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藏贴!国际心理分析师成长之路(逐字稿一)| 范红霞

 大漠胡杨968 2016-01-09


特别感谢申荷永教授和范红霞教授的真挚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就像拨开浓雾的一缕阳光,指引着心理学人追寻自性化的道路。谢谢他们多年来为荣格心理分析在国内的发展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深表敬意。

国际荣格心理分析师成长之路
范红霞老师部分


首先,我想要借此机会感谢带我走上这条道路的申荷永老师,当我试图回忆这一心里旅程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无论用什么语言,都很难表达心中这份感激——对当初带我走上这条成长之路的老师。1999年,进入中德班,是弗洛伊德研究所的智深精神分析师与上海精神卫生研究中心联合在上海举办的,叫中德高级精神医师培训班,它当时在全国的培训规模很大,每年大概一二百人,后来还培训了很多期。我直到2003年结束这一学习,但在临床工作中仍有很多困惑,比如知道了来访者的问题是与他童年的创伤有关,然后呢?

我就被久久地困在这里,却无从有效地、深入地解决这些问题。那时,我就四处打听:有谁?可能比弗洛伊德走得更远、更深一些?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山西大学教科院的一个学生,马利军,考到了华南师范大学读硕士,我请他帮我打听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老师,很巧,找到了申荷永教授,于是他帮我和申老师建立了联系。

2003年在山西大学晋升教授职称之后,我申请了跟随申老师一年的高级访问学者。但是由于在中德班高强度、严格的培训,让我满脑子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我很难面对荣格的理论,所以当时内心非常冲突。无形中就会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概念、技术、问题,去对抗新输入的东西。后来我就去找了莫老师,不管怎么讲,他在心理学界的名声还是众所周知的。我在他办公室见到了他,并向他讲出了我的困惑。莫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你干嘛要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呢?为什么不可以两个都拿来呢?”或许,对于他,这只是个玩笑,但对我而言却是个不小的启发。我想:你既然来学习新的知识,为什么要拿那个已有的知识与这个知识来比呢?于是我决定放下我所有知道的知识,变得更开放一些,去接受荣格心理学,看看它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从此,我感觉心安了下来,真正开始了学习和理解荣格心理学。

来到华南师范大学的第一天中午,刘建新师兄请我吃饭,我们一起聊天,记得他曾问我:“弗洛伊德与荣格有何不同?”说实在的,如果我当时对弗洛伊德精典精神分析有一点了解的话,对荣格的了解还属零,但由于缺乏对自我的认识,我不加思考就回答:“没有弗洛伊德哪来的荣格。”随着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学习,我很为自己不加思考、自以为是的回答惭愧。后来,我也曾与师兄交流过我的感受:真的是由于当时缺乏对自身的认识,所以会做出那样草率的回答。以此表示心中的歉意!

一年访问学者结束后,心中觉得太不舍得离开那样一个团队:追求本心与真理,充满人性与关爱,界限分明又相互合作。于是,我决定考博。正是访学和读博期间,在申老师和高老师的介绍下,跟着一些国外的分析师,如法国的Vivian,美国的Stein Malen, 我开始接受个人分析、个案督导、沙盘游戏的学习,一直到2013年在丹麦19届的哥本哈根大会上获得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会员的资格。一路走来,整整10年,无论“谢谢”这两个字被人们使用的多么平凡,我都必须借这个机会向申老师、高老师道一声谢谢,谢谢你们带我走上这样一条旅程。相信他们走过这条路,他们能够理解我想要表达的丰富的内涵,相信他们更懂我。

荣格心理分析师的成长之路是一条孤独与精神充实并存、痛苦与快乐并存的旅程。即使是我们的分析师,(访问学者期间与申老师做过一些个人分析,后来成为申老师的学生后就与其他国外的分析师开始分析),我后来回过头来想,他们可能都不能充分了解这几百个小时到底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分析师可能都不知道这种分析工作在你内心深处发生了多么大的作用。

孤独是一种很深刻的记忆和情绪体验,离开中国远赴美国,寻找具有荣格心理分析师资格的分析师进行个人分析体验。常常独自走在像匹兹堡这样安静的、小的城市的大路上,记得我第一次抵达那里是半夜落地在匹兹堡,当时我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但能够感受到它钢铁城市的古老和现代城市的文明,一种强烈的感受:这个小小的城市却把一种古老的沉积与现代的文明极好地融合在一起。

