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建军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主是一个政治术语,政治中的民主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政体,民主的含义是“主权在民”“人民做主”“人民的统治”,权利来自于人民,人民共同管理国家。二是作为管理制度或程序,民主是在公共管理领域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公共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共决策的一套程序和方法,如通过公民投票、辩论、协商等方式决定公共事务。教育虽然受政治制约,但教育活动不同于政治活动,教育民主主要还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民主决策,很难把政治民主完全套用到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民主的特殊性和核心,使教育民主既要保持民主的精神,又要符合教育的特征。
一、政治民主在教育中的局限
教育民主是社会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民主的本质与特征。教育民主具有很强的复合性,它既受社会民主的制约,也受教育自身发展的制约。因此,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形态,而是一个复合形态,既反映了政治民主要求,是政治民主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又反映了教育系统自身的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对教育的内在要求。我们不能以政治民主的单一维度看待教育民主。
教育民主不等于政治民主,因为教育领域不是政治领域,教育活动不是政治活动。教育是从事知识传授的活动,不是政治权利运作活动。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天职,不是以追求个人权利的平等为目的。尽管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参与民主选举之类的活动,但严格说来,它是作为政治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更不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政治民主中的参与者是具有公民身份的理性主体,是具有权利和义务的完全的平等者。但教育活动中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公民,是未成熟的“准公民”。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要接受教师的指导,师生之间不应该是政治意义上完全平等的关系。学校生活中,师生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作为教育者,赋有教育学生和指导学生的义务,学生必须接受教师的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共同政治生活中公民之间的关系。共同政治生活中公民作为政治主体具有完全相同的法律义务和权利,学校生活中师生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接受不同的规则约束。简单地、形式化地谈论‘师生权利平等’,提倡用要求于学生的内容和办法来要求教师,就像政治生活中以要求于公民甲的同样内容要求于公民乙那样,看起来于理不合。”
政治民主在教育中主要体现在教育外部民主中,它考虑权利与利益如何在整个社会不同的群体、组织以及个人之间进行正当性的分配,保证了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保证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具有一致性。教育民主不仅具有外部特征,还具有内部特征。教育外部民主受政治民主的制约,教育内部民主更多反映教育自身的特性。从教育自身的特性看,政治民主不完全适合教育,其在教育中的运用是有限的。
民主倡导平等,按照政治民主的观念,以挑选人才为根本取向的制度化教育,其本身就是不民主的教育。因为制度化教育中,一个人受教育是以另一个人不受教育为代价的,它把没有相应能力的人排除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之外。其实,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只能面向少部分有才能者,制度化教育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教育中的平等,只能说是社会地位的平等,以及由此决定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均等,绝不是指每个人的体力、智力和个体发展水平的平等。教育的民主平等是一种差异平等,教育面向的是有差异的具体人。根据每个人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得其应得,既是公正的教育,也是民主的教育。
民主投票是政治民主的重要构成,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其实,投票作为一种民主方式是否合适,在政治民主中也颇受争议。苏格拉底之死是民主投票的结果,希特勒上台也是民主投票的结果。一群缺乏理智的人,尽管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却没有能力参与公共的决策。亚里士多德早就看到民主投票的这一问题,因此他不赞成公民一律参与的平民政体,也不赞成少数人统治的寡头制,而是主张平民和寡头混合的共和政体。政治民主尚且对投票民主存有异议,对于教育的问题,能否运用投票的方式解决,更值得存疑。教育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工作,既然是专业性工作,只能由专业人士按照专业本身的要求决定,而不是由大家(包括专业和非专业人士)通过投票决定。例如,利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开除一个学生,固然符合政治民主的方式,却违背了教育性原则,也违背《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再如,现在高等学校的职称评定,由全校不同专业的教授组成一个评审委员会审议材料,通过民主表决或投票的方式,按照申请人所得票数的高低顺序决定谁最有可能被选聘。这种民主投票决定职称晋升的办法看起来很民主,但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因为一个理工科的教授,无法了解一个人文学科教授的研究成果;一个人文学科的教授也无法了解一个理工科教授的研究成果。即便是文科教授,一个研究古代文学的,也很难了解一个研究教育学的。了解一个人的研究成果,鉴定一个人的研究水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然是专业性工作,只能由专业的内行来判定,而不是由那些非专业的外行通过投票来判断。当专业和非专业的所有人(非专业的占多数)混合在一起按照民主程序投票时,与其说是根据一个人的水平来决定其职称晋升,不如说是根据这个人的人缘来决定,或者一些人无知的随意决定。民主投票只不过赋予了这种不合理决定的一个“合法性”外衣。
