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 | 不为砚痴 怎当文豪!

 古诺天秤 2016-01-08



文人大家苏轼,『平生以文为业,砚为田』。十二岁时的他,在地里挖出一块石头,其父谓之『天砚』,授予苏轼。而这般儿时的激励,成为东坡先生一生纵横文坛的起点。此后他赏砚、藏砚、刻砚、赠砚,成为千古代表性的『砚痴』。





砚,文人最亲近,也是最生活攸关的用具。多少鸿篇巨著、奇书名画,都起于这方寸之间。作为书斋案头朝夕以对的文房之宝,砚在利于使用之外,更承载着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内心观照。一方砚,凝聚出先贤的格调与精神。






苏轼有云:『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馀事也』,认为『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属上品。米芾《砚史》中亦记:『器以用为功』,『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古代文人,格局广大,朴素唯真,他们认为砚既是实用之物,就应当以宜用为上,繁缛花俏的过度雕饰,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所以关于砚的形制,米芾说道:『士人尤重端样,以平直斗样为贵,得美石无瑕必先作此样。』砚的好坏与石质有直接关系,对于那些天生丽质的的石材,自然无需多做雕饰。其色其纹,天状地设,外形洗练,则为至美。






唐宋砚的经典形制都十分简约,只几根力道十足的线条,就勾勒出疏朗浑厚的格局。简约质朴,端庄秀雅,节奏灵动,气韵淳厚。这背后,则是工匠运刀如风的深厚功力。此种宝砚置于案上,望之惬意宁神,心清境悠,畅朗情怀脱然而出。




苏轼曾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他对砚的痴迷,是寄情颇深的,也每每为好砚作铭。如《端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嘘而泫,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时值苏轼被贬南粤,途径一处,看到众人艰难的采石过程,不禁发出感叹:品质如端石一样的人,何时可以遇到呢。



又有苏轼对其子赠砚一事,亦作铭:『有尽石,无已求。生阴壑,閟重湫。得之艰,岂轻授。旌苦学,畀长头。』好的砚石藏于沟壑深溪之中,得之不易,乃珍重之物,以此送给儿子苏迨,以表彰其读书刻苦。单是这发掘砚石的故事,就引出文人几许情思,真叫细腻动人。



今天,研墨书写的生活早已离一般大众远去,在数字化浪潮的推波助澜之下,文字变成了网络中的虚拟存在,汉字的信息属性不断被强化,艺术属性则逐渐式微。现今社会,每天练字的人,大概还不及每天背单词的多吧。




| 文:文人空间 |

| 图:文人空间 |

| 器物提供:砚香楼 沈伟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