记得夜晚三点安排好住宿后,我立即开始上网查询匹兹堡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发现它竟然与太原有着那样的相似:太原是一个煤城,传说中山西煤老板多,也曾有著名的钢铁厂,现在污染、雾霾依然很厉害;但匹兹堡在八十年代已利用了匹兹堡大学丰富的医学资源,将这所城市改造成以医学著称的城市,很多国内的医学留学生、访问学者都纷纷来到这里学习。并形成了一系列文明的产业链。还有很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也许正是我与匹兹堡的缘分。

后来我与Stein开始做分析,的确像申老师所说,他在炼金术方面颇有研究,是很难得的一个分析师。我常常一人走在空旷的地方,心却开启了美妙的感觉,分析常常带给我充实,一种很少体验的精神富有、充实感。面对内心深处,有时候会一次次触及痛苦,但当你与分析师工作的时候,这些痛苦又一次次的转化为内心深处升腾起来的收获,这是一种用“快乐”二字不足以表达的情感体验,只有体验过才知道那种美妙。


父亲是在2012年6月1日去世的,也就是我第一次出国回来后确定为癌症晚期的。心理分析让我明白了内心对父亲的真实情感。真的,不知道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我与父亲间的关系就是我“以为的那样”,觉得平平淡淡,没有很亲密也没有很冷淡,经过分析才深刻地激发了我想要了解父亲的愿望,加深了我对父亲一生刚正不阿在我身上的影响,才认识到我与父亲之间内心深处牵系着的情感。这让我联想起在匹兹堡时,申老师答应过要给我分析师Stan写信但迟迟未写,后来我催他他才写了。收到他信后的第二天,Stan告诉我申老师在信中的一句话:书信联系与不联系,你我彼此的心都牵系在一起。那一刻,我才理解了他们深刻的情感以及自己“催”申老师这一行为的多余。

正是在这种心理分析体验中,你才体会到生活哲学的含义。对立总是存在的,外部行为表现出“过度”的时候,与之相对应的“欠缺”总会并存于我们心灵内部,那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过度”。就像欠缺强势的时候和过度软弱几乎是一个道理。心理分析则是要去理解心灵的现实,与之相对应的对立与统一,以促进心灵更加完整,所以心理分析帮助我们化解冲突、实现统一。正是在这种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体验到由心灵底处升腾起来的真爱,那是心灵深处转化的情感体验,这种爱常常会使我们产生强大的动力去发生爱的行为,否则我们真的是没有能量去做这些与爱相关的事,这也让我从中理解到心理学的真谛。以前就曾听申老师讲课的时候谈到:“心理学离开了爱又怎么谈得上是心理学呢”?但现在才算体会到。当然无心在可能是无爱,也可以是大爱,无与全、无与有、无与大,本来就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最基本的理解。


引言 ?
“一份欣喜一份忧。”

提到荣格心理分析师的成长之路,欣喜的同时还是会让我感受到一丝沉重。记得刚刚在澳门结束的第七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第一天晚宴上,先后有几个国外的荣格分析家,看到中国有如此众多的年轻人对荣格心理分析如此热衷,感到有一丝担忧。后来我在间接地与籍元婕、潘敏他们聊天的时候,她们也曾谈到自己在做心理分析历史影片采访的时候,采访到几位荣格心理分析家,这些分析家同样谈到了类似的担忧,觉得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参加荣格的分析师多是年龄更大的人,甚至是中年以上的爱好者,很少看到像我们中国这么多年轻的人对荣格心理分析的热爱。

这也不免让我想起我去匹兹堡参加Stan小组分析的时候,我也算其中比较年轻的,但那时我也已是半百,的确他们的年龄会更长一些。对于这种担忧,我也在大会期间与散会后思考了很久,一方面认为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有这么多荣格分析师感到欣喜。众所周知,申老师在其中付出了很多,是他为国内的心理分析爱好者开辟出了这样一条新路。我之所以说“欣喜”,是我在80年代走向心理分析的时候,自己也一样什么也不懂,模模糊糊就走上了这条道路,到今天,如果说经验还算丰富的话,不正是因为当初踏上这条路的时候很年轻吗。

