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影 | 从电影《师父》谈武术现实和尚武精神

 真友书屋 2016-01-09

咏春拳师陈识坐在蒸汽火车中,带着一条土狗,逃离了天津,画面渐渐淡出……看完这部徐浩峰编导的武术电影新作《师父》,感觉五味杂陈,十分复杂。



导演: 徐皓峰

编剧: 徐皓峰

主演: 廖凡 / 宋佳 / 蒋雯丽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5-12-10(中国大陆) / 2015-11-11(台北金马影展)


从武术专业角度来看,《师父》一片较之一些神话剧般的武侠片,或成龙式京剧武丑龙套功夫片,《师父》是一部相对纯粹地反应中国武术的故事、招数、套路、拳种、表演的武术电影。但若从中国武术历史来看,《师父》所叙述的故事并不符合中国现代武术发展史,甚而有些荒诞。而最为让人痛惜的,是通过这部难得的“相对真实的武术电影”,反衬出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中的不足和悲哀。


《师父》中的武术和故事有真有假


影片的故事简单,讲述广东咏春拳师陈识,为发扬本门武功“南拳北上”,孤身一人来到北派武术中心天津。陈识拜会天津武行宗师郑山傲,希望在天津开设咏春拳馆。郑山傲欣然同意,但要陈识需培养天津籍徒弟一人,在两年内代师踢掉天津18家武馆立威后方能开馆。


陈识实践诺言,收留当地“脚行”青年耿良辰,教授其咏春拳。作为武学奇才的耿良辰,不负众望,学得咏春拳,代师连踢天津十几家武馆。正当陈识和郑山傲的约定即将告成时。天津武行勾结军阀,暗算耿良辰,使其死于非命。



痛失爱徒后的陈识,深感受骗,一怒之下单挑天津武林,将天津北派武术各大高手打的头破血流,手刃杀徒凶手。最后,在天津武馆众人的追杀中,陈识坐上南下广州的火车,逃离天津。


《师父》作为荣获2015年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的获奖影片,延续了徐浩峰系列武术电影《一代宗师》、《道士下山》中的将真实的武术元素放置入虚拟的武侠故事,用武侠故事展现武术表演的特征。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对介绍中国传统武术和理念,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但是故事只是故事,表演只是表演。门外汉看热闹,门内汉看门道。笔者作为一名武术练习者,甚而同徐浩峰先生同为“河北形意拳”同门拳友,笔者认为,《师父》作为一部高仿真的武术表演电影,其反映的武林世界与武术历史,与真实的中国武术、武术历史、武林世界还是两回事情。


历史上的武术,多“北拳南下”,少“南拳北上”


《师父》中主要讲述的是广东咏春拳师北上天津传授咏春拳的故事。


但是,在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北拳南下”是晚清民国时代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南拳北上”则是极少发生的现象。


在传统武术中的“南拳”的“南”特指岭南地区的广东、广西和东南沿海的福建地区。南拳是以此三省为主要发源地的一系列拳种的统称,包括洪拳、咏春拳、蔡李佛拳、白鹤拳、虎鹤双形、铁线拳等。而在长江以南的江浙沪地区,则以传统的江南“南拳”为主,品种极为单一,如少林拳、长拳等。


由于清末庚子事变,民间禁武,民间教习武术受限,导致南北武术拳种无法大规模交流和传播。直到民国后,北方各路拳种南下,在1911——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民间禁武放开,政府支持,北方各路拳种的南下教习带动了南方武术拳种的繁荣。


以民国期间的两大全国性武术团体,由河北武术家李存义先生创立的“中华武士会”和天津武术家霍元甲先生创立的“精武体育会”的发展为例,北派武术宗师南下教拳,几乎是当时的武术界大势,而在这些北派武术中,尤其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区的北派武术家居多。如现在流行于江苏、上海的形意拳、八卦掌两大内家拳,其传授主要来自于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期间,原中华武术会创始人李存义的师兄、弟子或再传弟子如张占魁、褚桂亭、傅剑秋、钱树桥、时佩文等。


而根据上海1984年的调查,上海地区共有武术拳种一百多种,其中北派拳种占到三分之二,如查拳、谭腿、迷踪拳、形意拳、太极拳、燕青拳、通背拳、八极拳、心意拳、八卦掌等等。甚而在上海的太极拳门派中,来自中原的杨氏、陈氏、孙式也是主流。而本地土生拳种“南拳”所占比重不多,更谈不上“南拳北上”自成一门。


武术的核心价值是技击强身,绝非跳舞做操


在《师父》一片中,对传统武术中的练习、套路、身法、招式,也做了较为逼真的展现和模仿。如陈识教耿良辰练习咏春拳用的木人桩,作为中国武术中的教练器具,木人桩是训练咏春拳上肢拳法变化的主要器械之一,而在片中则被极端的夸大为木人刀桩。


