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许愿真 2016-01-08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其“色如涯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图2为地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⑴~⑵题。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1.1所示的岩石类型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图2中的

A.⑥    B.⑦    C③      D

2.据图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理岩属于甲类岩石  

B.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和生物化石

C.丙类岩石能形成岩浆岩

D.⑦属于内力作用

3.2015·考前冲刺)下图中15表示不同的沉积岩地层。据图推测,该地经历的内力作用一定有(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A.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        D.沉积作用

2015·山东菏泽二模】读岩层相互关系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完成45题。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4.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④③②①⑥⑤                         B④③②①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⑤⑥④③②①

5.若为石灰岩,则在之间的结合部位容易形成(   

A.花岗岩           B.页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2015·山东济南5月模拟】读“亚欧大陆东岸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第67题。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6.图中地理事项,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7.关于图中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区针叶林的破坏,会导致P地流水侵蚀严重

B.夏季河流搬运能力弱,会导致Q地面积减小

C.图中断层可能是受挤压力作用形成的

D.若M为石灰岩,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形成花岗岩

2015·河南郑州质检预测一】读世界某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图3),回答89题。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8.该处海底地形为

A.海岭    B.海沟    C.大陆架    D.大陆坡

9.该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板块碰撞    B.板块张裂    C.岩浆活动    D.火山喷发

2015·北京文综,45】图2为华北某地具备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10.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B.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11.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B.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2015·江西南昌测试三】“江南第一沙漠”厚田沙漠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附近,东临赣江,是赣江古河床的一部分,近几十年来,为防止沙漠南移扩大,当地植树治沙取得了良好效果。下图为赣江局部河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12.当河岸线位于实线位置时,甲、乙、丙、丁四处附近河床较深的是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13.厚田沙漠可能位于图中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015·四川成都三模】下图为30°S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1415题。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14.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中,平均流速最快的是

A.      B.    C.    D.

15.下列四地中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的是

A.M处的东岸    B.M处的西岸    C.N处的东岸     D.N处的西岸

二、综合题(共40分)

16.2015·安徽合肥质检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台湾岛东北海岸野柳公园内,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女王头”。但其“玉颈”由于逐年变细,常有“断头”之忧。

材料二    台湾岛铁路分布图及“女王头”景观图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⑴试说明“女王头”断头之忧的自然原因。(4分)

 

⑵简述台湾岛铁路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16.2015安徽八校三模】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二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6分)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1)简述黄淮海平原地形特征。(6分)

 (2)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

(3)黄河冲积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河流冲积扇,该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学者研究发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历史上曾有加快的趋势,试分析其成因。(10分)

 

参考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红色砂砾岩为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固结成岩而形成的;图2中的“沉积物”生成的是沉积岩丁,则图中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符合题意的为⑥ 。选A。

第2题, 大理岩为变质岩,图(b)中甲为喷出岩,乙 为侵入岩,具有层理构造和生物化石是沉积岩的突出特征;丙类岩石为变质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⑦表示内力作用的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通过垂直运动,地壳内部的岩层出露地表。选D。

3.B
【解析】从图示信息看出,该地岩层发生了断裂,说明该地一定有地壳运动发生。
4.A  5.C 

【解析】4题,一般情况下,岩石埋藏越深,大范围的保存越完整,其形成年代越久远。按照先下后上,先完整后断续的原理。第5题,⑥为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与之相接触的石灰岩在岩浆活动所提供的高温、高压环境下,易变质形成大理岩。

6.B   7.C 

【解析】6题,①为水平分布岩层,北岩浆岩侵入,说明①比③早。②为变质岩,说明②在③之后形成。据此判断它们先后形成顺序。第7题,山区针叶林的破坏,由于P位于山麓地带,会导致其堆积作用严重。根据水平自然带分布知该区域位于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多,河流搬运能力较强,会导致Q地面积增大。图示为褶皱,其中发育断层可能是受挤压力作用形成的。若M为石灰岩,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形成大理岩。

8 9A

【解析】结合等高线及海水深度,该处海底地形中部低,两侧高。据此推断该处海底地形为海沟。海沟为大洋地壳俯冲到大陆地壳下形成,是板块碰撞形成。

10.C   11.A

【解析】10题,图示甲为花岗岩,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泥石流易发生在地势坡度较大地区,乙地低平,不易发生;从地下水位分析,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深;而丙村地势低平,所以比丁村土层深厚。第11题,从图示地势起伏及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而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流水的沉积作用明显;洪积扇面积与地势的起伏和降水量;渠水通过蒸发、径流及下渗参与水循环。

12.B   13.C  

【解析】12题,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即可判断出甲、丁附近河床较深。第13题,根据题干信息,厚田沙漠存于赣江南岸。而丙处位于河流凸岸,利于河床泥沙堆积,据此推知结果。

14.C   15.D 

【解析】14题,①河多曲流;②河流程长;④河源头是曲流;只有③河流程短、直河道遇阻少,流速快。15题,图示MN河段都是曲流,河水冲蚀凹岸严重,应是N段的西岸,M段的东岸;N河段在河流上游,M在下游河段,N河段冲蚀作用更强。

16.【答案】⑴台湾岛(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风力大,风化、侵蚀作用强烈;地震灾害多发。

⑵特点:铁路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沿海地区,围绕岛屿呈环状分布;铁路多与山脉平行,东西走向铁路较短。

原因:中部受山脉阻隔;沿海平原地区筑路成本较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输需求量大。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54: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15.【答案】⑴①平原面积广阔,平原上有丘陵、山地的分布;②地势总体特点是西高东低;③西部是山前洪积-冲积扇形平原,中东部是冲积低平原;④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

⑵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 逐渐变小。

理由是:黄河冲出山口后,进入地壳下沉的冲积平原,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流速变慢,搬运能力减弱,促使从黄土高原带来的大量物质以山口为顶点向外沿程逐渐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⑶黄河的中游黄土高原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历史上黄河流域人口激增,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黄河含沙量日益增加,下游河床抬高,造成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黄河的凌汛也会导致黄河下游决堤,从而黄河冲积扇形成速度加快。

【解析】(1)题,结合图示,从地形类型、起伏状况和海岸线弯曲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从颗粒物大小、多少和厚度等方面描述分布特征。结合地壳运动和黄河流水对沉积物影响分析原因。第(3)题,从气候、地形和土壤等自然原因及人口等社会原因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