2.功效主治不同,小活络丹具有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所致的痹症,症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大活络丹具有祛风扶正、活络止痛的功效,主治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

舒筋良药伸筋草

伸筋草,又名石松、绿毛伸筋、过山龙、金毛狮子草、舒筋草等,为石松科多年生植物石松的带根全草。性味苦、辛、温,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除湿消肿功效。用于治风寒湿痹之关节酸痛、皮肤麻木、四肢软弱,以及水肿、跌打损伤等病症。

1.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冷痛:伸筋草30克,威灵仙9克,细辛3克,鬼箭羽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5天。

2.治足软无力:伸筋草15克,当归6克,板栗适量,与鲤鱼1条共煮汤,食鱼饮汤。

3.治关节痹痛日久者:伸筋草、薏苡仁、木瓜、千年健各50克,用纱布包好,与猪脚1只共放入瓦煲中.再放人适量水,文火煨烂,去渣,不放盐,吃肉喝汤,分2次食用。

4.治筋骨麻木:伸筋草30克,黑豆15克,猪蹄2只。加水炖烂,去渣,分次服食。

5.治劳损腰痛:伸筋草30克,杜仲10克,狗脊20克,酒适量。水煎,分2-3次加酒兑服。

6.治小腿肌肉痉挛:伸筋草30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3天。

7.治带状疱疹:伸筋草100克,焙干,研细末,麻油调成糊,涂患处,每旧3次。

8.治小儿夏季汗疹:石松子(伸筋草的孢子)、滑石粉各等量。共混合均匀,干撒于患处,每日2-3次。

恶寒重症 壮阳散寒活血通络治之

贾某某,女,46岁,工人。1977年7月19日初诊。

  患者于1972年冬季因人工流产时受凉,时感恶寒,背冷尤甚。自服银翘丸,数日未愈,日趋加重,后虽经医调治,仍感恶寒,冬重夏轻。延至1976年,病情复增,身若置冰室之中,寒冷彻骨,增衣近火亦罔然。伴脘胀纳差、气短倚息不能平卧、胸痛心悸。近四月来,虽气候渐暖而症未减,且头身困痛、腰痛甚剧,小腹冷痛,全身浮肿、按之如泥,口水冷凉感,尿冷频、便溏。闭经4年。某院理化检查未见异常,先后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附件炎”、“肾虚”等以西医药、理疗、壮阳散寒之中药治疗,均未获效。

  邀诊时见:虽然时值盛夏,患者仍紧闭门窗,室内生火,着冬季御寒衣服和裹被而坐,发枯无泽,颜面暗滞,肌肤干燥多鳞屑。舌暗红不鲜、舌底有瘀点,脉沉细涩。

  辨证为风寒稽留筋骨,脾肾两虚,瘀血内阻。治以温补脾肾,壮阳散寒,活血通络为法。

  药用:黄芪24克,鸡血藤30克,制附子9克,川芎9克,当归9克,红花9克,独活9克,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丹参15克,骨碎补12克,狗脊12克,桂枝6克,细辛3克,每日1剂,热开水煎,分2次服。

  前方略事加减服100余剂和虎骨酒0.5千克,诸症大减,于11月25日恢复正常上班。

  1978年1月25日再诊时,患者诉仅觉背部凉,有时泛酸便溏,舌象正常,脉沉略细。治以健脾益肾,调和气血为主。药用黄芪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扁豆15克,山药15克,丹参15克,党参12克,制附子9克,巴戟天9克,红花9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续服10余剂,仅背部、少腹有微凉感,发润泽,面色红润,脉沉缓,上方加川芎9克,葫芦巴9克,益母草15克,以善后。1978年12月随访,未复发。

  按  患者流产则气血流失,正气受损,时值冬季而衣着单薄受凉,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故发病之初恶寒,本当辛温解表,而却误服辛凉解表之品,再损阳气,以致寒邪留而不去,故恶寒不减。《黄帝内经》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寒邪内舍,稽留经脉筋骨,凝滞经脉,脉络不通,营卫不行,机体不仅失于营血滋养,而且因卫阳失宣而失温煦,故恶寒加重、全身困痛、发枯无泽、颜面黯滞、肌肤干燥多鳞屑,此乃邪气未尽而瘀血内生为主,本当疏其气血,温经剔邪,不能决非单纯补益所宜。故按“肾虚”而补益之,不仅无效,而且因滋补黏腻而闭门留寇,加重血脉瘀滞。

  病久入肾,病久必虚,患者病情治不得法,久治不愈,脾肾受累。脾虚则运化障碍,清阳不升,而不实四肢,浊阴不降而脘胀。肾虚真阳不足,鼓动无力,则血脉瘀滞,卫阳虚郁,故患者病情渐渐加重,不仅恶寒严重,而且全身浮肿、按之如泥。