年轻意味着缺乏经验,但年轻并不总是坏事。我的同事说过一句话:你在一个领域里认真坚持十年,想不成专家都难。我的确认为是这样的。30年后中国将有一批很有经验、很成熟,在职业伦理和道德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上都经过了严格训练,人生也经历了很多的荣格分析师成长起来。但另一方面这种担忧也不无道理,是因为我看到了可能因为年轻带来的问题:比如一些年轻人焦躁不安,提一些充满焦虑的问题:走这条路要多久?五年还是十年或者更多,怎么这么久啊?这条路要花多少钱啊?五万、十万还是更多?那我哪有这么多钱走下去?还有人说,我英语不好,国内分析师又这么少,我去哪里接受分析呢?那些考试又怎么考?总之充满了各种焦虑和担忧。



心理分析诚然能够缓解我们的心理焦虑、提升我们的心理素养,但是在学习的一开始无法解决我们缺钱花的渴望。众所周知,生存是第一需要,快乐和成长是生存需要满足之后的更高层的需要。越是我们的经济还不足够稳定、宽裕的时候,我们越是要把这种心灵成长的追求视为更长时间的成长过程。有一些年轻人讲:学这个咨询就是为了赚钱,哪有那么多耐心去慢慢成长?不赚钱拿什么来做个人成长呢?当然,我很少听到荣格心理分析圈里的朋友这样讲,更多的是学其他心理咨询的人在讲。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心理分析或咨询显然被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心理分析可以让我们赚钱吗?我无数次问过自己,也被朋友问过这样的问题,我想,它当然可以带来还算丰厚的收入,但绝不是在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成长之前。越是急于通过这条路赚钱,越可能较早的断送掉自己的前程,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荣格在谈到人一生发展的时候,也曾强调:前半生主要是发展自我并学习使用面具,学习如何积极地适应好这个社会,后半生才可能追求回归自性。

肯定地讲,我无意说要大家等到经济稳定再去追寻,我只是想明确的表达一个观点:当你刚刚准备踏上荣格心理分析的心灵成长道路的时候,如果还在为维持基本的生计所犯愁,这种经济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很容易扰动和动摇你追寻心灵成长的决心和意志,也很容易扰动你对他人追寻心灵成长的进步行为的健康态度。同时,外在物质和金钱的诱惑很容易引诱你快速偏离成长道路,从而与自己的心灵分离,在这条路上产生更多的痛苦和困惑,这,至少是我切身的感受。


第一个问题 ?
“我想谈一下荣格心理分析师成长道路上的态度问题。”

态度作为一种因素,在很多时候产生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面对荣格心灵分析成长的道路,我的理解是:态度是一种远比各种技术都重要的技术。

那我们究竟需要采用一种怎样的态度?

下面我试着列举两种常见的,我们应该提防的态度:

第一种是过度着迷的态度。人及其人类,在任何一种过度强烈的行为背后,总是存在着两种动力,一种或许是我们以为是的,一种或许是我们还不知道是的潜在动力。如果我们不能关注内心的推动力,而一味的往外去寻找一种客体,一种知识,可能最终还将是严重地迷失自己。所以,当我们越是过度地着迷于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知识的时候,都应该努力让自己冷静一些,朝向内心去看一看,究竟是内在什么样的动力推动我们如此强烈的去表现,而不敢一味地以为就是前方的吸引力使之然。所以更多的要更冷静一些,看一下这个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只有这样,我觉得才可能会平衡自己的能量,自己才能保持更加稳定,否则就会潜在的存在失衡的威胁,就像我们心理分析出版的第一期的前言里所写:在心理分析这条道路上行走,我们需要不时让自己停下来,回头看一看,我们个体的心灵是否还和海洋深处的大船维系在一起。我们不能太过着迷去追求外部的东西,需要懂得——治愈心灵的动力来源于心灵本身,也如佛教所示,佛在我们心中。

