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谦:立志做一清白之人,为官清廉,力挽狂澜为明朝续命二百年

 脑洞趣味历史 2020-05-14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三日,那个力挽狂澜改写大明王朝命运,为明朝续命了二百年的英雄于谦于少保,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的于家。

据于谦的十一世孙于继先说,在于谦出生前,于谦的父亲于彦昭曾梦见他们家历代供奉的文天祥托梦于他:“吾感汝父子侍奉之诚,顷即为汝之嗣矣。”

古人相信,若是谁家小孩出世时,上天有降下异象以示提醒,这家的孩子未来注定不凡。

于彦昭感念是先贤文天祥托梦自己,心里忐忑,觉得有点承受不起,便为自己的孩子取名为“谦”,以示“因梦中逊谢不敢当之意”。

钱塘县于家是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于谦的祖父曾担任过工部、兵部主事。受家学熏陶,于谦从小便喜欢读史书,研究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在于谦的家中,他供奉着诸葛亮和文天祥的雕像,好借此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于谦自小聪颖,他几岁的时候便在钱塘一带获得了“少年英才”的名声,他的邻老感叹道:“此子真英物也!惜吾年老,不能见其显达,为可叹耳!”

在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位路过的高僧听闻他的事迹后,笑着说道:“他日救时宰相也!”

【于谦】

一、“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是诗,也是于谦的人生志向

永乐十年,于谦踏上了实现他“建立清明盛世”理想的第一步——参加科举考试。

十四岁的于谦在这次学政主持的童试中取得了秀才的功名,趁热打铁,他在17岁时又参加了三年一次的乡试,很可惜的是这一次他落榜了,没有考中举人。

于谦在落第后,与朋友相约,外出游览大明的锦绣山河,顺便放松一下心情。期间他在观看过工人开采石灰的经过后,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这首诗中,于谦托物言志,借由“石灰”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一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铿锵有力,道尽了少年不畏艰难,哪怕牺牲自我,也要做一名纯洁清白,为建设美丽繁荣的祖国献计献策的高尚人士。

这首诗,它既是在说石灰的开采过程,同时也是作者在直抒胸臆。

旅行归来的于谦,重新把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中去:

“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于谦《忆老婢》

有志者,事竟成。

经过几年寒窗苦读,于谦的学问大有长进,他在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了第六名,中了举人,又于次年参加会试得了第一名,成为了永乐十九年的进士(不过算成绩发榜时,又因“策语伤时”被置三甲第九十二名)。

【石灰吟】

二、做事清白:于谦不贪污受贿、剥削百姓,他做巡按期间,平反数百件冤案,百姓称他为“于青天”

永乐二十年,24岁的于谦,迎来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山西道监察御史。

山西道监察御史,设立于明洪武十五年,秩正七品,一般有三到八名官员担任该职,其职责为“辩明冤枉”,监察地方官员,“为天子耳目风纪”。

于谦的成绩做得很不错,他在这个职位上刚待了一年左右,便因“廉干”(廉洁干练)闻名,被上司特别关注调往湖广出巡去犒劳官军,兼调查解决四川、贵州部分少数民族起兵的问题。

这份新工作对于于谦来说格外考验人,表面上他只是代表朝廷去奖赏官军,可实际上他还要查清楚百姓起兵之事背后究竟是因为遇到了灾荒还是人为原因导致。这件事牵扯到地方军政,人生地不熟的的于谦要想调查出被层层势力掩盖起来的真相势必困难重重。

于谦从官军申报的功劳入手,以核查军功为名,在多方走访,深入基层考察后,成功掌握了部分地方官员犯罪的证据,当这份名单送达朝廷后,相关违法人员都受到了严惩。

初出茅庐的于谦不畏强权,敢于直荐的行为,受到了明宣宗的认可,当右都御史顾佐保举于谦去江西当巡按时,明宣宗便大笔一挥:可。

顾佐上任右都御史后,整饬吏治,罢免、降职了三十余名御史,唯独推举于谦升迁。

【剧照】

所谓巡按,其职责是代天子巡查地方,他们由皇帝钦点,直接对天子负责,“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能够担任这个职位,也就意味着于谦已经成为了明宣宗的亲信。

有趣的是,于谦在出发前,写了一首诗《二月初三日出使》:

