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五:湿地生态系统和产业活动 【高考母题再现】 【2015·新课标全国1】 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卤虫生存于高盐海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沿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6分)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4分)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8分)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来源:Z_xx_k.Com] (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3分)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3分)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2分)(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量小。(2分) (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2分)市场需求增大;(2分)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2分) 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2分) (4)赞成: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4分) 不赞成: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解析】 (1)从卤虫的生活习性入手,结合当地湖泊的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大盐湖为内陆湖,陆地河流带来盐分在湖泊中积累,使湖泊成为咸水湖,湖水盐度高,适宜卤虫生长。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为藻类的繁生提供了条件。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难点中心】试题以区域图为背景,图像与文字材料结合,素材常规但又不落俗套。设问体现地理思维的层次性,层层递进,落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试题立意于平实之中,但意味深远。在问题设计上,各小题之间联系紧密且又具有适当的梯度。第(1)小题从入手,考查考生对地理事像的探究分析能力;第(2)小题从产业发展条件入手,考查考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分析能力;第(3)、(4)小题从产业发展原因和影响入手,考查考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地理意义的归纳概括能力。地理思维过程按照“独特地理环境→发展条件→产生的影响”的思路展开,意在引导考生关注产业可持续发展,关注地理学科本质、掌握地理分析问题的方法。 【考点难点突破】 【知识链节】 1.湿地的概念: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它一种广义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技能方法】 1.湿地的保护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洞庭湖“变”大的措施与其带来的效益具体如下所示: 2.图解湿地资源的功能 【热身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洞庭湖在清初和20世纪70年代形态图(图7) 材料二: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成水湖泊,1957年至1981年,实测水位下降了2. 65米,面积减少了278平方千米,近年来水位仍在持续下降,湖面继续缩小,原先离岸的鸟岛现在已和湖岸相连,成为一个半岛,给鸟类的生长繁殖带来不利影响。 (1)依据材料,描述洞庭湖形态的变化。(1分) (2)分析造成两大湖泊萎缩的原因有何不同。(4分) (3)青海湖的萎缩会造成哪些危害?请你为如何保护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提几条建议。(5分) 【答案】 (1)由清初的集中连片变化为20世纪70年代的支离破碎、被分割成多块。(1 分) (2)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泥沙淤塞(1 分)和围垦;(1 分)青海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1 分)大量引水,汇入水量少;(1 分)水位下降。 (3)危害:水质恶化;(1分)生物多样性减少;(1 分)加剧湖岸土地盐碱化。(1 分)建议:植树种草;保护水源,限制取水;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国际合作。(任意2点给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分析,洞庭湖面积由大变小,具体表现为:由清初的集中连片变化为20世纪70年代的支离破碎、被分割成多块。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 材料二:L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试描述L湖湖底坡度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4分) (2)阅读材料,试分析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的原因。(4分) (3)简要说明L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微咸水湖的过程。(6分) 【答案】 (1)(L湖湖底)西、北侧坡度较小,东、南侧坡度较大。(2分) 理由:(湖泊水位就是等高线),(湖泊)西、北侧水位线(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小;东、南侧则相反。(2分) (2)(湖泊)西侧地势较平坦(坡度较小),浅滩面积广;(湖泊)西侧(有甲)河注入较多淡水,湖泊盐度较小(或有甲河注入,淡水资源丰富)。(4分) (3)(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入湖(甲河)水量减少(2分);湖泊水位下降,水量减少,出湖水量(乙河水量)减少(2分);蒸发旺盛,盐分在湖泊中积累(2分),(湖泊盐度逐渐升高)。