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星星丈夫》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TLB519 2016-01-09

从《星星丈夫》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摘要:美国民俗学者汤普森作为“AT分类法”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对北美印第安人的民间故事《星星丈夫》的研究中,指出这一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异文,或者称之为不同的“版本”,大约有86种之多,但它们都具有大致相似的“主题”,且所有异文都相互联系。本文试图从《星星丈夫》的故事入手,浅谈民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异性。

关键词:民间文学;变异性;研究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民间文学作为民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然也具备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特征。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集体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因此它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1]也就是说,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使得民间文学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之中。于是一些民间故事在同一地区,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流传时,就出现了大同小异的现象,这种现象即叫做“变异性”。变异的结果是很多作品的主体,变化成为许多大同小异的作品,从而形成了若干个异文。正是由于变异性,《星星丈夫》故事才会有86种异文。

 

一、《星星丈夫》故事的大体情节

    两个姑娘在房外睡觉,希望星星能成为她们的丈夫。在梦中她们被带上了天空,觉得自己与两颗星星结了婚,一个是个小伙子,一个是个老头。星星告诫她们不要挖掘,但她们不听星星的警告,一不小心,出乎意外地把天挖了个洞。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她们沿着绳子从洞里降落下来,安全地回到家中。[2]

 

二、汤普森对《星星丈夫》的研究结论

    美国著名的民俗学者汤普森对《星星丈夫》的86种异文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发现该民间故事在流传中的变异情况如下:

两个姑娘(65%),在外面睡觉(85%),想有星星做丈夫(90%),她们睡着后被带到了天上(82%),发现自己与星星结了婚(87%),丈夫是一个是年轻人和一个老年人,跟星星的大小和亮度成正比(55%),女人们不理睬不准挖掘的警告(90%),在天上天挖了个洞(76%),她们没靠别人的帮助(52%),她们沿着绳子从洞里降落下来(88%),安全地回到家中(76%)。

 

三、由《星星丈夫》谈民间文学变异的几种表现

1、语言和词语的变异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以口头创作和传承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所以民间文学的变异性首先表现在语言上的变异。在文学的几个要素中,语言是最活跃的因素,口头语言更是如此。一个作品流传到任何地区,往往先染上当地的方言土语色彩,同时也根据当地生活特点和艺术传统改动其中许多词语。这样,就形成了若干个大同小异的异文变体。《星星丈夫》是流传在北美印第安人地区的一则民间故事,由于是用语言口头流传的,因此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方言区,甚至在不同的部落、部族中,该故事的语言和词语都不相同。可见,民间文学在语言上的变异性是经常地和大量地出现的。俗话说,“一样的话,十样的说法”,同一首歌谣、同一个故事,表述语言是千差万别的,由此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异文。民间文学的讲述语词总是随着不同的讲述者和故事讲述的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不同对象发生不间断的变化。歌谣、谚语、说唱和小戏唱词,虽然在口头作品中较为稳定,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有某些词语的变化。

2、情节的变异

   由于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因此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讲述人的不同或者是讲述地点的不同,讲述人往往会添加或删减一些故事情节,从而使民间故事作品的情节更加丰富或简洁。很多民间文学作品不仅改变了词语,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内容或情节。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这种表现就比较常见,这种变化使得同类型的传说、故事,具有几种或多种不同的情节和人物。《星星丈夫》在北美印第安人中流传的过程中,其故事情节内容也受到过删减或补充。例如:在故事中,和两个姑娘结婚的丈夫分别是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年人,他们跟星星的大小和亮度成正比,这显然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加上去的,从而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从汤普森对《星星丈夫》86种异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星星丈夫》在情节上的变异性是很突出的。

3、人物的变异

   人物的变异也是民间文学作品变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有的时候,同一内容、同一情节的故事中的人物都各不相同。在《星星丈夫》故事中,各个地区流传的人物都不相同,有的说是两个姑娘,有的说是两个妇女,有的说两个姑娘嫁给的是两个年轻人,有的说是嫁给一老一少等等。可见,人物的变异也是民间文学作品变异的一个重要表现。

 

四、民间文学变异的原因

    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的形成,固然以集体的、口头的创作与传播为重要因素,集体创作和流传是民间文学产生变异性的内在因素,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
    第一,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的自然环境

民间文学作品根植于人民生活,最密切地结合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实际情景。因而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环境就成为促使作品内容变化的因素。特别是散文故事,在甲地就不一定和乙地讲的一样。自然风物变了,生活环境变了,一些具体情景和发生的事件也各有差异,这就必然会影响到民间文学口头作品,甚至会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面目全飞。
    第二,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的社会环境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是形成民间文学作品变异性特征的客观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一代传一代,使口头文学增添了新的生活色彩,在内容上往往发生重大变化。从前一代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往往不断地以当代的生活内容去补充或改换原作品的内容,以适应新情况的需要,这是很自然的事。“时代和社会生活处于不停的发展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新的民间文学作品会应运而生。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即对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情节上集体的进行丰富,使它适应新的时代和生活的要求。”[3]

五、对民间文学变异性的态度及认识
   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变异性对民间文学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积极的,“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长处,使作品与人民的生活一道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臻完善,获得永久的生命力;”[4]另一方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即“往往因遗忘和误传而使作品中好的部分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飞,造成对民间文学的损害。”[5]

在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变异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然流动。研究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民间文学是靠口头创作和传承的,这种方式决定了民间文学作品在历时和共时的传承过程中,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而做出相应的变化。变异实际是民间文学机能的自身调试,也是民间文学的生命力所在。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很正常的,没有变异的民间文学是不存在的。对于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笔者认为,我们的态度仍然是去其糟粕、吸其精华,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同时注意祛除其消极的一些因素。正确看待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在实际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宣传、保护民间文学,发扬和继承民间文化优良传统。


 

注释:

 

[1]、[4]、[5]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34

[2] 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P525——P526
[3]陶立番:《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P87

 

参考书目:


[1]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陶立番:《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