第二点就是过度着急的态度。比如说有人会问:范老师,可以和你在一个月内集中做上几十个小时的沙盘或分析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经常会笑笑问他,是什么让你忽然想起来集中在一个月做那么多次分析或沙盘呢?对方会很坦率的说,我想赶着拿一个什么样的证,这显然是过度着急的态度。我个人理解,有时候是一种对潜意识不足够尊重的态度,当然人们对潜意识还没有或者没有一定的了解的时候,你持有这种态度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有专家说潜意识毫无逻辑,我着实不敢苟同,在临床上潜意识自身的秩序感、逻辑感表现的十分明显。我们往往会发现无论来访者一进门说出什么样的问题或身体有什么样的感受或不舒服,即使他问的很随意,但接下来的梦的工作或意象的工作,总会给出我们意料不到的答案。来访者常常会把十多年前的梦拿到现在来做,工作后往往会发现目前心灵的成长依然不足,所以回到创伤中工作将会促进成长的转化,这也让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会在今天拿出十多年前的梦来与我们工作。


谁能说潜意识没有秩序,没有逻辑呢?只是说这种逻辑不能用意识的逻辑来衡量罢了,对潜意识了解的越多,你越是敬畏潜意识,潜意识的体验越是深刻的时候,我们越是尊重潜意识。我非常喜欢Ruth说过的一句话,潜意识喜欢慢节奏,就像清晨我们正在做梦的时候,一个不经意的问话,一个铃声,或者一个动作,一个灯光,都很容易让我们的梦一扫而过,那一个月要做几十个小时的分析,如此强烈的快节奏或愿望还不足以抑制我想往前吗?借用目前在南加里工作的荣格分析师Nancy的一段话,荣格心理分析是培养一种意识和潜意识相互关系,以促进自性化的过程,目的是促进人格内部的种种背离力量实现平衡,以形成一种新的态度或新的行为方式。

一个荣格心理分析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访客会通过他们的过去、现在的感受,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他们的记忆、梦以及积极想象在分析师的帮助下进行工作。尽管有一些人把心理分析和治疗混淆了,但荣格心理分析师要求必须经历多年的个人分析和训练,成为被认证的分析师才有资格进行这种深度的工作。通过提升意识觉察所产生的种种变化将改变我们的人格而不只是缓解我们的症状,所以心理分析不完全是理论。

荣格曾说做的最好的咨询师便不会去扰动这个过程的演变,这种正常的演变过程包含完整和整合,这种完整和整合从来不会因为教化或主观的解释来实现,而完全是通过心灵自身的本质来得以实现,因此我自己体验非常深刻的,与潜意识建立关系的工作过程显然是需要足够的耐心,足够诚实的态度。当然,还有一些在费用上讨价还价的态度,比如预约的时候可不可以便宜一点啊,在分析的时候不专心于感受内心而是总想着学习技术的态度等等,这都是需要我们从深度去理解背后的动力所在,而不是一味的将注意力朝向外界去,因为在我的体验中,态度是很重要的东西,端正面对潜意识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更深,更远一些。


第二个问题 ?
“我想谈一下荣格分析师成长道路上的一些途径。”

主要是一些人关注荣格心理分析师去哪里报名?去哪里参加考试?诸如此类,我谈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个认识。

起步阶段当然是先成为IAAP的router即候选人。在这个之前,如何接近、了解这些规定呢?我建议他们先参加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的心理分析专业两年课程班,先学习一些课程、内容,慢慢了解荣格的思想、体系,慢慢你才会知道为什么要做个人分析以及怎样做个人分析。如果说学习这些课程有一定了解之后,可能希望加入国际IAAP,参加他的入学考试,大概一个小时面对面的interview,通过这个考试后就可以成为router。

根据以往的惯例,参加这个考试之前,不是以个体的名义与IAAP取得联络,一般会通过与申老师或者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做一个沟通。如果我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广州小组年代较久,从03年组建起来,一直在工作,再一个就是上海、北京小组,这些小组分配不同,我个人想如果是想走router这条线的话应该与当地的小组联系做一个沟通,他们会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小组组长会与申老师那边做沟通、协调,然后与IAAP那边的人来安排时间、地点、怎么考试等,所以不是一个个人行为。

