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60277 2023-01-24 发布于河南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鲁迅先生留下的至理名言,也是有关于谦的真实写照。

他曾拨乱反正,国士无双,被称为大明王朝最后的尊严。

他也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王朝强行续命两百年。《明史》称赞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今天的“荷花雅集”,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旷世奇才。


少有气节,志向高远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离世。同年,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府

或许是天意的选择,创立大明的人去世那天,守护大明的人刚好出生。

年少时的于谦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

17岁时,于谦在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时,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这首诗不仅是有关石灰的形象写照,更蕴含着于谦对于人生的美好追求。

23岁那年,于谦以会试第一的成绩考进殿试。然而,等到殿试成绩公布的时候,于谦却因“策语伤时”,只排在了3甲第92名。

就这样,进士及第的于谦失去了进入翰林院的机会,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尽管如此,于谦对于这个七品官的职位却并不排斥,反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电视剧《大明风华》里的于谦

在《咏煤炭》一诗中,于谦将煤炭彻底人格化,并赋予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谦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尽忠职守的他,不仅得到了主管上司顾佐的赏识,还受到了明宣宗的重视。

公元1426年,汉王朱高煦乐安州起兵反叛。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时,还特意让于谦跟随前往。

很快,汉王的叛乱被平息,朱高煦投降。也许是因为辈分,朱高煦作为宣宗的叔叔,即便战败也高昂着头颅。

于是,宣宗让于谦当众数落朱高煦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张狂的朱高煦被骂得抬不起头,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

宣宗龙颜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平反数百起冤狱。

关心百姓,为官清廉


时间一晃来到1430年,距离“惊世一骂”仅过去四年,于谦就已从正七品的监察御史一跃成为正三品的朝廷大员。

在江西、陕西等地历练数年的于谦,得到了宣宗的认可。为了表彰于谦的功绩,宣宗亲手越级提拔于谦担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这一年,32岁的于谦中年得志,意气风发。或许于谦也没想到,这一去,竟达18年之久。

到任后,于谦轻装骑马走遍辖区。多次上书朝堂,以求圣上支持。

为了赈济灾民,于谦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农民生活,将官府积压的数百万斤粮食,按照份额划分给了百姓,等秋收后再偿还。

为了治理黄河,于谦带动百姓筑堤修坝,种树挖井,不仅治理好了水患,还解决了水少井稀的问题。

当地百姓感念于谦的恩威,称他为“于青天”。主动为于谦立下生祠,日夜祷告。


尽管手握重权,于谦仍旧过着清贫廉洁的生活。为百姓谋福利的同时,于谦坚守着人生准则:不贪官府一钱,不取百姓一毫。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凡是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有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

等到“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掌权。朝政腐败,贪污成风,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

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两手空空。有人就劝他带些山西土特产,于谦不愿“和光同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的孤傲正直,得罪了权倾一时的王振。不久,于谦就遭受到了小人的诬告,被判处死刑,秋后问斩。

河南、山西的百姓听说了这件事情后,一时间群情激奋,联名上书,还派了数千名代表前往京城请愿。

随着周王、晋王等人的出面,王振迫于压力,只能释放于谦。

保卫京师,大败瓦剌


公元1449年7月,也先率领瓦剌部众大举进犯明朝边境,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

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忠臣良言,一意孤行。

在留下于谦主持兵部工作后,明英宗带着明朝大部分的文武百官和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前往土木堡。

路上一切的军政事务皆由监军王振专断,擅长军事的将领处处受到节制。

此次出征,最终以明英宗被俘、大军损失惨重的结局告终,史称“土木堡之变”。

当时的北京只剩了老幼残兵,也先麾下的瓦剌大军还在继续南下。京师朝堂听完噩耗,大为震惊,不知该如何是好。

愁云惨淡,大有亡国之相。

侍讲徐有贞说道:星象有变,当南迁。”

于谦闻言大怒,厉声反驳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留守京城的郕王肯定了于谦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了下来。


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上任伊始的于谦雷厉风行,调动各地的军队奔赴京师守卫,人心遂才稍稍安定。

看到也先挟持英宗要挟大明,于谦便和文武百官拥立朱祁钰为新皇,断了也先的妄想。

决战前夕,于谦力排众议,命令军士在九门外列开阵势。并将直面瓦剌大军的德胜门,留给自己列阵防守。

“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于谦的这一道命令,就像定心丸一般,牢牢地稳住了军心。将士们知道退无可退,只能选择死战。

当明军将士们看到于谦身先士卒时,各个都备受鼓舞,士气大增。

结果毫无疑问,在于谦的正确指挥下,“京城保卫战”取得大胜。

这一次,于谦不仅守护了百姓,还拯救了大明的国运。

朝堂变幻,遭人嫉恨


等到战后论功行赏时,明代宗感念于谦的功绩,给于谦加太子少保衔、总督全国军务。虽然于谦坚决推辞,但代宗允许

通过“京城保卫战”的实践,于谦认识到了明朝军队的不足。

面对“将不知兵”的困境,于谦首创的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深远。

他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

这一举措,定下了明军强盛百年的基调。

于谦性格刚强,不务逢迎,不结朋党。在同僚眼中,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孤臣。

石亨本是于谦手下的得力干将,由于在“京城保卫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代宗封为世袭侯爵。石亨认为于谦的功劳更大,却没有封侯,心中有愧。于是,连忙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担任朝廷高官。

石亨没想到这个示好的举动,得到的却是于谦的不满与指责。

石亨被骂得狗血淋头,对于谦的感激之情荡然无存,有的只是敌意与仇视。


公元1457年正月,明代宗朱祁钰病情加重。

早在几年前,明代宗就已经把明英宗迎接回京师,囚于南宫,尊为太上皇。

看着代宗危在旦夕,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这三个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察觉到了飞黄腾达的大好机会。三人密谋之下,一拍即合,决心拥立明英宗复辟,立下从龙之功。

随着夺门之变的大功告成,三个野心家摇身一变,成了朝堂之上最炙手可热的权贵。

而他们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将于谦押入大牢。

三人指使手下官员诬陷于谦等人制造不轨言论,意欲策划迎接册立襄王之子,当以谋反大罪论处。

为了“复辟”的师出有名,立下不世之功的于谦被判斩立决!

宋有“莫须有”,谋害了抗金忠臣岳飞;明有“意欲”,杀死了民族英雄于谦。历史的惊人相似,让人嘘唏不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两句铿锵有力的诗文,
正是于谦一生的光辉写照。
即便历经岁月的冲刷,
那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品质,
依旧可昭日月、可正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