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旷世爱情、自由癫狂,她还有多少惊世骇俗

 真友书屋 2016-01-08


纸城小报:作为行为艺术的“老祖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自由探寻表演者与观众的关系。她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是颠沛流离的世界公民。四十余年之后,于2010年,她在纽约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个人回顾展“艺术即为当下”,创造了博物馆有史以来最为轰动的艺术盛事。



博物馆中庭放置了一张木桌和两把木椅,她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则是为参观者准备的。她直面所有参观者,让每个人都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人们排着队依次进入,旁观她和其他人的眼神交流。自始至终,她都保持镇定,而观众则想尽一切办法来激起她的关注。她淡然地接受观众的挑衅与质疑。



假若他日重逢,我将何以贺你,以沉默,以眼泪。
——拜伦


凝视过上千双眼睛的她,在大多时间里,如同一座冰雕,直至他的出现。那一刻,身着一袭红裙的她开始颤抖,甚至流泪。




隔着一张桌案,这对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恋人伸出双手,十指相扣。分手22年之后,他们享受着再度相遇。



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故事源于1975年,那一年,两个同月同日生的艺术家在阿姆斯特丹相遇,缘分让他们成为彼此的灵魂伴侣。与乌雷在一起的日子里,阿布拉莫维奇用作品诠释了爱与信任。



《时间关系》


他们共同合作实施了一系列与性别意义和时空观念有关的双人表演的作品。70年代末他们创作的“关系系列”和“空间系列”影响广泛而深远。



《无量之物》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遭遇自然灾害,也会面临人们自己带来的阻碍。有时,仅仅是第三方的介入,简单的人际关系就不再存在,随之要面对的是隔阂与解释。



在表演《吸气 呼气》时,两人的嘴巴紧紧对在一起,互相吸入对方呼出的气体,直至昏迷。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生命“吸取”的确具有毁灭性的能力。



《潜能》是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1980年的作品。两人面对面站着,眼睛注视着对方,手里拉着一张紧绷的弓。乌雷紧攥着一支毒箭,指向玛丽娜心脏。任何一方稍不留神,那支毒箭就会脱弦而出。时间流逝,心跳加速,体力一点点不支,彼此完全信任的两个人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这个作品。



阿布拉莫维奇曾说过:“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但是她爱了,爱得刻骨铭心。他俩的关系如联体生物般难以分割,却无奈也要面临尽头。



阿布拉莫维奇说,“每段感情都会有终结,我们不像正常人一样打电话说结束,我们在长城徒步,说再见。”


1988年,他们一个从山海关出发自东向西,一个自嘉峪关由西向东前行,两个人走了三个月,2500千米,经过高山,废墟,穿越了中国12个省,他们在二郎山成功相遇,这部《情人-长城》也成了两人合作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



与乌雷的相遇相知只是阿布拉莫维奇艺术生涯的一部分。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她已经开始挑战自身存在,不断寻求身心极限状态下的自我解放和某种自由度,那一时期的“节奏系列”也是让她真正扬名世界的作品,她通过制造险境进行有关身心极限的思考。



《节奏5》是她在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学生艺术中心完成的一个作品,她在场地中央围筑了一个用汽油浸泡过的巨大的木质五角星,在五角星外围点燃了它,并置身于浓烟烈火之间,直至昏迷,最后被抢救出来。



这次表演的失控带给她新的启示,“醒来后我很生气,因为我终于理解人的身体是有局限的,当你失去知觉时,你就不能控制当下,就无法表演了。”



在接下来的《节奏2》中她继续探索无意识状态。她当众服下了治疗急性紧张症的药片,药物让她的身体出现强烈反应,药力减退后,她再次服下药片——治疗躁狂症和抑郁症的处方药。在有知觉和无知觉边缘情况下,她观察着所发生的一切,在身体和精神在痛苦、癫狂、苦难的境遇下,她试图探索身体和精神关系。



《节奏0》作为“节奏系列”的收官之作,其惊险程度令人难以想象。这是她第一次尝试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效应,她将自己麻醉,面向观众站在桌子前,在桌子上摆放了72件物品(包括苹果、葡萄、帽子、梳子、玫瑰,还有剪刀、匕首、装了子弹的手枪等等),允许观众从中挑选一样对她的身体进行强迫接触。




在被人施暴的过程中,阿布拉莫维奇眼里已经开始有泪水,内心也开始充满恐惧,但是她始终没有做出身体上的反应。面对毫无抵抗的她,观众大胆行使被赋予的权利,有人撕碎她的衣服,有人在她身上划下伤口,甚至有位观众拿起那上了子弹的手枪指向她,最终被人阻止。这一刻,也是她最接近死亡的时刻。




“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把全部的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这件作品持续了六个小时,作品结束后,阿布拉莫维奇带着累累伤痕,缓缓走向观众,面对双目含泪,无声控诉的她,他们感到恐惧,开始四散逃跑。



在这个系列中,她不仅冲破了身体的公共领域和个体领域的界限,同时也冲破了人的身体的生理和精神潜在界限。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于艺术理论界、人类学、伦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意义重大。