我有学习过IAAP的会员守则,它要求蛮严格的,包括一些即使成为荣格分析师如果做一些不符合规则的事,比如乱搞一些培训的话,其实要求荣格分析师要有揭举权,要去监督的,他的伦理守则明文规定的一些东西,所以也是相对严格的规定。interview考试只是说与申老师那边沟通好,在网上填写5份材料,包括对IAAP伦理道德学习的签名材料。其实这次IAAP一位专门做router工作的分析师有找我和张敏做一个座谈,让我们提一些建议,我当时就说很希望加强成为router的人在道德伦理方面的训练和考核。


因为我的确发现,荣格分析圈还好,比较强调职业伦理和道德。比如在前不久的大会上,Ruth老师反复强调她作为图片档案的管理人员,把那些图片拿来与我们共享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再三强调不要拍照,但仍然发现会有个别初参加会议的人在那样的场合下拍照,即使我去坐到会员的身边,请他不要拍照,他还是会想方设法地偷着拍照。我想加入IAAP起码的伦理道德是最重要的,要懂的尊重一些,尊重个案,尊重个案材料,尊重讲课的老师,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我们如何尊重我们的来访者。有一些国内的咨询师会每天咨询完后将来访者的图片、资料放在网上。说实在的,Ruth作为80多岁的老太太非常让我感动,今年在珠海参加沙盘培训,当第一个咨询师出来报个案的时候,她会问你的资料是否经过来访者的允许,如果没有的话要与对方做一个沟通,而不是随便拿出去,在网络上到处发布,我想这是国际IAAP即国际荣格心理分析学会对职业道德伦理的一个严格要求。

为了成为荣格分析心理学会的候选人,我们需要递交一系列的材料:这些材料并不太难,包括一份职业道德伦理守则签认表,一份简介,一个很短的个人陈述,包括你的学术条件、个人已经参加了多少学习、课程,以及一些发展计划;以及一个成长履历;稍难一点的最后一份材料,即分析体验,它要求写10页纸,因为目前是国外分析师考核,所以要10页英文。这些材料在IAAP的网站都可以下载,我还是希望大家事先与当地的小组取得联络,我们会给予适当的帮助,然后与申老师那边做一个沟通,统一安排考试。

然后就是期中考试,通常要求成为候选人后2-4年再参加,最少不能少于1年,我当时试图期中和期末一起考试,但是要求必须中间间隔一定时间。这种考试最重要的是10页纸的论文,主要是关于荣格心理分析领域里面临床要求的或者你在选择了哪个主题方面做一个论文,他的IAAP教育委员会会指定2个成员做这个考试,大概1-1.5个小时面对面的口语考试,书面材料提前交上去,考试内容主要是基于你的论文,肯定的说他们的考试不会那么严肃,很温和的聊天,但在其中包含深刻的考题。

我想起我个人参加interview的考试时,我的英语很烂,但是能让我沉得住气的就是,我很真实,不需要伪装或表现,我是什么就是什么,这么多年我做了点什么,我内心的感受是什么,真实地与你们分享,所以这种考试进行得算比较顺利。我回过头来总结一下,真实与真诚很重要,你对你自己理解的深度也很重要,在那种场景里面,就犹如我们与自己的来访者或者与我们的咨询师工作的时候,有时候是不需要语言的,心灵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可以深刻的理解一些东西,不是说一定要用语言讲清楚。

有一个会员手册会有考试的范围,比如他会考到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荣格分析实践(收费的设置如何理解,治疗的频率,伦理守则,个案管理,以及移情反移情,相关理论和你在临床的操作,分析的过程和阶段如何理解,意象层面进行积极想象,如何理解象征,与来访者工作时的分析或伦理态度的保持等),人格与心理病理学的荣格分析性理解,比如一些症状如何从分析心理学视角理解,这里面就会涉及到心灵的结构或动力论,心理类型理论,情结理论,字词联想理论,以及心理病理的诊断,各种神经症理论的比较,防御机制退行等。
第四个主题可能涉及到激活和解释无意识的技术,当我用解释的时候,陈侃写过一篇文章《心理分析并不分析》,所以有时候不好绝对说心理分析不分析,比如你对一个意象进行积极想象的工作,我们不知道事后会呈现什么,我们是在等待事后工作的结果,在之后慢慢涌现出来的意象,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让我们对意象有了一种当初看不到的理解。类似于这样,你说算不算解释呢?当然,它是在意象涌现之后解释,而不是事先主观解释,不是说别人做了个什么梦,你来口就解释。荣格曾在他的梦的一系列讲座开篇中说,他讲到梦的工作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跑到他的讲台或者家中请教自己的梦,荣格就会说“No。。。Not。。。No,i don't know”,但是我们可以坐下来从梦的起始开始,来看一看:到底梦告诉了我们什么。这,至少是荣格对梦的工作的态度,也是他对无意识的一种充分尊重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涉及了我们如何理解梦,如何对梦进行解释的问题。