  故治以温补脾肾、活血通络为主,佐以透余邪。以黄芪、白术、茯苓、扁豆、淮山药、党参健脾益气,制附子、巴戟天、葫芦巴、桑寄生、杜仲、骨碎补、狗脊、肉桂温肾壮阳、温煦筋骨,川芎、当归、红花、丹参、鸡血藤、益母草活血通络,桂枝、独活、细辛辛温解表散,透散经络筋骨之间的寒邪。黄芪、当归、鸡血藤配伍尚养血补血,白术、茯苓、扁豆还可渗透水湿。如此,标本同治,痼疾得愈。

滋阴润燥通络 名医汤

临证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内外兼治,针药并用,擅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骨病,疗效显著。 

  组成 生石膏20克,竹叶15克,知母15克,秦艽15,黄芩6克,清半夏9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鸡血藤20克,陈皮9克,甘草6克。

  功能 滋阴润燥通络。

  主治 用于燥邪侵袭,阴虚津亏,导致孔窍失润、肌肤关节失养之燥痹。症见口、眼、鼻等孔窍干燥,关节僵硬肿痛,肢体瘦削,舌质红少苔,脉沉细之干燥综合征、 类风湿关节炎等病。

  方解 方中生石膏、竹叶、知母、黄芩滋阴清热,生地、麦冬、玄参、石斛养阴生津,秦艽通经络清虚热,清半夏、陈皮化痰,当归、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甘草益气生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润燥通络之效。

  加减  胃阴虚明显者加石斛12克,玉竹15克,肺阴虚加天花粉15克,肾虚明显者加女贞子20克,怀牛膝15克,瘀血明显者加桃仁9克,红花6克,穿山甲6克,关节疼痛明显者加醋玄胡20克,眼干明显者加菊花12克。

  郭会卿,男,1962年出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风湿病研究所所长,河南省中医院风湿骨病科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中医学院省级精品课程《中医骨伤科学》建设负责人,河南中医学院骨伤教学团队建设负责人。

  出身于中医世家,为白马寺平乐郭氏正骨传人,先后师从于郭维淮、朱良春、李振华名家,治学严谨,技术精湛。从事中医骨伤风湿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年来,共发表论文88篇,科研成果20余项,国家专利5项,出版专著28部,主编或参编全国统编教材11部。代表作有《中医骨伤科学》、《骨伤方药临床应用汇粹》、《中国风湿病学》、《中国痹病大全》等。

赤芍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赤芍善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气滞血瘀所致胸痹,症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心宁片方,改为丸剂使用,有较好疗效。

方用:丹参300克,槐花、川芎、红花、降香、赤芍各150克,三七5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重。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

方中用丹参、川芎、红花、赤芍、三七活血化瘀,用降香、槐花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经络通而疼痛止。

生骨活血 治各种骨缺血性坏死骨折

组成

  黄芪30克,鹿角胶12克,三七12克,土鳖虫15克,丹参2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延胡索15克,牛膝12克,骨碎补15克,生甘草9克。

  功效

  活血、生血、生骨。

  主治

  各种骨缺血性坏死、骨折、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等。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方解

  黄芪善入脾胃,能补大气,气旺则血畅;鹿角胶壮元阳,补血气,生精髓,暖筋骨;骨碎补主破血补伤折,能活血续伤,补肾强骨;三七活血化瘀定痛;土鳖虫咸能入血,和血通营;丹参活血祛瘀止痛,破宿血,补新血能力极强;当归、川芎补血活血,二者为补血常用组方;延胡索为气中血药,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火下行善治肾虚腰痛膝痹;生甘草调和诸药,助参芪补气之功。诸药配合,共奏补气益精、通经养血的功效。

  加减

  头晕、目干加菊花、公英各15克,脾胃不合者加陈皮15克,睡眠不佳者加夜交藤、合欢花各15克。

  刘德玉,1953年生。现任陕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大骨科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中医,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刘德玉在4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诊治了很多疑难骨科疾病。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骨复生胶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四动、五步法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技术”、“补肾益气法预防家兔膝骨性关节炎的机制研究”、“四动、五步法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技术推广”获得省市各级奖项。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5部,申报专利1项,并参加国家十二五教材编写工作。

温阳散寒通络治疗雷诺氏症

雷诺氏症,亦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由寒冷激发的一种阵发性的肢体末端小动脉的痉挛性收缩。发病时皮肤即现苍白、发凉、紫绀和疼痛症状,得热则舒适。笔者认为此乃机体阳气虚弱,不能温煦肢体末端,血液循行不畅,导致上述症状出现。据其发病机理,在临床中用自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汤治疗此病,获效显著。

