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药价≠高研发

 远望生活 2016-01-09


经济学人


制药巨头的合并和居高不下的药价是由高昂的研发成本导致的吗?不尽然。制药业已经迈向新模式:最大的药企倾向于通过收购和外包来减少研发支出,这提升了行业的效率,却并没有转换成更低的药价。


11月23日,辉瑞(Pfizer)和艾尔建(Allergan)宣布将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尽管双方高层强调合并是为了“打造规模以增强研发实力”,这个理由却难以令人信服。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合并后辉瑞的税率将随着注册地的转移而下降。此外,制药行业的研发模式已经发生了转变,向内部研究部门投入巨资来寻找突破性新疗法的时代已经过去,因而“需要形成规模以打造科研驱动型制药巨头”的惯常论调已经说不通。


制药业新模式的主要特性是,最大型的药企不再投入巨资从事众多不同领域的尖端研究,而是更倾向购入已经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或制药公司。贝恩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去20年,在各个治疗领域持续表现优异的制药公司有超过70%的销售额来自外部研发的产品。最大的药企日渐把药物的早期研发外包,以此减少自身在薄弱领域的研发支出。


总的来说,这一新模式似乎有助于降低失败率、提升制药业的效率。然而目前没有迹象表明研发效率的提升带来了药价下降。只要仍在专利保护期内,许多药物没有同级竞争对手,为药品买单的医疗系统和保险公司只能听任制药公司漫天要价。部分制药公司甚至通过收购其他生产商,对一些专利期已过的旧药品提价出售。


从现实角度出发,仅凭借新研发模式推动药物成本大幅下降不太可能,以行政手段求变的空间更大。要确保更高研发效率的益处能完全传递到政府及医疗保险公司,需要彻底的改变,比如废除专利制度及为基础研究寻找新的激励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