再一个就是积极想象技术、超越功能、绘画的分析、放大技术,合成缩小动力的解释以及沙盘游戏技术等。期中考试目前的收费是500欧元,必要的时候可以申请降低。期末考试是1000欧元。期末考试要求你至少完成所有240个小时的个人分析和100小时的个案督导,才有资格申请,要求交一份50页长,双倍行距的个案报告,这个个案必须是接受过IAAP分析师督导的,工作了2年以上的个案,这个个案里面,不规定督导次数,会问一些接受了什么样的督导,督导中收获了什么等。

我是2004年申请,2013年拿到资格。教育委员会是每三年才向上面递交一次教育报告,比如说明年在日本召开第20届国际心理分析大会,所以今年或者7月份之前通过期末考试的人,可能就会在2016年日本京都20届大会上宣布,否则在9月份通过考试的话就只能在3年之后第21届大会上宣布了。


最后一个问题 ?
“我想谈一下荣格分析师成长之路上责任和使命的问题。”

其实每次考试说起来还算轻松,我觉得这也可能荣格分析师的人格魅力吧!不管谁考你,他们总有办法在笑谈中把深刻的问题考察的很清楚,几乎让你没有考试的感觉。紧张度也不一样,我记得在入学考试中,他们叫我进去,问我你喜欢自己吗?我当时很明确考试已经开始了。在荣格分析框架下,一个人喜欢不喜欢自己,包含了深刻的理论的理解,对自我不了解的时候可能盲目喜欢自己,达到自恋的程度,当我们自己有所了解的时候可能厌弃自己讨厌自己。当我们发现原型意义的时候不是都有胆量、能量面对我们的阴影,接纳阴影。

开个玩笑,03年刚踏上这条路,跟王求是、张敏、建新等一起喝酒。当时的我,对自我的了解和把握远不及今天。当时,我要跟求是喝白酒,人家不太愿意,我强硬与他碰杯的时候,人家死活不碰,我就把杯子一放,说:求是啊求是,我宁愿拥抱自己的阴影也不再和你碰杯。这个事情被刘建新师兄无数次地当笑话讲,但的确讲的也是一种专业!从那之后,我多次拥抱了自己的阴影,也拥抱了很多阴影。但是,也从中体会到拥抱阴影很不容易。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有一些来访者在进行积极想象中,就像Ruth在第七届大会上讲的,我们总是过于焦急的从一个意象转移到另一个意象。噢,我忘记了谁说的?又像是Murry Stein? 总之意思是说:积极想象中,我们很难停在那里去工作。因为,很多人做积极想象的时候,很快就会说要拥抱阴影,但我工作的时候其实很难,我们看到内在创伤中的儿童如此之久,就像比如我到了50多岁的时候我才发现它,我真的不知道这40年它经历了什么。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孩,你并不了解他,你想过去抱他,可以吗?不可以,你要试图去理解,必须停在那里,但我们总是会过快的跳来跳去,这也是积极想象的难点,他们这种考试听起来问得很简单实际上很深刻,一般还好,每次都有3-5分钟就会有自己的考试结果。

这么多年,我非得用一句话总结,理论上:荣格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促进了我的自性化过程。我会被朋友问什么是自性化的过程,我会在心理分析的成长和体验中感受到制造和混淆两种发展,一种是个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变化一方面是自己和周围人都可以看到、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成长着的、发展着的变化;另外一方面是只有自己感受和体验到的,为自己的内在、精神、灵魂增加丰富感、充实感,提升感、价值感或者意义感的变化。这个更重要,更多的是自己内在的一种感受。


