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

 古稀老人赵 2019-11-06

导语

“西湖三杰”有谁——岳飞、张苍水、于谦,可惜的是,无论是提起于谦,抑或者是搜索于谦,大家的潜在印象都是一张案板之后的“烫头”于谦,其实不然,于谦是个名副其实的“救时宰相”。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评价于谦:“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对于这位西湖三杰,我们似乎都欠他一份了解和崇敬,关于这位大明英雄的出生、过往和死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拂去这位英雄被蒙上的一片尘土。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

生于清白

在我固有的印象里面,钱塘江是个清白之地,清白之地诞生的自然是毓秀人才。洪武三十一年,正值明朝强盛之际,国泰民安,谁也不会去关心一个诞生在钱塘江边的小婴儿,因为他们不知道国运终有到头之时,婴儿也会成长为一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但不知道为何,凡是杰出人物的故事总会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于谦作为未来帝国最闪耀的一颗星,在七岁时似乎也遇到了天机泄露之人。某天,年满七岁的于谦在街上溜达,一位和尚就拉住他,大吼一生:“救时宰相是也!”

其实对于于谦和周围人在听到这句话的反应,历史肯定是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倘若有一天我们在街上溜达,一个邋里邋遢的和尚说你未来可以拯救世界,你会相信吗?大概率是不会相信的,于谦应该也一样,因为洪武三十八年的明朝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又何须惧怕外族的入侵?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

生于清白的人一生大多不会偏离清白路线,于谦从小就十分仰慕文天祥,认为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为了激励自己,他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旁。

受文天祥画像的影响,于谦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写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还有著名的《文山先生像赞》:

“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永乐十九年,时年二十三岁的于谦考中了辛丑科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清白仕途。

说实话,于谦是个比较幸运的人,他可以从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御史上开始自己的从政之旅。宣德元年,汉王起兵谋反,哪位王爷没有一颗想当皇帝的心,这也怪不得汉王。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

可是当上皇帝的明宣宗又怎么拱手相让皇位,御史怒火中烧的明宣宗将于谦封为御史,一起出征讨伐汉王。事实证明,明宣宗是位伯乐,于谦作为御史,敢于冲到汉王面前,厉声数落他的不忠不义。谁曾想,一介要造反的汉王真的被于谦骂服了。

留住清白

正统十四年,在明朝官场沉浮多年的于谦已经成为兵部左侍郎。虽然他已经是满脸沧桑的人了,但是他的内心还是当年写下“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十七岁少年。

于谦曾随明宣宗巡按江西,平反数百起冤狱。宣德年间,山西大灾,是于谦“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随分支给。”开封城北尚有他造的“镇河铁犀”,这是他治理黄河的证明。

但人在舒适圈待久了,总会想出去闯闯,这句话当然不是说于谦,而是说明英宗。同年七月,也先不断挑战明朝的底线,颇有一副要从大明割一块肉下来的决心。一般情况下,面对周围民族的挑衅,大明人才济济,随便派出一个将军领上十万人马就可以打破他们的美梦。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

可是明英宗偏不,皇帝总有一个建功立业的梦,倘若自己御驾亲征打败瓦剌,留名青史的明朝皇帝是不是就多了自己一个?明英宗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再在王振的“劝说”下,一支精锐看起来可以全灭瓦剌的大军被集结起来。

在明英宗出发之前,不到两岁的朱见深被立为皇太子,朱祁钰被封为监国王爷,安顿好一切后,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带走了大部分大明帝国极为精锐的大臣和士兵。

土木堡之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二十万的兵力在太监王振的独断指挥下兵败如山倒,随之带来的是六十六名大臣的死亡和明英宗的被俘。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了京城,京都大为震动,人心惶惶,有人已经计划着想要逃亡了。

在千钧一发之际,那个七岁时的预言仿佛就要成真了。朱祁钰监国,有部分大臣提议南迁,毕竟瓦剌大军随时南下到达京城。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决反对,在他的运作下,朱祁钰得到太后支持成为明景宗,遥尊被俘的明英宗为太上皇,一切事情有了皇帝之后就好办了。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

