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卧兔儿:古代女子的冬季奢侈品

 等待MYLOVE 2016-01-08

卧兔儿:古代女子的冬季奢侈品


[导读]“卧兔儿”是晚明女子头上流行的毛皮饰物,戴在冬季,主要用貂鼠皮和海獭皮制成。

文/陈芳

1、“卧兔儿”长啥样?

关于“卧兔儿”,沈从文先生、周汛和高春明先生、黄能馥和陈娟娟先生在他们的书中都提到过。

卧兔儿:古代女子的冬季奢侈品

“卧兔儿”(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本图反映如比甲云肩的式样,冬天妇女头上戴的貂鼠或海獭‘卧兔儿’形象和在头上的位置,汗巾儿的系法,都还接近真实……又有名‘卧兔儿’的,如明万历时小说中常说的‘貂鼠卧兔儿’、‘海獭卧兔儿’。结合传世画刻所见种种,才比较具体明白它当时在妇女头上的位置、式样,并得知主要重在装饰效果,实无御寒作用。——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卧兔儿:古代女子的冬季奢侈品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到了冬天,更有用貂鼠、水獭等珍贵毛皮制成额巾,系裹在额上,既可用作装饰,又可用来御寒,是一种非常时髦的装束,俗称‘貂覆额’,或称‘卧兔儿’。——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以上几位先生对“卧兔儿”的文字描述比较简略,线描的示意图又难以让人清晰地观察到“卧兔儿”的形制及其他。幸运的是,民国时期柯罗版精印的《清宫珍宝皕美图》中存有12幅女子戴“卧兔儿”的图像。《清宫珍宝皕美图》取材于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据传为清初不落款名家所画,由于画中女子的服饰基本保持晚明清初的风尚,这可与小说《金瓶梅词话》的文字验证,图文基本一致。

“灯前看见她家常穿着大红潞绸对襟袄儿,软黄裙子,头上戴着貂鼠卧兔儿,金满池娇分心,越显出她粉妆玉琢银盆脸,蝉髻鸦鬟楚岫云。——《金瓶梅词话·吴月娘扫雪烹茶》

卧兔儿:古代女子的冬季奢侈品

《吴月娘扫雪烹茶》(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可见到吴月娘(图左的女子)头上戴的毛绒绒的饰物,由此也可推断此物为“貂鼠卧兔儿”。画家以高超的技艺,非常写实地描绘了“貂鼠卧兔儿”的造型和佩戴位置等。

2、怎样佩戴“卧兔儿”呢?

那么,“卧兔儿”后面是怎样与发髻连接的?

“今世所称包头,意即古之缠头也。古或以锦为之。前朝冬用乌绫,夏用乌纱,每幅约阔二寸,长倍之。……崇祯中,式始尚狭……今裁幅愈小,褶愈薄,体亦愈短,仅施面前,两鬓皆虚,以线暗续于鬓内而属后结之,但存其意而已。——叶梦珠《阅世编》

叶梦珠为明末清初人,所记皆为亲历亲闻之事,语有所据。虽然叶氏谈的是明末清初一般女子缠头的勒子的变化,但“卧兔儿”也属于缠头的一种,只是限于富贵的女子冬天所戴,自然与其他勒子的戴法一样,仅仅戴在前额,后面以线暗续在鬓内,在发后系结。这种方法是崇祯之后才流行的,至于是什么样的线,现在还不得而知。

“卧兔儿”不是发髻,是女子头上非常奢华的装饰,与发髻的关系密切,往往是合在一起被观看的,应该说和发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清宫珍宝皕美图》中所有“卧兔儿”都是与珠子箍儿一起佩戴的,而且,与“卧兔儿”同时佩戴的珠子箍儿都在眉间形成一个尖角,尖角上至少有一颗珠子(珍珠),或者由五颗珠子组成一个梅花形,远看感觉也是一个大白珠子。

