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字

 黄毅弘 2016-01-10
chéng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成,就也。——《说文

从戊丁聲。古文成从午。

,甲骨文戊,大钺,战具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有的甲骨文将城邑囗”写成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征战结束。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戌”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隶化后楷书“戌”形淡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成,就也。从戊,丁聲。,古文成从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成,实现,完成。字形采用“戊”作边旁,采用“丁”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成”,采用“午”作声旁。



  


成(拼音:ché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成的本义一般认为是完成,也有人认为本义是城。由完成引申为成熟、成年。又引申为成就、成绩,另有"成为"、"变成"之义。此外还进一步引申为成全、和解、大等义。


字形演变流程图字形演变流程图

成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图1)的"成"字,右部是一把宽口长柄大斧"",左下有一直条长形物。春秋时期,下方写作短竖的一笔,与"戌"上面的短横相连,并在短竖的中部加点作装饰。篆书更把"成"字讹变为"戊"里藏"丁"。在这以讹传讹的基础上,至楷书将右上角与整体相连的一笔变为相对独立的点,"丁"字形变为一横折钩,"成"字才最后定型。

关于"成"的来历,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成"是个形声字,"戊"为形旁,"丁"为声旁。也有一些资料认为"成"是个会意字,他们认为"戌"左下一竖是""字("十"字在甲骨文中是一纵竖),古人们很早便已有了以十进位的概念,数始于一而终于十。凡事到了"终"点,便有"成"意,"成"(完功、变为)意便由此而来。或以为"戌"左下的符号不是"十"字而是其他物品。从全字构形看来,仿佛有以人斧劈斩一木以表示"决心""发誓",表示"已毕其功"之意。文字学家康殷引用《左传》说东周时代战败乞和叫"行成""求成",签订和约叫"成",并说大抵都要斩物以作盟誓,这是古代的民俗,能解释"成"字为什么要以"戌"为基文。故"成"字因而有"就""这""乎""定"等意。据形探义,也有一定的道理。

"成"表示完成、实现。进一步引申可作"成功"讲。如"功败垂成""大器晚成"。

完成或成功总要伴随一定的结果,所以,"成"常用来表示成为、变成的意义。《礼记·学记》上讲:"玉不琢,不成器",是说: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器物的。此外像百炼成钢、滴水成冰等成语中的"成"都是成为、变成的意思。"完成"之后就会使事情或者事物达到某种状态或者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因此"成"由成功义引申为成果、成就,一般是名词性的。如"守成""坐享其成"中的"成"。这是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子。

字词意义还可以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假使字词与语境有经常性的伴随关系,则字词可以获得固定义项;假使字词与语境只是临时性的伴随关系,则字词不能获得固定义项,只能获得活用用法。"成"由"完成"这个意思还可以表示事物的成熟。《左传·哀公五年》说齐国燕姬生的孩子"不成而死",是说她的孩子未到及冠年龄就死了。"成"的这一义项是经常出现的,用于人表示成人、成年,用于植物表示成熟,如说"五谷不成""万物不成"等。"成熟"有"满""全"的含义在其中,引申可以表示"成全",例如《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即"成全"。

由于已经完成的东西往往会成为既成事实或成为固定不变的东西,所以"成"又可以表示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这样一些意思,作形容词。例如"成命"指已发布的决定、命令,"成见"指对人对事所抱的固定看法,"成说"指现成而且通行的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