为了抵抗即将到来的瓦剌大军,守卫京都,于谦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拒绝也先先迎英宗回国,断绝瓦剌的筹码,有了新的皇帝,大明在军事上受制约的力度大大减少,瓦剌也不能把明英宗作为最大的筹码逼迫明朝和谈。

第二,支持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有了稳定的粮食供应,哪怕走到最坏的一个结果——北京城成为孤城,明朝也有反击的实力。

第三,因为明英宗的亲征带走了二十万的精锐兵力,此时北京城剩下的士兵并不多了,而且不乏一些老弱病残的,在这种情况下,于谦主持抽调了山西、河南的军队进京,以拱卫京城。

这下,威胁减弱,粮食和兵力也有了,只差一点士气。在众人的推动下,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的劝阻全族要被拿来祭天了,一时间人们看到奸臣之后已死,心里像打了鸡血一样,感觉守卫京都在望。

1449年,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白羊口、居庸关等要塞被迫,瓦剌大军兵临城下。于谦先期派出的四支部队皆有去无回,打一次少一支军队,京城的守兵越来越少,情况越来越危急,更为可怕的是,瓦剌击败先头部队之后情绪更为高涨,而大明损失四支军队之后兵心动摇。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

为了提高士气,于谦决定亲自率领二十二万军队和瓦剌对抗,他将二十二万人分列在九个城门,自己则坐镇德胜门。

从接下来的结果看,很显然于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二十万精锐折在明英宗手里之后,利用紧急组织起来的“杂牌军”打败了气势汹汹的瓦剌,瓦剌也终于意识到于谦不是明英宗,亲征的领导一旦变了,战争的结果也会随之改变,救时宰相预言成真。

死于清白

悲剧之所以被人记住,是因为悲剧碎的完美,这个定论在于谦身上也同样适用。景泰八年,距离土木堡之变已然过去许久,明代宗朱祁钰也在国事繁忙下病重了。

做了许多年太上皇,一直想重掌大权的明英宗觉得机会来了,一山永远都没有办法容二虎,况且尝过当皇帝滋味的人又如何能忘记那种味道呢?

在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等人的推波助澜下,夺门之变于正月爆发,明英宗重新走上大明的舞台,他像是忘了曾经发生过的,令大明未来屈辱上百年的土木堡之变。

上位后的明英宗开始报仇了,于谦作为北京保卫战的主角,一手把明代宗推上了政治舞台,对明英宗来说,于谦只是忠于大明,而不是忠于他,毫无疑问,这位功臣也被诬告下狱。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

其实有史料记载,明英宗在看到石亨等人呈上来的奏折时,曾经说过:“谦实有功。”但是佞臣徐有贞反驳:“假如我们不杀于谦的话,那复辟之说从何而来?”就是为了这么一个借口,拯救大明的英雄从此陨落。

时间有时会抚平一些伤痛,比如关于大明的记忆,但有时也会使这段伤痛更加地清晰。在于谦死后不久,罪魁祸首徐有贞、曹吉祥、石亨以及他们的党羽在一片狗咬狗的闹剧中纷纷下狱,一如当年的于谦,可惜明英宗无论给他们什么惩罚,都无法挽回于谦的生命,以及他在老百姓中的印象了,毕竟杀害于谦和被瓦剌俘虏这两件事情会跟随着这个皇帝的一生。

况且明英宗的后悔只是体现在神情与话语中,并没有看到他为自己犯下的错做过什么弥补措施。到了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时,才有一个诰文为于谦平反,诰文大致的意思是:先帝已知于谦的冤屈,而我怜惜他的忠诚,保卫社稷却被奸臣所害。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

不管怎么说,这个结局也是给这位英雄一点点安慰吧,毕竟于谦死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件蟒袍和一把宝剑,还是明代宗所赐,果真是生于清白,死于清白!

结语

有些人的伟大并不是有帝王将相的评价而决定的,他的伟大是体现在所做过的事为整个国家带来多少动力而决定的。

一如于谦,被冤死不应该属于一个救时宰相的最后的结局,可是悲剧却让更多的人记住了这位“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大臣,记住这位诞生于钱塘江又回归钱塘江,不带走人间任何世俗东西,内心永远洁白如少年的英雄。


参考文献:《明史·第一百七十卷·列传第五十八·于谦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