卧兔儿:古代女子的冬季奢侈品

“卧兔儿”的佩戴(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其他单独佩戴的珠子箍儿则是造型各异,宽窄不等,不一定在眉间形成尖角。可见这种尖角的珠子箍儿的造型是专门和“卧兔儿”搭配的,那么,这种搭配的原因何在呢?观察所得《清宫珍宝皕美图》中所有戴“卧兔儿”的女子头顶的发髻都是高卷而虚朗,这是晚明清初流行的发髻式样。发髻往下则是呈新月状,覆在额上的“卧兔儿”,松软华丽的皮毛向外。再往下是眉间呈尖角带珠子的乌绫制成的箍儿,珠子箍儿向上斜伸的造型,与“卧兔儿”结合,再与蓬松的发髻结合,正面看与一只卧着的兔子的造型类似,而那珠子仿佛是兔嘴上露出的显眼的白牙。以上只是笔者对“卧兔儿”得名的一种猜测,还有待其他资料佐证。

3、“卧兔儿”的流行年代

从小说提供的材料看,只有“貂鼠卧兔儿”和“水獭卧兔儿”两种。由于貂皮产量极少,致使其价格昂贵,因此又成为富贵的象征。据叶梦珠说清初制暖帽时也是“即贵貂鼠,次则水獭,再次则狐,其下者滥恶,无皮不用。”明末清初重毛皮的风尚是延续的,貂鼠和水獭这两种毛皮被推为最昂贵的皮货,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奢侈品,普通人是不能享用的。

“满面胭脂粉黛奇,飘飘两鬓拂纱衣,裙镶五采遮红袴,绰板脚跟著象棋。貂鼠围头镶锦裪,妙常巾带下垂尻,寒回犹著新皮袄,只欠一双野雉毛。——《坚瓠集》

其中谈到的“貂鼠围头”指的就是“貂鼠卧兔儿”这种时髦饰物。

那么,“卧兔儿”到底流行了多长时间?

《金瓶梅词话》在万历年间成书,书中多次提到“卧兔儿”,说明至少在万历年间已经流行。嘉靖的最后两年,权臣严嵩被削为平民,籍没家产,由于他贪污受贿极侈,没收其金玉服玩,良田甲第无数,均记录在《天水冰山录》中。从书中的记录看,所有当时流行的奇珍异宝应有尽有,金玉首饰的数量惊人,但貂鼠裘皮类的服饰并不多,只有两件貂鼠皮袄、两件狐裘,两件豹皮衣,五条貂鼠风领(围脖),没有见到“卧兔儿”。据此推测,“卧兔儿”可能流行的上限在万历年间(隆庆的六年时间忽略不计)。

“扬州鬏勒异于他处,有蝴蝶、望月、花蓝、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鬆、八面观音诸义髻,及貂覆额、渔婆勒子诸式。——成书于乾隆六十年《扬州画舫录》

说明貂覆额(女子头上的毛皮饰物)在乾隆六十年以前还流行。但其样式与前面谈到的“卧兔儿”是否一样?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4、“昭君套”就是“卧兔儿”吗?

曹雪芹(1715-1763)在人生的最后十年(乾隆十八年至乾隆二十八年)创作小说《红楼梦》。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版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红楼梦》

可见乾隆时期已经将女子头上的毛皮饰物称为“昭君套”,那么,这种“昭君套”的造型又是怎样?从清代画家改琦(1773-1828)所画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形象可见一斑,王额头上所戴即是秋版貂鼠昭君套。

卧兔儿:古代女子的冬季奢侈品

改琦绘王熙凤,采自《红楼梦》(资料图 图源网络)

改琦为乾隆三十八年生人,在曹雪芹去世后十年出生,与曹创作《红楼梦》的时间相去并不遥远,理当了解曹所描绘的貂鼠昭君套的样式,因此,他的绘画与当时的式样应该是符合的。从画面上看,这种形式与前述“卧兔儿”有所差别,前面正中间的毛皮上有金玉或珠子装饰,后面也有毛皮,整体看是一个无顶的毛皮套子,让发髻露在外面。87版《红楼梦》中邓婕饰演的王熙凤即戴着“昭君套”,基本上是按照改琦所绘的图像来着装的。

卧兔儿:古代女子的冬季奢侈品

王熙凤(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什么说“昭君套”不像“卧兔儿”那样仅在前额上覆盖毛皮,而是前后一圈都有呢?