一个看似柔弱的女性,如何有勇气将自己的生命交给观众,任其摆布自己,阿布拉莫维奇的勇气与疯狂最初源于对母亲的反抗。



她出生于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她的父母都是支持铁托的共产党游击队员。一直以来,母亲都严格按照军事化的管理方式要求她,与母亲的关系深深影响着她,她也努力摆脱这样一种精神控制。



她曾说:“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力量,而我一样都不喜欢,因为它们都暗示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让我感到惬意的唯一力量应该是自主的能量。”这便成了她释放自我,走向行为艺术生涯的潜在动力。



如果说,母亲的影响,让她敢于置身于体验死亡,那与来自西德的行为艺术家乌雷的相识,则帮助她成就了艺术生涯另一个高峰。



离开了合作伙伴兼情侣的乌雷后,阿布拉莫维奇开始了新的艺术追寻,她尝试将行为艺术与其他艺术媒介更广泛地相融合的新的独立性探索。


“你无法洗掉血,就像你永远无法洗掉战争的羞辱。”

作为艺术家,她用无声的形式对世界战争与残忍暴行的表达抗议。


那是巴尔干半岛的战争时代,她想要去创造一些强烈有魅力的影像,创造一些可以在任何时候为任何战争服务的东西,因为虽然巴尔干半岛的战争结束了,但是在其它地方,总是有战争发生。

1997年《巴尔干巴洛克》在威尼斯双年展现场表演,连续四天每天六小时,她哼唱悼念歌曲,蹲坐在2500个淌血的大牛骨之间,从牛骨上刷洗下微存的血末。




《巴尔干情色诗史》是阿布拉莫维奇以巴尔干为主题的又一力作。这部于2006年创作的行为艺术电影的内容源自巴尔干地区民间文化中与性有关的习俗。

在经过一段系统的研究之后,她发现了性行为和色情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的关系。她说,“西方文化已经将裸体的形象变成了某种粗俗的东西,将色情转变成了娼妓。因此,我研究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在那些传统里,性器官被用作治愈的器械或与诸神交流渠道。”




2010年,她拉开了自己回顾展的序幕。


博物馆馆长曾对她说,“这里是纽约,没有人会有时间坐在你面前。”然而,每天参与的人却络绎不绝,即便他们要排很久的对才能坐到那个椅子。他们坐下之后,面对的是别人的观察、拍照,他们无处可逃,除非逃进自己本身。



三个月之后,当她从那张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她发现其实凝视一个陌生人,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她看到过痛苦、孤独,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她理解到自己有一个强烈的使命:必须把这一经历传递到每一个人。她开始思考无形,这是一种基于时间的表演,这种演出必须要亲身参与,否则你听来的只是记忆,这也就意味着你错过了。



此后,她一方面继续进行行为艺术的研究,一方面开始涉猎更多的艺术形式,并着手于行为艺术学院的创办,通过进入学院教学,以自己的方式讲授行为艺术的理念、方法。同时,她还开启了行为艺术家与奢侈品品牌的“跨界冒险”。


2013年身为纪梵希创意总监的里卡多-提西还邀请阿布拉莫维奇为芭蕾舞短剧《波莱罗》做舞台设计。



2015年9月,纪梵希再次携手阿布拉莫维奇,邀请其的2016年春夏新装发布会做相关的艺术指导。阿布拉莫维奇曾坐在纪梵希高级时装办公室面对纪录片导演马修艾可斯的镜头时说“我是真的热爱时尚,这就像一种隐秘的渴望。”彼此间的认同和欣赏,为彼此带来的不仅仅是默契,更是活力,这样的合作也为创造经典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伦敦海德公园的Serpentine Gallery上演的《512小时》,是一次缓慢的、几近凝固的的身心体验,可是它对现代人而言,又是那么具有激进性。



展厅里大约有十来个表演者,或站着一动不动,或偶尔缓慢地行走。突然进入仪式性如此强的空间,参与者下意识地去模仿,闭眼、站立,试图一起体验身体凝固的极限。接着,那些表演者偶尔会来凑近你,对你说些悄悄话,让你深呼吸,或者牵着你的手开始很慢地走路。看似放松的过程实质非常累,习惯快节奏生活的你会发现,静止,原来如此困难的事。




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如同利齿一般撕咬着麻木的生活。她的表演中时常带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在她看来:“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在当下时刻的重要性。”




然而,正如她所言,虽然她的行为艺术常伴有自残和癫狂的表演,但是她真正感兴趣的不是死亡与自残,而是尝试了解自己精神与肉体在存活边缘的高度自由感,而艺术家则是为改变人类观点与现存社会集体意识而存在。


对她而言,行为艺术是精神和身体上的一种建设。把这些害怕搬上舞台,献给观众,利用观众的能量,把自己从害怕中解放出来,而她就是观众的镜子。


“如果我能做到,那你也能做到。”艺术在生活中,生活变成了艺术,她通过艺术的手段发现了一种能够使人更自由的状态。



或许我们没有她那艺术家般的灵魂,没有她的勇气与癫狂,也谱写不出绝世的恋曲,承受不了她的孤独与痛苦,挑战不了生命的极限,但我们可以像她一样积极勇敢面对生活,或许安静,或许奔放,或许伤痕累累,或许平淡如水,或许幸福甜蜜,至少我们曾经把握住了自己的灵魂。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