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壁赋》教案

 江山携手 2016-01-08
【慈溪市慈吉中学高中语文研讨课】

《赤壁赋》教案

   执教人:徐俊(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赋”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及赋体演变的轨迹;

     2、学习本文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豪放的文风,品味文章优美形象的语言,理解作者旷达的人生观;

3、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篇。

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景、情、理三者融合的写法及语言特点;

2、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洒脱超然的胸襟人格。

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通过朗读指导、涵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理解涵咏的基础上,落实对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的掌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师述:我们常说,人生是一场苦旅,难免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面对人生的不幸,我们的古圣先贤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唐代诗人柳宗元,才能不为朝廷所重,累遭贬谪。他不甘沉沦,在寄情山水中,找到了自己的一方精神乐土,文章千古,英名永载。正是这些古圣先贤,才使得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多了一些挺拔,多了一些清俊,多了一些飘逸。那么,同样面对人生不幸的苏轼,又是怎样从厄运中跳脱出来,完成了自己超然洒脱、旷达豪放的人格塑造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奇文《赤壁赋》,领略赤壁江月,感受苏翁不朽的人格魅力。

2、课件展示:1三苏祠2作者简介3苏轼像4苏轼墨迹。在媒体展示多幅画面的同时,教师扼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艺术成就。

3、了解学生是否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展示多媒体件课件“写作背景”。

4、教师简要释题:文中的赤壁为黄州赤壁,而非三国古战场赤壁,因苏轼在担任黄州团练副使时,误将黄州赤鼻矶当作三国古战场赤壁。然而,这一错却成就了文坛的千古佳话。介绍“赋”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体从汉朝正式确立这一文体到宋朝,经历了“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的演变。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力争背诵)。

2、学生听读,完成:

1整理课文生字注音;

2注意划出文中描写景物及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关键词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文句(提问略)。

三、研习课文第一段

1、点名朗读,学生评价朗读之优劣;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读出作者“飘飘欲仙”的情韵。

2、交流:谁能简言概括第一段交代了什么事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作者在这一段里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能否简言概括这幅“图”。

1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既,过了,既望,十六日)

2地点:赤壁

3人物:苏子与客

4事件: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结构后置。于,介词,在)

概括为:(大苏泛赤壁)秋江风月图

3、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对原文稍加渲染,为我们激情描述大苏泛赤壁的所看、所作、所感。在学生的描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落实文言知识。明确:

1所作: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引申为劝酒;歌,名词作动词用,吟诵)。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往;凌,越过)。

2所看:(月升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升初)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结构后置。于,在)。

(月升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所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虚,凭空;冯,读píng;遗世,遗弃尘世)。

4、学生用轻快迷醉、心情舒畅的语调齐读第一段。

5、教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游起兴,点明时间、地点、人物,继而写游人眷恋之态。“清风徐来”秋风之爽,“白露横江”秋意之浓,“水光接天”秋水之旺、秋月之明和作者感情激荡、飞升的想象,文情并茂,清新优美,既“体物”又“写志”。

教师顺势推出多媒体课件“内容特点之一”。

二、研习课文第二段

1、提问:第一段写乐,有饮酒吟诗之乐,有流连山水之乐,有道是“乐极生悲”,那么在第二段中,作者的悲情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好好的江风夜月,作者却吟起了屈原的《离骚》诗呢?从客人倚歌吹箫这件事上,又可以看出这个客人与苏轼是什么关系的朋友?

2、点名朗读第二段(提示:要用感伤的语调读出作者怀才不遇的忧郁悲情),要求其它学生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讨论明确:作者由眼前江月,自然联想到古人的咏月诗,又因为自己现实的遭遇,很自然地联想起与自己遭际相同的战国楚大夫屈原,便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了。作者借咏诗而抒怀,作为作者的知己朋友,自然十分清楚对方的此时悲凉心境,于是吹箫和之。

4、引导学生涵咏文中“吹箫”文字描写,体会描写之妙,并体会文中“潜蛟”“ 嫠妇”是作者自况。

5、小结:

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舞,使……泣)。

特殊句式:何为其然也(为何,宾语前置句)。

(浆)击空明兮(船)溯流光(省略句)。

 这一段作者由乐转悲,悲歌一曲,洞箫和之,鸣咽之声渐显悲情,悲由心生。情由景生,景因情显,情景交融。但作者的悲远不止此,这仅是常人之悲。那么,积郁在苏轼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悲又是什么呢?