首先,“套”字是带有动作意味的,也就是说要套在头上;其次,“昭君套”是对游牧民族头饰的模仿,其原型是北方游牧民族女子冬天常戴的毛皮套子,这种毛皮套子兼具保暖和装饰作用。

卧兔儿:古代女子的冬季奢侈品

明代刊刻《摘锦奇音》中的插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代刊刻的大量戏曲小说的版刻插图中,只有描绘游牧民族的女子才有此头饰,这是游牧民族女子头饰的重要象征。“昭君套”应该是汉人对这种头饰模仿时的命名。从万历年间女子头上流行的毛皮饰物“卧兔儿”到乾隆年间依然流行的毛皮饰物“昭君套”,历经两百余年,其中的演变自然非常丰富而多样。

“与珍哥新做了一件大红飞鱼窄袖衫,一件石青坐蟒挂肩;三十六两银子买了一把貂皮,做了一个昭君卧兔……——《醒世姻缘传》

《醒世姻缘传》时间介于《金瓶梅词话》与《红楼梦》之间,其中提到的毛皮饰物叫“昭君卧兔”,似乎可以看成“卧兔儿”到“昭君套”的中间过渡阶段。

4、炫富必备“卧兔儿”

“卧兔儿”作为一种头饰在晚明之所以流行,与明代对头箍的重视具有密切的关系。抹额从仪仗、舞女的额头装饰逐渐转向普通人的头饰,并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地域的变换,有了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额帕,额子,苏州勒子、渔婆勒子、珠子箍儿等,恐怕都是抹额的遗意。与其他朝代相比,明代是女子围额装饰最为重要的时期,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无论是文献、图像还是出土实物,都有丰富的材料。

卧兔儿:古代女子的冬季奢侈品

明镶金嵌银龙凤纹头箍蕲春博物馆藏蕲州九龙咀明墓出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扬之水先生认为明代珠子箍儿是对元代脱木华和速霞真的继承、发展和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由阔变窄。明代老年妇女戴的较宽,年轻人戴的较窄,有的分两层,前面打结和装饰珠子等,这都是明代的变化。明代的珠箍、勒子是由乌绫(冬季)、乌纱(夏季)、珍珠等各种材料制成,试想:有一天女子头上的毛皮饰物流行,成为奢华的象征时,人们自然会套用当时流行的珠箍、勒子的样式,跟随其宽窄及造型进行变化,只是将材料换成昂贵的貂鼠皮、水獭皮等。这便是“卧兔儿”得以流行的基础之一。

价格高昂的貂皮、水獭皮的穿戴实际上是人们富贵奢华、身份地位的象征,那么,当人们要用它作为装饰时,一定会将它戴在最重要、最显眼的地方。头饰是女子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在服装相对固定的时候,女人比拼的是头上的首饰。《金瓶梅词话》中常见女人为首饰相互攀比、争风吃醋的现象。虽然“卧兔儿”很难说多么保暖,但“昭君套”的保暖效果应该还是不错的。

卧兔儿:古代女子的冬季奢侈品

富贵奢华的象征(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卧兔儿”在晚明流行的另外一个推动力,即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的马市交易,使皮货进入妇女的消费时尚。中国的马市兴起于唐宋,发展于明朝,衰落于清代,时间长达千余年之久。尤其是晚明,是马市交易的高峰时期。许多毛皮如貂鼠皮、水獭皮、狐皮、鹿皮、熊皮、羊皮、马皮、牛皮、猪皮等都交易到了内陆。

卧兔儿:古代女子的冬季奢侈品

明代《南都繁会图卷》,可见明显的招幌“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的字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卧兔儿”、珠子箍儿、勒子的流行,影射的是晚明相当盛行的竞奢炫富的风气。这些装饰是否美丽并不是当时女子关心的主要问题,关键是通过戴上这些昂贵的奢侈品,彰显了自己的富与贵,从而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美的愉悦!当“卧兔儿”成为一种时尚的头饰时,是身份的象征,是奢侈的象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女人都想戴上一个。这犹如今天流行LV的包,先不考虑这个包是否漂亮(有的确实很难看),有人节衣宿食也要购买一个,以示“身份”。

“竞奢炫富”在晚明形成非常强劲的势头,表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服饰方面,流风所及不仅在富裕阶层,家无隔夜食的人也竞衣绸缎。毛皮和珠子都是晚明价格高昂的奢侈品,而且数量稀少。有的珠子的价格等于貂皮的十几倍,出现了“金子不如珠子”的说法。这样,晚明女子额头的装饰“卧兔儿”和珠子箍儿,是否漂亮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炫耀了时人认为最珍贵的毛皮和珠子,并将其戴在最显眼的额头,竞奢炫富的意味就不言而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