春风堤上柳条新,远使东南慰小民。千里宦途难了志,百年尘世未閒身。

豺狼当道须锄殄,饿殍盈岐在抚巡。自揣菲才何以济,只将衷赤布皇仁。

在这首诗中,于谦表达了自己不畏强权,希望为民请命、澄清吏治,来报效皇恩的满腔热血。

于谦到任后,发现南昌宁王府的一伙官吏仗势掠夺商人货物,此事还涉及南昌知府。过往前来巡查的官员看到此事牵连甚广,为了自己的前途,都是收受了一笔贿赂后,便假装没这桩事。

当知府派手下官吏给于谦送来钱时,于谦却直接拒绝了他的贿赂,依法惩办了违法的王府官吏。

出按江西期间,于谦清查官府过往政务时,发现了数百起冤假错案,他“雪冤囚数百”,使得江西百姓将他奉为“于青天”,还把他的生主牌位供奉于郡学祠堂祭拜。

【剧照】

于谦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了明宣宗的信任,明宣宗知其有大才,可用!便破格越级提拔于谦,将他提名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自此,于谦也成为了一方大员,开始了他为时19年,巡抚河南、山西的从政生涯。

三、做人清白:于谦不贿赂上司、奉承权贵,来谋求前程,他也还因此得罪王振,含冤入狱

于谦从政期间兢兢业业,他将父母、儿子安置在杭州,老婆留在北京,自己独自在外每天忙于工作当着人民公仆的角色。

于谦寄给妻子的诗《寄内》,深切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爱慕和愧疚之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相好。生男与育女,所期在偕老。

我生叨国恩,显宦亦何早。班资忝亚卿,巡抚历边徼。

自愧才力薄,无功答穹昊。勉力效驱驰,庶以赎天讨。

汝居辇毂下,闺门日幽悄。大儿在故乡,地远音信杳。

二女正娇痴,但索梨与枣。况复家清贫,生计日草草。

汝惟内助勤,何曾事温饱。而我非不知,报主事非小。

忠孝世所珍,贤良国之宝。尺书致慇勤,此意谅能表。

岁寒松柏心,彼此永相保。

19年,于谦做官以来,他将自己生命中最有精力的一段时光都交给了他所关心的百姓,唯独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空余。

冬春两季于谦在太原,夏秋两季他在开封,他将自己的欢喜都系在了百姓的生计之上,“一声雷送雨,万国土成金,……天公应有在,知我万民心。”、“谷日晴明好,丰年信可期。……忧民无限意,对此暂舒眉。”

“丰收”二字,是他为官期间,最在意的事情,因为这代表着老百姓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于谦】

当然,粮食关乎到民众生计,怎能全凭天意呢?

于谦非常注重拉拢地方乡绅,他承诺只要有人肯捐献粮食、财物,便可以获得官方发的牌匾和免除徭役的优待,还可以将名字刻在功德碑上,受到万民祭拜。

这些捐赠来的粮食便会存放在尚义仓内,另外官方还出资建立了平准仓(丰年低价买进,灾荒年月平价卖出的储粮场所),以备不时之需。

经手的财物多了,在这期间,总有人想要给于谦送礼求他办事。

对此,于谦要么直接拒收,要么就将其算入捐赠的物资,分给百姓。

贿赂自己的好拒绝,于谦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上司索要贿赂怎么办?

当时明宣宗已经去世,取而代之的是十来岁的明英宗,明英宗和宣宗不同的是他重用宦官王振,使得其势力权倾朝野,大臣们都在想方设法进献礼物来讨好王振。

于谦身为地方大员,他的处境很微妙,虽然他在明宣宗时期很受信任,但现在明英宗过了这么久都不提拔他,显然并无重用的意图。

“时王振方用事,谦每入京,末尝持一物交当路”,王振为了暗示于谦给自己送礼,他派人给于谦送了精致的瓷器和精美的布匹,于谦假装不懂弦外之音,他让人给王振送了一封感谢信,却婉拒了礼物。

于谦的朋友便劝他即便没有财物送给在朝的官员,也可以挑些土特产绢帕、麻菇、线香送给朝臣们,意思一下,交个朋友。

面对这种风气,于谦写了一首《入京》来讽刺他们: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说绢帕、麻菇、线香本是百姓的东西,如今却被官员搜刮去送礼,给百姓带来了灾难。我两袖清风去朝见君王,避免被老百姓议论。

王振对于于谦的态度相当不满,他暗示通政使李锡弹劾于谦,说他久不升迁,心中怨恨,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于谦因此获罪,被王振“下法司论死”。当于谦被捕的消息传来后,河南、山西两省的百姓不干了,数万人联名上书请求释放于谦。