政治民主倡导自由,自由是民主的前提。没有个体的自由必然走向专制,奢谈民主。教育也需要自由,包括教师的教学自由和学生的学习自由。但教育中的自由不是绝对的,是有限度的。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理应传授社会所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但不排除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批评和监督,担当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学生的自由必须接受教师的指导,因为他们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民主反对的是教师的专制和霸权,而不是教师的引导和权威。教师的权威和对学生发展的引导与干预是由教师的责任和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的。学校场域中教师与社会、师生之间的教育性关系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政治场域中法定的具有同等权利的公民个体或公民组织之间的关系。因此,用来描述、规范和建构现代政治场域中公民个体或公民组织之间关系的概念也很难用以描述、规范和建构学校场域中的教育性关系。我们不能把政治民主简单套用到学校教育之上,必须考虑教育自身的特性,体现教育性原则。毕竟教育不是政治,教育民主也不是政治民主,教育民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二、教育民主的目的是培育民主公民
虽然教育民主不是政治民主,但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密不可分。一方面,政治民主是教育民主的前提。教育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受政治的制约,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政治民主决定着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平等;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公民为政治民主提供根本保障。政治民主的实现,固然需要制度的保障,但制度是人制订的,还需要人去执行。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能够制订出什么样的制度,怎么执行制度。正如柏拉图所指出的,“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里产生出来的,习惯的倾向决定着其他一切的方向”。民主的政治制度依赖民主素养的公民,依靠公民的德性。古特曼指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公民的道德品格,而道德品格与法律和其他政治制度构成民主政府的基础。”教育与政治民主的联系,根本就在于政治民主与公民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教育民主就要为社会培育民主公民,为政治制度提供最根本的保证。因此,培养民主公民,为学生获得民主公民身份而准备,是学校所做的事情,也是教育民主区别于政治民主的根本所在。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民主公民。民主公民不是一种独立的公民身份,而是具有民主德性和品格的公民。当代社会的民主公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德性和品格·金里卡提出了公共精神、正义感、公民性、容忍、团结和忠诚。埃尔金提出公民能力包括工具性能力与道德性能力,前者指识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后者则包括公共精神和独立自主性。古特曼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传统权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她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理解各种不同观点的能力和协商能力,使学生在碰到道德争论问题时能够协商和妥协。台湾学者林火旺提出了推理和理性批判能力、自主性、相互尊敬和开放的心灵(对真理保持开放,愿意倾听他人的声音)。这些认识都集中反映了当代民主对公民素质的诉求。
当代民主公民既要强调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权利,又要强调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在个人和共同体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公民之间的尊重与互惠。为此,民主公民一是公民个体要有独立的人格,不受他人或集体的压制,具有自主性、理性和责任性,具有理智的判断能力、批判精神和审议能力。二是在交往过程中,要有尊重、包容、互惠性的品质。尊重是一种态度,把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是对别人价值的承认;包容就是要容忍或容纳不同利益者的观点,允许不同利益者观点最大化地表达,使他们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而不是被排斥;互惠性要求公民所提出的理由必须是公民共享的,每个参与者都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当作个人偏好的表达,而是要基于公共性的考虑,为了实现公民间的合作。三是公民在共同体中积极参与公共对话,具有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塑造公民友谊。当代民主共同体,是基于个体的多元共同体,共同体中公民之间既有利益的纷争,也有利益的合作。因此,民主强调公民之间的协商与对话,致力于达成包含差异的多元共识。从近代自由主义的投票民主到当代社会的协商民主,核心就在于恢复公共领域,使公民重新回到公共生活中,在公共生活中通过对话、理解、协商,强化公民共同体中的情感因素,形成一种既尊重差异,又相互理解的公民友谊。
教育民主的核心就是培养具有民主德性和民主品格的公民,具体说来,就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理性思考能力,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宽容他人,并能够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和公共对话,建设民主共同体的公民。从性质上来说,民主公民的培养不完全是政治的教育,更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课或公民课所能够完成的,而是社会生活的教育,民主的社会生活孕育了民主的公民。所以,学校培养民主的公民,重点不在民主公民教育课程,而在民主公民的学校生活。
三、教育民主的核心是创造民主的教育生活
学校中的民主,从性质上说不是政治民主,而是一种社会生活民主。杜威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超越了政治民主的含义,把民主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杜威将一种政治架构的民主转换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民主,这不是对民主层次的降低,而是一种比政治民主更广泛、更完善的民主。“人们对社会及其全部内涵的清醒认识便构成了民主的观念。”民主不只是政治领域的民主,而是整个社会的民主,是共同体生活本身。政治民主是特定领域的民主,可以依靠制度保障,但生活民主蕴藏在公民的所有活动中,只能依赖于公民的民主生活态度和民主行为。只有当年轻一代学会了民主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时,民主社会才得以出现。
