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彭恒庆

 昵称15221501 2016-01-09

     

对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 


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中小学校     彭恒庆    邮编:444300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语文教学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把活动课列入初中语文课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为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

     一、活动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 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活动课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活动内容、空间和形式由学生自主择定。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强,更乐于投入,为学生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正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因素之一

     2、 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不是语文课知识的简单重现,而是课内知识的实践、延续和扩展。活动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些新的事物、新的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

    3、活动课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活动及表达能力。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勇于实践。语文实践活动,能有计划的高效运转,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驾驭活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当前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1、是信息资源的缺乏。活动课是大课堂,涉及的范围广,需要的资源很多,但在偏僻的农村中学,学校图书馆藏书品种不全,学校信息网络不建全,学生教师查找资料困难。

    2、是不少教师对活动课程驾驭无力,与课程“活动性”的新要求、高企盼相比,反差较大。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活动课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需转变传统的教学法观念,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的把握驾驭活动课堂,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3、是学生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在:

    首先,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不够。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了完成活动课所规定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必须要独立地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而现在的学生从小依赖性就很强,意志品质不坚强,遇到困难就退缩,所以往往很难独立完成任务。

   其次,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活动中既要求学生独立承担一定的任务,又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复杂的任务。现在大多数家庭培养出来的子女,自我意识强,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同他人合作。

    再次,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是基础教育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学科课程为学生所提供的相应培养和锻炼机会十分有限。

   另外,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不够。活动课几乎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所需要的各种数字数据、事实不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三、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策略研究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
       因此,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语文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程,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
       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总之,不管是语文活动也好,语文活动课也好。课堂趁学中的学生活动也好,都体现了当前“在活动中学语文砂的教改方向,它既体现了语文这一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点,又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的心理特点,对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