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千里:为什么读书干不过看电视和打麻将?

 汕头能率 2016-01-08

你一年读几本书?再看看你身边的人一年读几本书?

不管统计数字怎么样,我敢断定,中国人的年人均读书量不会超过一本。

如果刨去励志、鸡汤类的伪知识书籍,这个数字会更小。

忙碌之余人们在做什么?看电视、打麻将。这里看电视是虚指,也包括在网上闲聊乱看。这里打麻将也是虚指,包括一切打发时光的无意义活动。

是啊,累了一天了,还不让休息会?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读书习惯,读书是一件比工作并不轻松的事儿。

实际上,读书不是人生所必需。

我写过很多文章,有人看了以后说:“这些大家都懂,就是没说,你说了也没用!”这是前几天我评论《芈月传》成语穿越的文章的读者对我说的话。

其实,这位家庭妇女大概知道《芈月传》的成语有穿越,但并不知道哪些成语是穿越,而这些成语出现在什么年代以及具体典故。

这些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大的知识,确实不当吃不当喝。

我和她的唯一区别是,我懂得这些,而她不懂。但在生活层面,干活、吃饭,老老实实活着,我和她并没有太大区别。

所以,读书有什么用呢?你知识多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很多人不读书、没有求知欲的心理基础。

梁实秋提出一个词汇,叫“眼前世界”。如果我们不通过一些媒介接受新知识、新见识,那么我们就会生活在眼前世界。就是停留在身所接触的事情、目所能及的见识之中。

历史上发生过什么,其他地域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国外是怎么回事,这些大都不是一般人可以亲历一遍的。历史无法穿越,国外不能去全。

但通过读书,就可以了解这些。如果是小说,就会有形象而感性地认识。如果是论述,则更能了解哲人的思想而脑洞大开。

不过,对于满足于眼前世界的人来说,知道这些、引起思考,有什么用呢?

你知道唐宋元明清的来龙去脉、兴衰得失,你知道卢梭、黑格尔、帕斯卡的思想,但这些并不能让你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时候,因此而得到更多便宜。

不要认为有着如此真实想法的人是少数,对于这些说法,我真是无言以对,找不出读书或有更多知识的好处来。

不过,有一次去朋友家串门,开着电视在演《大宋提刑官》。朋友的老婆突然很认真地表达她内心大概疑惑已久的问题:“古人是怎么拍电视的?”

她以为那是大宋年间拍好的电视剧,拿来现在播放的。好在,她的知识还算足以知道古代还没有电视机。

我们承认,不同知识背景、学养基础以及不同职业、不同家教的人,对知识和读书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但,再普通的人,也需要多了解些常识,至少可以避免突然迸发出浅薄来。

其实,读书历来被视为高雅的事儿,读书多也是被大多数人所尊重的。有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对整个民族产生好感。

我对读书少和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是充分理解的。读书,不是轻松的事儿,尤其对于他们而言。

每个人都有求知欲,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满足求知欲、获得新知识的成本相对要大得多。看《甄嬛传》的家庭妇女,也会偶尔在脑海闪现一个问题:清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她们也有了解甄嬛生活时代的背景的欲望,但你让她们去读《清史稿》,还是去读清朝史料研究的书籍呢?

显然,她们需要更加轻松而快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然而,社会并没有给她们适合的途径,因此她们的求知欲仅仅是一闪念而过。

要求每个人都去通读《思想录》、《唯识论》以及《史记》、《三国志》,简直是装逼。

更多人需要浅显、快捷而又能引起思考的著作。

浅显,至少文字口语化,道理讲得透,打比方、做比喻,用身边的事儿解读深刻道理,才能读来轻松。

快捷,文章不要太长,几千字能了解一个课题的大致脉络,了解一个事物的基本全貌,才能轻松中受益。

引起思考,只要能读进去,轻松掌握文章的知识点,自然会有所思考。

比如,用口语化的语言说说孔子生活的年代,以及孔子的思想见解,知识储备再少的读者也能因此而对那个时代、这种学说产生点兴趣来。

这点知识足以让你在日常生活中谈到这个话题不至于露怯,甚至引起兴趣和思考后,你会有更多自己的见解。

这不仅是面子的问题,更是你内心充实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