学校不是作为政治机构而存在,教育生活也不是一种政治生活,而是一种社会生活。教育民主体现在学校生活中,主要的不是让学生参与政治活动,而是引导学生过一种民主的教育生活。杜威强调社会民主的两个方面,即追求个体自由的生活和个体间充分沟通与交流。前者使个体保持着独立与自由,后者使公民之间具有平等、尊重与协商的公共性。杜威对民主的认识具有当代参与型民主的意义。
学校生活中的民主,更强调把一种民主的态度与民主的精神,融入学校生活之中,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成为学校的一种民主文化,一种民主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多,也是对影响学生发展最重要的人。课堂和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课堂教学的民主、学校管理的民主、班级管理的民主、师生关系的民主等对学生民主态度养成至关重要。
课堂教学的民主,既包括课堂民主也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民主。课堂民主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平等、尊重、信任、合作的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不同见解之间形成讨论、争鸣,自由、平等地参与协商讨论,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因此,课堂民主把学生作为主体,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同时又要把他们作为共同体中的平等主体,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民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础,赋予他们选择的自由,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各种机遇和条件,使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使具有不同发展需要、不同潜质的学生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个性化的发展。为此,民主的教学要为学生开设选修课,赋予他们学习的选择权,开展个性化教学,实施多元评价。对个人来说,适合每个学生自己的教学就是最好的教学,对于所有学生来说,也是最民主的教学。
学校民主管理就是学校要赋予每个师生员工发表意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学校不是校长的学校,是师生员工共同的学校。校长是肩负师生员工的重托,履行日常管理的人,师生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因此,学校的事情应该由师生员工共同协商决定,学校领导及其职能部门加以落实。校长负责制不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一个人说了算的管理必然是一种独裁管理。学校管理赋予学校每个成员平等的权利,这既是智慧管理的需要,也是防止独裁和专制的良药。当然,学校民主管理更多的是教师民主参与决策,是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对学生来说,民主管理更多地体现在他们对自己班级的管理,这就是学生的自治管理。“学生自治是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生自己选举各类学生干部,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各种各样的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活动。”例如,班级通过设置各种岗位,使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既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班级的主人;又使他们参与到班级公共事务管理之中,关心班级的集体利益,有助于形成班级的共同体。当然,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民主的非自觉性,决定了学生自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完全放任的学生自治,缺少教师的指导,不仅会出现民主的畸形,而且等于默认了民主是无师自通的,否认了民主教育的必要性。
民主的课堂、民主的班级,离不开师生关系的民主,没有师生关系的民主,就不可能有教学民主和班级民主。广义的师生关系,既包括师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教育任务而结成的关系,也包括师生为满足交往的需要而发生的人际关系。前者属于师生的正式关系,后者属于师生的非正式关系。这里所言的师生关系指师生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正式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种指导与被指导并不意味着都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关键在于看教师怎样指导。传统的教育倡导“师道尊严”,现代教育倡导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意见交换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如此的指导关系下,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当然,师生关系不应该只局限在知识的教学上,还应该指向人格培育和心灵的沟通。教师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生活上要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我们不能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正式关系,混同于师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师徒如父子”“师生是朋友”都可以,但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把师生视为“父子”,也不能把师生视为“朋友”。
综上所述,教育民主属于教育内部民主,是教育自身特有的民主。教育民主的核心是培养民主的公民,但民主公民的培养离不开民主的教育生活。前者是做人,后者是做事。“教育民主的实践就是要将‘民主做人’和‘民主做事’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一种‘为了成人而民主’‘通过民主成人’‘在民主中成人’的公民人格之成长实践。”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