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湖泊最高水位时,湖的东、南侧水域覆盖的面积比西、北侧要小的多,说明湖泊水位就是等高线,湖的西、北侧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小;东、南侧相反,即西、北侧坡度较小,东、南侧坡度较大。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内陆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变化。 【冲关演练提升】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5届高三11月联考地理【解析】)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海拔最低处,为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处。读图A艾比湖流域示意图、图B艾比湖周边示意图,回答1-3题。 1.现今艾比湖湖水的补给和湖泊类型是( A.受b、j、k河直接补给,为淡水湖 C.受b、j河直接补给,为淡水湖 2. b、k两河河口三角洲位置自1966年至今的变化趋势是( A.b河、k河三角洲位置均前移 B.b河、k河三角洲位置均后退 C.b河三角洲位置前移、k河三角洲位置后退 D.b河三角洲位置后退、k河三角洲位置前移 3.艾比湖萎缩,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是( A.空气质量提高 C.湖水下渗,地下水增多 【答案】1.D 试题分析: 1、湖泊是河流的终点,一般是咸水湖,所以排除A、C;受b、j河直接补给,为咸水湖,K是时令河,未注进河流,所以选D。 考点:主要考查干旱地区水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安徽马鞍山市2015年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解析】)4.(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艾比湖为新疆第一大咸水湖,沿湖广大地区是北疆地区重要的粮棉基地、畜牧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北疆铁路途经湖泊的西侧,在西北阿拉山口与中亚对接。近年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湖面面积急剧萎缩,湖滨地区荒漠化程度加剧,湖区水位年内变化十分显著。 (1)阿拉山口常年盛行风向为____,简述其风力强劲的原因。(12分) (2)说明沙泉子、黑山头一带铁路常被风沙掩埋的主要沙源。(12分) 【答案】 (1)西北风(3分) (2)干涸的河床底部。入湖水量减少,干涸湖底扩大,增加了沙源;(4分)裸露的农田。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耕地强度加大,风力侵蚀加强;(4分)湖滨沼泽植被、草甸植被及荒漠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增加了沙源。(4分)(答沙源来自中亚地区的荒漠可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阿拉山口地处中纬度地带,受西风带影响,常年盛行西北风。该处风力强劲是地形、地势、地表覆盖状况、气压梯度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结合该地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特征,从上述方面分析。 (2)从上题可知,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风从西北方向(即艾比湖方向)吹向沙泉子、黑山头一带,因此干涸的河床和湖盆底部是该地主要沙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近年来该湖水量逐渐减少,干涸湖底扩大,增加了沙源。该地区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加之人类活动的破坏,使裸露地面增加,增加了沙源。 考点:风向及风力强劲的原因、区域环境的变化。 (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15届高三5月三诊文综地理【解析】)5.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吐鲁番盆地成为我国“热极”的主要原因有(8分) (2)分析当地人“昼入地,夜上房”和“日落而作,日出而息”的生活习性形成缘由。(8分) (3)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分析艾丁湖湖底结晶体和盐壳形成原因。(6分) 【答案】 (1)纬度较高,夏季日照时间长;气候干燥,太阳光照强烈; (2)当地的房屋为半地窖式,地窑深埋在地下,灼热的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地窖里面,夏季白天的村民们在地窖里休息比较凉快。该地降水少,夏天晚上的时候,降温快,户外凉爽;吐鲁番很少下雨,在屋顶或露天睡觉完全不用担心被淋湿;白天光照强,温度高,不适合户外工作,日落后,气温下降快,适合户外劳作。 (3)该区域由于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地表径流带来大量的盐类物质进入湖泊,逐年累积;由于蒸发强,降水少,入湖水少于蒸发水,湖水变浅,湖面变小,大量盐类物质沉淀于逐渐干涸的湖底而成。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吐鲁番盆地所处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该地以溫带大陆性气唉为主,气候干燥,太阳光照强烈;地表植被以溫带荒漠景观为主,裸露山丘、戈壁、荒漠,热容量小,夏季增溫快;该地为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肤,地形低洼封闭,热量不易散失,而且由于地势低,有焚风效应,所以吐鲁番盆地成为我国“热极”。 (2)由材料可知’当地的房屋为半地窖式,地窖深埋在地下,这样灼热的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地窖里面,温度相对较低,夏季白天的村民们在地害里休息比较凉快;该区域为溫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夏天晚上的时降溫快’气溫较低,所以户外比较凉爽;由于吐鲁番很少下雨’在屋顶或露天睡觉完全不用担心被淋湿。由于该区域夏季白天长,而且光照强,温度高,所以不适合户外工作;日落后,气溫下降快,溫度较低,所以适合户外劳作。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