大家或多或少都能理解精神的贫乏,我们更多的体验到空虚感;还有一种境界的提升感,这个往往和我们超越了人格之后的精神境界的享受;价值感是与你在心理分析中摆脱了一种沉重面具压力后切身感受到自身的平凡、朴实,但是却幸福、快乐的活着的感觉;意义感是在个人心灵成长中在间接感受到的对个人生命价值的评估和感觉,它带给我们一种责任和使命的理解,同时带给我们一种客观性,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客观性是让我们深刻的清晰和明了我到底是谁,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也就是说我的定位,我的责任、义务、使命是什么?他会让我们更加坚定的去拒绝你认为不属于你,你也不应该占有的东西,同时让那些你曾经过度喜欢的人或事还原为原来的样子。

我只是一种感受,你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你也才有更多的能量去拒绝你曾经一向会去做但现在不能做的事情,当然它也让你不再会去逃避一些责任,会去甘于担当一些责任和使命。为什么说让那些你曾经过度喜欢的人或事还原为原来的样子?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曾经看到那些更多理解移情与反移情、投射的内部机制,所以慢慢界限会越来越清晰,让你的朋友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过去的移情现象、投射现象很严重,与此同时,我们会更本性、个性、真实,同时又不是大众期望的状态。

如果有人观看过东方卫视的《中国之星》,享有中国摇滚称号的崔健、刘欢、林忆莲,推荐歌手参加比赛,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崔健特别邀请才肯出台的一个中国最早出台的摇滚歌手杨乐,网上有网友说他是一个“愿意为崔健死一把”的歌手,崔健说不能让听到杨乐的歌是大家的遗憾,是整个社会的遗憾。一首音乐响起,朴实而充满定力,无需任何华丽的心灵倾诉,却已震撼所有听众。从杨乐那些再普通不过的歌中,从杨乐那再温和不过的声音中,你却能听到一个男人对整个人类从心底发出的呐喊。我记得他在写给女儿的歌中的歌词说:对不起女儿,爸爸把你带到这个世界却不能陪你;对不起女儿,这个世界很美丽却有很多问题我无能为力,只能靠你自己。好在我们都知道美在你心里,在我心里。

我为他的音乐感动,我认为学音乐的对音乐的内心体验很近乎我们对心理分析的体验。他作为一个音乐人让我感受到了个性、心灵的完整、超越和自性化的魅力。我觉得他表达出来的平凡乃是最深刻的不平凡,只有一个人与他内心的连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以获得这种深刻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发展自己是我在自性化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平衡自己内在的灵魂需求和处在需求的能力。我们个人分析体验中常常会从你的梦境、沙盘体验、意象、绘画以及一些积极想象,语言重复、特殊的情绪、身体状态等等入手,带领意识到达潜意识层面,它们携带的能量带入到了潜意识的能量中,这时潜意识的能量必然会被扰动,我们常常会停在那个地方,对过去的情绪、创伤进行工作处理,使这些曾经一直在起消极破坏的能量,就像炼金术中所说的把废旧的金属加温后融化,加入一些特殊的催化剂后再凝炼、不断加工转化成金子,这是很形象的比喻。心理分析也犹如这样一个过程。正是这个过程才会产生一些积极能量和创造性,我们才会有一种新的生命感和动力感,这也是荣格所说的转化和超越功能发挥出来的结果。

并不是结束就意味着不再接受分析,如果将来有机会我还是很愿意和Vivian, Stein等人做一些讨论。也许我上述的体验不一定足够深刻,但足够真实。成为荣格心理分析师,我不得不重新考量、评估、规划自己,也因此发现了自己的平凡,经过努力后也悦纳了自己的平凡,当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前景,自己的重任。我不知道自己此生能否担任这个重任,实现内心的理想,但是我会努力奋斗,这里边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为了中国的荣格心理分析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我孤独的行走在美国从住处走向Stein老师的工作室的时候,我才一次又一次的体会到申老师他作为中国第一人深居国外多年获得IAAP成员资格,为我们后来那么多人探索出这样一条路,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我曾经在那一刻迫不及待给他发邮件,才理解了他的艰辛,知道他为中国做出了什么,再次感谢。


(本文整理于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2015.12.14公益讲座-国际心理分析师的成长之路 | 申荷永、范红霞。转载请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