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要讲四个观点,请大家先看一幅漫画,昨晚我找到一个漫画家给余胜泉教授画了一幅漫画。其实“互联网+”是一个很新的概念,这个社会对新概念永远都有两种人,第一种就是反映过度的,认为“互联网+”颠覆整个世界,第二种人反映缓慢的,这两种人的斗争结果就画了这么一幅漫画,画的就是技术到底能否改变教育。 这种反映比较慢的保守的群体或者说怀疑论者,认为“互联网+”只是皇帝的一件新衣,我们什么也没有见到,改变就像皇帝新装一样。因为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教学始终还是停留在这样一个画面上,就像每天在座的各位老师给我们的孩子授课,不管他是大象还是小猫或者是金鱼,都是一样的教学内容,一样的教学步调,教完后考试,都要去爬这棵树,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教学。 上世纪八十代末开始,日本开始推动新教育改变,提出的口号是轻松宽松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交流、协商,强调学生主动建构。日本实践了二十多年,有一个叫做唐田英(音)的学者,分析了日本的新教育改变。他分析说日本实践了二十多年,到2004年,日本参加国际学业测试却发现日本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任何提升,反而还有下降。他们再考察另外一个指标,即日本人的青少年犯罪率,在这样一个新教育改革的支持下是否有改变,发现也没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说,他认为,日本的新教育改革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另外一个学派是技术决定论,比如说余教授这一派,他们认为,技术能驱动创新工业革命,同样技术创新“互联网+”这些新概念也能驱动教育的变革。工业革命能够驱动这种流程再造,新的技术进入到教育领域也应该引起学校新变革和教学流程的再造。这种观点这几年非常盛行,也是我们今天重点探讨的问题。还有一种是从心理学角度产生的理论,我们知道认知心理对教师的支撑非常大,我最近跟我的孩子在一起,研究他的学习问题的时候,我又翻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尤其是认知理论,后来发现我产生了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我发现认知心理里面有相当多的内容,是使用电脑和信息加工模型来类比人脑的学习过程。这种观点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盛起的,现在所谓新的认知理论,如分布式认知、关联主义等,其实也是用网络的结构思维来类比认知的过程。我发现回到技术层面上,他们的理论模型很多也是原自于对技术的认知,我认为也不大靠谱。 “互联网+”的思维能颠覆其他领域的这种供给方式,甚至整个系统结构,那么能否推动学校教育体系的变革呢?对教育而言,最大的驱动力到底是CPU还是社会的发展?人才目标怎么重新定义?这些也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就这些问题,讲一讲我的观点。如果一个“互联网+”交易,要发生的话,从交易环境上来讲,网络给我们的是一个支撑。建构在一个新的支撑体系之上的政策、学校、老师、教育学,应该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而不是像今天的学校层面,技术永远是干预工具。我们无数学者都在证明,有了某个东西就能达到某个效果,没有的话就没有效果,实际上这样的思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我们怎么能够在一个新时代和新的基础性技术支撑的环境下,建构起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形态和教育生态,它们应该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种模式。美国这几年也提出来做连接式的教育,也就是怎样用网络的理念连通所有的教育资源,如校内资源、校外资源、课堂内资源、课堂外资源和社会资源,从而为所有学生的学习服务。从技术作为一种干预的手段,发展到支撑整个教育生态的发展和进化。 第二我们要谈到的是课程教学。我们今天课程教学99.9%是以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当然这几年大家也看到了一些翻转课堂,有比较大的影响力。MOOC也在全球非常盛行,推动了教育全球化。知名教授把课程上传到互联网上,让全世界孩子们有一个可以比较、选择选择更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用开放的模式、互联网的思维做教育教学。这些模式的诞生源自互联网界的创新价值,怎样实现这些模式跟学校的融合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我国的学校教育有一套僵化的体系,跟我们网络教育、在线教育并不兼容。学校教育的课程是程序化和结构化的,更多是直接教学传授,以课堂为中心和线性的思维方式。网络化学习是以一种任务驱动、项目化的模式,强调及时学习,还包括网络化的建构、社会化的学习等。学校怎么去吸纳源自于网络世界的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开放和融合,是学校要考虑的问题。 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我的一个项目学校,学校在小学研究孩子们的分层阅读问题。外语教学在小学段差异非常大,有一些孩子学前就开始接触外语,有一些孩子上学了还没有接触。怎么适应不同孩子的个性化需求,怎么跟我们的课堂教学比较好的结合呢?这个案例来自于成都,借助于美国提供的一个叫阅读实验室的阅读教学系统,来实现英语阅读的分层学习问题和阅读材料的结构问题等。传统课堂老师会训练孩子一些阅读技巧,比如文学类的和非文学类的应该怎么读。网络的学习借助于网络化平台给我们的孩子提供分层的阅读知识。我们来看一下,比如三年级某个班的孩子,整个系统能够分析出,一共阅读了20篇文章,达标的有19篇。英语阅读里面有一个叫兰斯阅读指数,从0到1700,比如读懂《飘》这本小说,兰斯阅读指数大概是1500,系统会根据这样一套体系给孩子推荐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每个孩子也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趋向,也可以跟踪一个孩子一个月之后的进步趋向。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把学校传统课程教学跟今天网络个性化学习融合在一起,很好的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在线学习的融合。因此,我认为,学校今天的教育教学应该积极的去吸纳源自于网络世界的创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第三,我们谈一下学生的学习。我们今天应用信息化的手段改善教学、改善学习,很多时候都假设我们的老师教不好,我们的孩子学不好。但事实上恰恰相反,我们的孩子学的原因很多时候在于非致命因素,而不是我们的假设,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真正糟糕的老师并不多见。所以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我们几年来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收获。 我们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下,设计了一个庞大无比的项目,包括给农村支持环境,硬件和软件的社区提供优质的资源,培训教师,同时注重课堂教师的改革和超越课堂教师的改革,这些都是围绕提升农村孩子的学习效果来开展。 我们也开发了有利于校区互动的网络社区,我们看一下孩子们直接用电脑学习,不遵循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能做出些什么。我们用项目学习的理念,比如说在重庆武隆县一个希望小学,让孩子去做一个家庭收支调查的小报告,让他们收集信息、网上交流,做成小报告。
我们现在的探索,希望能够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用这种方式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数字化的学习体验,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非智力的因素。我们认为学习创新的目标是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 世界上有学校开展这样的探索,北欧、美国等等他们已经抛弃今天的班级授课制的模式,用全新的理念在实践。因此我们认为“互联网+”思维推动能力的发展,一定要破坏学校原有的僵化的体系结构,把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的特性与我们教育教学规律相结合,对我们学生课程、学校政策、机制体制等要素重新定位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