在影片高潮的部分,陈识一人单挑十余个北派武术高手,过关斩将,据导演徐浩峰说,其中展现的是天津北派武术中的十几种传统刀法的介绍。而在陈识对战街头混混的场景中,陈识则展现了传统的太极拳器械练习中的太极枪法和太极大杆的运用。这些展现传统武术竞技训练的元素,对于恢复中国武术的真面目来说,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武术绝非花拳绣腿、


武术作为在20世纪前的冷兵器时代,中国军队必练的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你死我活,如何在搏斗中用武术保护自己;在最短时间中,借助武术和器械,耗费最小的体能,瞬间制服对手,是当时练习武术的最大价值和功能。


如在传统“武艺科举制”中,分为步射、马射,技勇三项,以此选拔武艺高强者成为军队军官,民间习武也以此为目的。在1901年松江府举行的最后一次武艺乡试中还录取了武童生298名,其中上海县的五童生高达76名,居松江府各县首位。


但是,随着火器时代的进入,枪炮日渐发达,传统武术退出军队,加之历史上的各种环境氛围,在传统武术中的“技击、健身、观赏”三大功能中,技击的功能越来越弱,健身的功能越来越强,另外,在商业化的冲击下,武术的“观赏”功能则日渐“发扬光大,举足轻重”,使得武术变的越来越虚,越来越怪。


由于解放后的一段极左路线时期,有关部门对武术的看法仍旧存在着类似“侠以武犯禁”的历史偏见(如形意拳大师薛颠在建国初被以“反动会道门头目”的罪名逮捕枪决),以及体育管理部门在全盘西化的思维下,将武术从“变害为利”从“技击之术”改造成“体育表演”,去技击化、重表演化。使得当代武术竞技成为了竞赛各类表演套路的比赛,或者成为了和广播体操类似的健身保健武术操,或者成为了类似印度瑜伽一般的玄而又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武术哲学和武术玄学。


虽然我国出现了全民练习“太极保健操”,各类飞檐走壁、神乎其神的“武术神话电影”大行其道,各种以评判动作的“高、难、新、美”为标准的武术比赛层出不穷。但是,传统武术的核心技术和价值却失去了不少,甚而变了味道。武术变成了被一些人耻笑的“跳舞做操”的花拳绣腿式的华而不实的体育表演。


习武的终极意义是“强种保国,强民自卫,尚武精神”


据当代著名武术家于志钧先生回忆,在一次武术会议上,一位武术教练说,他的武英级武术运动员被小流氓打得直哭。不论西方拳击或东方的空手道、柔道、跆拳道,都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可见,长期练习变味的表演型武术,不仅没有健体,更不能防身。


而在另一篇新闻报道中,重庆一位长期练习武术的95岁民间拳师,不仅天天要练功,还在公交车上抓小偷,一拳将小偷打骨折。试想,如果中国人能将传统武术传播好,练习好,不仅能强身自卫,更能实现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强种保国,强民自卫”的境界。


对于“强种保国,强民自卫”一说,老一代武术家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践行。如有“单刀李”之称的李存义先生,曾率徒在天津老龙口用大刀抗击八国联军。而他的师侄韩慕侠、弟子褚桂亭、傅剑秋等则将刀法和拳法,直接运用于训练抗日部队,将武术转化为战场刀术和枪刺术,将武术运用于抗战实战。


如于志钧先生所说:“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不是商品经济的附庸。国家强盛,全民素质是极其重要的,尚武精神是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国家得以强盛,人民的尚武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尚武精神是一个优秀民族的宝贵传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这种精神造就了中华传统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屉的伟大人格。尚武精神,平时看不见,一旦出现危难、危险、危机,就会在人们身上迸发出来。”


这种精神我们至今仍能从一百多年前的《中华武术会公启》中的激昂文字中体会出来:“我中国者,一尚武之国也,迨夫后世中原一统,各专制君主皆极思柔弱其民,使易于控驭,自是武道始不竞矣。极其弊而通国士夫,皆以习武事为轻狂,不但不以为可贵,而反蔑视之,遂使通国之人靡弱若病夫。夫以靡弱若病夫之人而欲竞胜于此强权之时代,其有幸乎?吾中国近年以来,屡遭外人侮辱,而无如之何者,其原因虽不一,而国风之文弱,与士气之不振,则为其原因中之过且大者无疑也。由斯以察,武道之有关于国家兴废,不亦重大矣哉。期我国民自兹以往,变文弱之风而成坚强之习。”


(作者为编剧、作家、武术练习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