三、研习第三自然段

1、点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提示:用深沉悲叹的语调朗读)。

2、讨论交流:第一悲,由眼前的赤壁江月,自然联想三国英雄风采,对比自己渔樵江渚,无所事事,怀抱伟志,难展宏图的困境,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兴亡之悲。第二悲,面对浩荡长江,觉宇宙无穷,个人渺小的人生苦短之悲。第三悲,想实现心中的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现实告诉自己,这些都不可能很快实现,于是,只好“托遗响于悲风”,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悲。

3、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落实本文的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西,向西;东,向东);顺流而东也(名词

作动词;东,东进)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介宾结构后置。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打柴),侣鱼

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哀吾生之须叟(名动的意动用法,以……为哀)

托遗响于悲风(动词作名词用,响,声音。定语后置句)

2特殊句式:

判断句:固一世之雄也。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被。亦介宾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3、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落实本段的文言知识。

4、展示课件“内容特点之二”,强化学生记忆效果。

5、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语调要深沉,读出作者内心无法排遣之悲。

6、讨论:有人认为,文中的“客”其实是另一个“苏子”,即苏子本人,反映的是苏子内心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矛盾斗争的过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

《赤壁赋》借泛舟赤壁一事,写出了自己寄情水之乐,接着又自然地触景生情,引发怀古之幽思,触动了心中之悲。在他的身上,我们既看到了苏轼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更看到了苏轼作为伟人的悲喜情怀,他不是为个人得失而悲,而是为不能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而悲。但苏轼终究是苏轼,他终于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是怎么对自然作一番解读,进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这是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1、预习第四、五自然段,疏通文字;

2、作好背诵前三段的准备,课外自读《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节课后作业   

1、点名背诵课文前三自然段;

2、了解学生自读《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情况。

二、研读课文第四、五段

1、点名朗读。提示: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理性的思考、内心的宁静,要读出思辨的韵味。第五自然段则要读心境的坦然和会心的喜悦。

2、讨论交流:

1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段是苏子对客的劝慰,借眼前的江月,阐发对人生的感悟,感情色彩变为喜悦。这种快乐心境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

2作者是怎样借解读眼前的江月来感悟人生的?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辨层次。

明确:

      现象:(江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往,流逝);

(月亮)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盈,满;虚,缺;卒,最终)。

本质——变: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连……也)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也(尽,消失)

哲理: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不必哀叹人生短促

且夫……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坦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3引导学生分析:结尾作者为我们描述的快乐情境,比较一下与文章前面的山水之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明确:作者用细节展示人物的心灵,“客喜而笑”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会意的笑,这个笑是对苏子劝慰的真正认同和欣赏,“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乎,介词,在),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为动词,白,发白,变亮)”,这是一种内心彻底解脱、了无牵挂的“乐”,而开头的山水之乐,是表面上的快乐,是为排遣内心忧郁而故作出来的“乐”。

3、展示课件“内容特点之三”及“情感变化特征”。

4、学生根据课件,了解作者贯穿在本文中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斗争。

两种思想,两样人生:

1“客”之悲伤——仕途波折,不能建功立业的深沉苦闷(儒)

2“苏子”劝慰——努力追求解脱,超然物外,襟怀旷达(道)

评价:身处逆境而不颓废,难能可贵。并非对生活充满信心希望的乐观精神。

三、总结课文

1、学生了解本文“赋”体的语言形式特点,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风格。

2、展示课件“形式的特点” 学生结合展示的课件,对照课文加以说明,老师适当点拨。

押韵特点:有押韵现象,但不押韵的句子占多数

       句式特点:以散句为主,整句为辅

       铺陈运用:铺陈手法的使用不明显

更接近于散文的散体赋——文赋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4、展示课件“情感特点”。

山水之乐 ——    情景交融   ——     达观之乐

景(乐) ——    情(悲)  ——      理(乐)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风月不老,先生未亡。

四、课文拓展训练

1、学生畅谈本文给自己最大的感悟或感受,可以自选角度,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言之成理即可。

2、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欣赏该词写景状物怀古抒情上的妙处。

五、课堂结语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论其才华,是旷世奇才,在散文(欧苏)、诗歌(苏黄)、词(苏辛)、书法(宋代四家)上均有独到的成就,自成一家;论其人品道德,更是高山仰止,在他身上,既不苟合流俗,又能随缘自适,真实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超然物外、洒脱旷达、豪放飘逸的人格风范,他的这一人文精神,将长久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传人。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并翻译《赤壁赋》全文,背诵全文;

2、完成语文同步练习中“赤壁赋”练习题(内容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