明英宗见此景,考虑到自己真放纵王振杀了于谦,就会损坏自己的“名德”,他告诫王振注意下分寸。王振借坡下驴,他告诉百姓,自己其实是因为有一个叫于谦的人犯了罪,才下令抓捕,没成想,手下们抓错了人。

于是乎,于谦在系狱三月后,被放了出来,只是官职由巡抚连降几级降到了大理寺少卿。

【剧照】

这一次,除了两省百姓上书请求于谦留任外,周、晋诸王也为于谦求情,希望他留下来,莫得办法的王振,便让于谦复任巡抚职位。

正统十三年,于谦升迁为兵部左侍郎,食二品俸。

四、做官清白:于谦一生清廉,被抄家时家中除了俸禄和皇帝赏赐之物外,别无余财

于谦没有料到,升迁为兵部左侍郎后,他实现济世治国理想的机会一年后便来临了。

正统十四年,因王振克扣瓦剌首领也先买卖战马的钱,也先一怒之下率大军南下攻打明朝,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于谦便被留下来看家处理兵部事物。

谁也没有料到的是,明英宗本次御驾亲征的结果以明军惨败、君王被俘虏收场,也先见大明主力都被自己打没了,皇帝也在自己手里了,他便率领大军继续南下,打算灭掉大明。

敌寇将至、国无君王、主力部队也被打没了,这就是于谦所面对的处境,他在危难关头“请皇太后立郕王”为帝,又让郕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这才使得大明和也先有了正面对战的前提条件。

也先本以为手到擒来的大明朝,却因为于谦这个变数的出现导致他的计划满盘皆输。

于谦在危难之中,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成功为大明朝续命二百年。

可与此同时,他尊郕王为帝的行为,也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毕竟于谦始终是臣子,他干预君王继承人选择,使得两帝并立的行为,本身就是犯了大忌讳。

景泰八年,当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的消息在大臣中传开后,以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为首的人便试图发动政变,重新迎立明英宗为帝。

【剧照】

明代宗在病榻上,听闻殿外的钟鼓声,他大惊失色,忙唤来左右询问:“是于谦在发动政变吗?”

侍从忙答道:是徐有贞等人迎立明英宗在发动政变。

明代宗笑了,不是于谦就好,他连声说道:“好,好。”

……

对于石亨等人而言,病重中的明代宗已无威胁,唯有于谦才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徐有贞等人以谋反的名义对于谦定罪,他们劝说明英宗:“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想起被囚禁的生活,明英宗终于下定了决心,他下旨“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

抄家的士卒闯进于谦这位明代宗朝第一权臣的家时,他们硬是没有找到俸禄之外,多余的钱财。当他们看到用锁紧闭的正室时,大家本以为这下终于找到了于谦受贿的证据,可打开大门一看,大家傻眼了,原来这里面保存着的都是皇帝赏赐的蟒衣、剑器。

那一刻,士兵们明白了,“救时宰相”于谦从容赴死、不申辩加之于身的罪名,从来不是因为他承认了这些“莫须有”的罪名,而是他不想为了一己安危让国家陷入动乱之中。

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二日,是明英宗下旨对于谦行刑的日子,那一天,“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行路嗟叹,天下冤之”。

【剧照】

于谦死后,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代替他做了兵部尚书,可他未做满一年便因贪污被抓,从他家中搜出的赃款“累巨万”。明英宗将大臣们召集起来,共同观看陈汝言所贪的巨款,他神容严肃对大臣们叱问道:“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于谦在明代宗朝备受恩宠,死的时候家无余财,陈汝言的家产为何有这么多呀!)

成化二年八月,于谦之子于冕被特赦准许从发配之地龙门返乡,于冕在回乡路上上疏明宪宗为父亲喊冤,明宪宗亲理此案,他将于谦旧宅更名为“忠节祠”,率文武百官亲自祭奠,并昭告天下:“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于冕回到家中后,将于谦的手稿整理成《节庵存稿》,并发表于世,后来,他又撰写了《先肃愍公行状》算是对于谦的一生做了篇传记。

臧克家先生纪念鲁迅的诗中,有一段同样适用于明代的于谦身上: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于谦先生,以兴天下为己任,他为官清廉、忠君爱国,于危难间救国救民。

正如他在《石灰吟》中对自我的鞭策“要留清白在人间”那样,他的“清白”形象早已永久留在了世人心中。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了:

【1】《明史》

【2】《明史纪事本末》

【3】于继先《先忠肃公年谱》(于谦后人为他写的年谱)

【4】于谦诗集《于忠肃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