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连鲍鱼养殖史话

 草木之人66 2016-01-09
       鲍鱼系软体动物,有“海味之冠”美称。是餐桌上的“贵族”。大连盛产的紫鲍,亦称“皱纹盘鲍”,俗称“四孔鲍”和“鲍鱼”。是鲍科中的优质品种。是国宴必备佳肴,身价之高,不亚于熊掌。
    人类食用鲍鱼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欧洲人早在200年前,已把鲍鱼当作一种活性鲜食用,我国在清朝时期,宫廷中也已有所谓“全鲍宴”。当时沿海各地大官“朝圣”时,大都进贡鲍鱼为礼物。
    大连地区水清流大,海藻丰富,是我国著名的皱纹盘鲍主产地。大连鲍鱼资源量占中国70%以上。皱纹盘鲍属底栖性动物,喜欢生活在水质透明度较高,底层营养丰富的岩礁带,具有昼伏夜出的特点,主食褐藻类和绿藻类。其营养价值很高,肉为著名的珍味佳肴,壳称“石决明”,入中药可清热明目。
    但仅靠天然资源,产量很低,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而要开展人工养殖,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工育苗技术问题。大连是中国开展人工鲍鱼养殖生产最早的地区。
  1983年中国全国的鲍鱼产量只有23吨。当时,日本是养鲍大国,年产量4000多吨。日本在世界上最早研究鲍鱼人工养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1983年赵洪恩去日本考察研修水产养殖,一年后回大连,赵洪恩不间断地进行鲍鱼人工育苗试验。在当时,日本号称“鲍鱼王国”,但他们的单位水体出苗量一般2000头左右。赵洪恩认为,“每平方米至少育出5000头苗!”经过6个多月的紧张忙碌研发,大规模、高密度鲍鱼人工育苗开发研究成功了。
  1986年10月6日,进行技术鉴定。经专家实测:单位水体出苗量7750头,超出日本最高纪录三倍多。“此项成果已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消息传到日本,日本水产养殖专家对此不肯相信,组团来大连要看个究竟。赵洪恩在日本研修时的老师伊藤进博士也来了。在大连水产所的育苗室,这位来自“鲍鱼王国”的养鲍技术权威手持千分尺、放大镜,左量右测,最后对赵洪恩重复说:“真是奇迹,真是奇迹!”
  陆地工厂化养鲍取得成功后,这一科研成果迅速就在全国一些地方形成了产业。
  但从1993年开始,各地养鲍场的鲍鱼苗开始大面积死亡。最多时,鲍鱼苗死亡率达90%。巨额亏损使一些养殖场走到了倒闭的边缘。这是怎么回事?
    赵洪恩肩负压力,经过反复研究,找到了鲍鱼苗死亡的病因,简单地说就是近亲结婚造成的变异。赵洪恩应用RHD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的新工艺取得了重大进展,鲍鱼苗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生长速度提高了3倍,单位面积产量也高出了3倍。
  把大连鲍鱼运到南方去过冬,是又一个新突破。2004年“北鲍南养”成为大连一项大规模开展的养殖模式。
    如今,中国的鲍鱼养殖年产万吨,位居“全球老大”。在国际上,中国鲍鱼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果颇丰,技术领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