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杭州西湖向来以秀美著称天下,但你也许不知道,在西湖秀美的青山绿水间埋藏着三位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的忠骨。 他们分别是南宋的岳飞、明朝的于谦和张煌言,被并称为“西湖三雄”。三人之中自然以岳飞最为出名,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另外两位。 因为他们三位对我们民族的贡献不分轩轾,他们都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记忆,激励过并将继续激励一代代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认识一下于谦。 于谦轰轰烈烈一生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和“西湖三雄”中的另两位相比,于谦有个特点,即他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因为他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后来就把家迁到了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至今杭州仍有于谦故居。 于谦是世家子弟,从小读书,永乐十九年,年仅二十三岁的于谦高中进士,从此走上了壮阔而悲壮的仕宦道路。宣德初年,他担任御史,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朱高煦投降后,皇帝特命于谦去“口数其罪”,于谦义正词严,声音洪亮,把朱高煦骂得趴在地上发抖。 再后来,于谦超迁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为官尽职尽业,骑马遍访所管辖范围,发现需要兴革的事情都及时上奏,深得民心,九年后迁兵部左侍郎,开始主管国防军事。 英宗时太监王振弄权,王振指使谏官弹劾于谦,于谦被判处死刑,差点死在狱中。后赖河南、山西两地百姓和藩王上书,于谦外任巡抚长达十九年,直到正统十三年才回到京城重新担任兵部左侍郎。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在其领袖也先的率领下侵犯边境,英宗被怀有衣锦还乡私心的王振撺掇贸然亲征,结果全军覆没,英宗本人也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 也先乘势挟英宗围攻北京,在这群龙无主的危难时节,于谦挺身而出,他先怒斥迁都南京的提议,坚请固守,然后千方百计组织了抵抗。于谦深知也先挟英宗以要挟的目的,为了断绝也先此念,也为了稳定人心,于谦不得已请皇太后立英宗的弟弟郕王为皇帝——这就是代宗。 这是改变了于谦命运的一个举动 一方面,也先手上的英宗成了“前任皇帝”,其价值一落千丈,加上瓦剌军不善攻城,也先最后退走,北京保住了,大明算是挺过来了。 另一方面,也先见勒索不成,只得放回“前任皇帝”英宗。代宗自然不肯接回——好不容易捡漏当了皇帝,哪里舍得归还大宝啊!但在于谦的坚持下作罢。 英宗回来后日子当然不好过,虽然被尊为“太上皇”,却处处受到严密监管。景泰八年代宗重病,石亨发动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废代宗仍为郕王。 宫廷斗争的残酷性此时显露无疑:英宗明知“于谦实有功”,但经不住徐有贞“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的劝说,最终在闹市处死了于谦并弃尸街头,还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 这个徐有贞是谁?他原名徐珵,正是当年力主南迁而被于谦怒斥的那个,之后名声臭了才改名有贞。真是应了那句话:小人难防啊!一直要到宪宗时代,于谦才得以平反,杭州、河南、山西都有祭祀。 于谦与《石灰吟》 这首《石灰吟》相传是于谦十二岁时的作品,如今已无从考证。但从本诗平淡质朴,近乎口语的语言来看,似乎可信。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取托物言志的手法,从石灰坚白的外形特征入手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志向和决然的态度,读来自有一股硬朗坦荡之气,真不愧是“南方之强”。 传说于谦七岁时曾遇到一个和尚,和尚对于谦感到惊奇,预言他是“将来救世的宰相”。无论这是否出于附会,但能在十二岁写出这样刚强的诗,于谦的确是命世之英。 即使有些评论认为本诗并非于谦所作,但其所蕴含的磊落正气的确与于谦为人高度一致。 此诗第三句也作“粉身碎骨全不惜”,意思与“粉身碎骨浑不怕”相同而在平仄上小有差异,颇值一说:“全”、“浑”皆为平声;“惜”在古代汉语平水韵中为入声,与去声的“怕”一样皆为仄声,所以两处异文与诗律皆合。 如果以现代汉语普通话读,则“怕”比现代汉语读为平声的“惜”开口响亮而铿锵有力,更能展现于谦的坚决果敢。 但如果以古代汉语平水韵读,则读为入声的“惜”却比“怕”多一份急促有力,与前面另两个入声字“骨”、“不”构成三入声,劲厉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有机会去西湖,记得去三台山凭吊一下于谦的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