  组方:熟附子9克,桂枝9克,干姜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9克,鸡血藤20克,当归12克,红花9克,丹参15克,水煎服,日1剂。外用:红花15克,威灵仙15克,桂枝15克,75%酒精300毫升,浸泡1周后过滤,棉签蘸搽患肢,一日数次。方中熟附子味辛大热,可助阳祛寒止痛,能逐在里之寒湿,又能外达皮毛散风寒;桂枝味辛甘温,助阳散寒,温经止痛,现代研究,桂枝含有桂皮油,能刺激汗腺神经,并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干姜大辛大热,除寒温阳,为温经助阳良药;羌活味辛苦温,气味雄烈,可散风寒、通痹止痛;威灵仙性温通利,辛散擅走,通经达络;鸡血藤苦甘而温,活血通络;当归味甘辛温,活血止痛;红花辛散温通,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为其所长。综观全方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止痛之佳效。

  病例介绍:付某,男,57岁。初诊时,双上肢末端每在冬季即发凉、麻木、苍白及紫绀症状交替出现,有时伴手指疼痛,已4年。曾在两家医院诊为雷诺氏症,经内服中西药物(不详),效不显著。现又呈上述症状,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阳气虚弱,不能达于肢体末端,导致血液运行受阻。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予上方内服外用,20天后患处肌肤恢复正常之色,诸症皆愈。

中风先兆 益气通络法

多用于形体素弱之人,证见头目眩晕,面色不华,气短乏力,或时觉气不足以息;自汗、心慌、口角流涎、语言謇涩,或口眼歪斜;半身汗出,肢体麻木,或半身麻木;舌质淡红,或有瘀斑;脉细弱无力,或细涩。张介宾云:“无虚不能作眩。”此证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阳气虚衰;饮食不节,或忧思劳倦,损伤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生气血;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而致气虚血瘀所致。治宜益气通络,活血化瘀,方宜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肢体或半身麻木者加水蛭、蜈蚣、全蝎、土鳖虫、木耳、桂枝;语言謇涩者加菖蒲、远志;口角流涎者加白术、白豆蔻;心悸而心阳不足者加龙骨、牡蛎、桂枝、炙甘草;下肢痿弱无力者加熟地、山萸肉、桑寄生、川断、牛膝等。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55岁。2007年12月6日初诊。形体素弱,且有胃痛旧疾,近因劳作汗出后,而感气短乏力,头目眩晕,心慌气促,继而口角流涎,半身麻木,肢冷。经某医院脑CT检查,颅内CT平扫,未见确切异常。入院治疗2周,静点扩张脑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脑循环之剂,疗效不显。刻诊:形体消瘦,乏力,自汗,心悸,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血压:100/60mmHg。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予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0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6克,红花6克,地龙10克,白僵蚕10克,全蝎2个(冲服),木耳20克,白术15克,白豆蔻15克,桂枝12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5剂,水煎早晚温服。

  药尽5剂,自感力增神爽,口角流涎,肢冷大减。因其心悸、自汗尚存,加龙骨35克,牡蛎35克,浮小麦35克,五味子10克。增“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且龙骨、牡蛎之阖收之力,更能助浮小麦、五味子之益气收敛止汗,宁心安神之效。药尽5剂,口角流涎,心悸,自汗消失,其余症减。去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守方增减,10余诊后诸症消失,复健如初。

  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该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形体消瘦,后天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血无生化之源。且又强于劳作,大汗出,而虚其虚。气虚则清阳不升,故头目眩晕,气短乏力,汗出;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慌心悸;血虚风动,则半身麻木;苔脉、二便之征,皆为气血亏损之兆。方用补阳还五汤,重用秉性纯阳之黄芪,以补脾肺之气;黄芪伍以当归,更得阳生阴长,益气生血之功。当归、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小用其量,意取活血以通脉络之效。诸药相伍,乃为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之剂。二诊更加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以安魂定魄,宁心安神。药证相符,守方增减,深中肯綮,故10余诊后,患者复健如初,已若常人。活血通络中药方治疗中风

处方:黄芪30克,当归、川芎各18克,赤芍、地龙、牛膝、茯苓、红花各15克,桂枝8克,蜈蚣1条,桃仁、甘草各1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口眼歪斜加僵蚕、全蝎、白附子各10克。

功效主治:活血通络。用于治疗中风,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症见中风先兆未能缓解,突然或反复发作后,半身不遂或语言不利,或二便不利,或神志恍惚,或痴呆或伴有不能进食饮水呛等,舌红或紫暗,苔腻,脉沉细。头CT平扫正常或有低密度灶, MRI可早期诊断。

专家点评:中风先兆未治或久治不愈,反复发作,气血虚极,鼓动无力,脑脉瘀阻,脑、四肢、诸脏失 养失调。

创方者:金葆铭 宋玉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