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幸福的几种消费行为初探 [摘 要]在当代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受到所能消费的物质的数量的多少左右。人们对消费的错误理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幸福观。本文从现下出现的几种错误消费行为入手,着重分析其对人们幸福的误导;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消费行为促进幸福的策略。 [关键词]幸福消费主义 物质消费 精神消费 适度消费一、消费和幸福 幸福一般被理解为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状况及相关环境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幸福的感受与个体的欲望、偏好、个性等有关。幸福是人类生活的内在需要,是人们长期追求的目标。格雷认为,“幸福人类一切企求的最终目的在我们的自然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以前,是无法达到的。”可见人们只有在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能得到幸福的感觉。 然而,物质消费只是人类幸福的必要条件,人类幸福的实现还需要其他条件如安全、友谊、自我实现等。然而,在当代消费主义社会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受到所能消费的物质的数量的多少左右,人们的幸福观也因此发生着畸变:人与人之间盲目攀比,认为消费的越多就会越幸福,夏普说:“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你能做:那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加。可问题是,许多人总是做相反的事,他们老在与比他们强的比,这会生出很大的挫折感,会出现焦虑,觉得自己不幸福。”如此一来,幸福的真谛便被抹杀了。诚然,对每个人来说幸福的真正内涵是不同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从人之所以为人,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幸福必然包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诚如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被称为代表了“人类良心”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在其许多剧目中反复重申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想方设法占有灵魂以外的东西,却虚掷了灵魂。”“人如果赚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那有什么益处呢?因此,人类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也应该实现精神生活追求;只要这样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二、错误消费行为对人们幸福的误导 消费社会的来临,人们的消费物越来越丰盛,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的幸福观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误导。形形色色的消费物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人们开始竞相追逐、盲目攀比;把对物品的占有同人们的幸福感挂起钩来,似乎人生的价值、意义、幸福就在于消费的多少。当前错误的消费行为对人们幸福的误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盲目追求消费,消费主义的幸福观泛滥。 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幸福,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但是消费超过一定的限度,无当的消费就对人们的幸福观产生了误导。在人们消费条件日益发展的时下, 形形色色的物质刺激人们竭尽全力地去寻求感官刺激的快乐。人们开始信奉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物质是最实在的,只有拥有金钱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才是最幸福的。消费主义使崇尚消费的观念几乎已经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中心。美国著名的环保理论家比尔·麦克本说:“消费主义是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质量的魔法。”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的开篇也写道:“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和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人们完全为消费而消费,消费得越多就越幸福,俨然消费已经成了多数人的人生幸福标准。在这种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的幸福观发生了畸变,在人们心中的传统的幸福观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丢失人类自我的以满足物欲为核心的幸福观。那么满足了物欲就一定幸福吗?我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二)在人们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的比例严重大于精神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严重失衡。 人类生活的舒适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物质的消费多少。食、衣、住等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情况;出行的便利、舒适程度;健康及与此相联系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享受情况,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真正的幸福并不是仅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足,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人类的幸福观更多的受到一种精神追求的支撑。精神消费在人们幸福观中起着一个升华的作用。精神消费包括:人们接受教育、文化生活等的状况;用于提升自身素质方面的花费;自由时间的占有和闲暇活动状况;周围环境状况等等。物质消费支撑着人的生命存在、决定着人的身体素质,但支撑人的文化存在、决定人的智能发展与人格完善的却是精神消费。 目前,人们的消费现状令人堪忧,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社会发展至今,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这使得人类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不但使整个人类深陷于由其本身所制造的产品海洋中,而且也因为这些大量物质品的存在而反过来改变了人的社会生活和人自身的性质。物质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自然生理需要,而是为了表现自我或表现自我价值。这种消费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已逐渐渗透到当代社会制度、政策和生活时尚之中。它总想让我们相信:“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一场决定性的人文‘革命’把痛苦而英雄的生产年代与舒适的消费年代划分开了,这个年代终于能够正视人及其欲望。”好像在这个物品已极大丰富、人们欲望已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时代,人人都得到了幸福。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消费主义的实质是物质主义,“即信奉消费主义的人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它力图让我们相信只有尽可能多地赚钱,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富,我们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而欲望的满足就是幸福。与此同时,精神消费的价值被追求物质至上的人们所抛弃。其直接结果就是人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再一次放弃了人的本性。人们无休止的对物质的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就一定幸福吗?其实幸福并不意味着企图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而是意味着想要我们已有的东西。美国印第安人密克马克酋长就曾对白人说:“尽管我们在你们眼里是悲惨的,但我们认为我们自己比你们幸福得多,因为我们对我们所拥有的许多东西感到满足。”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是谈不上拥有真正的幸福的。 三、摒弃错误的消费行为,重构人们的幸福观 消费物的丰盛并不代表人们幸福感的高涨,金钱买不到幸福。时下存在的“消费主义”,对人们的幸福观的误导造成人们一切向钱看,盲目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修养。因此,要重构人们的幸福观,就必须摒弃现在的消费行为,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倡理性消费、加大精神消费的投入。在我看看来理性消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消费,不过度消费,杜绝盲目消费。 所谓“适度消费”,吴绍中在他的《中国消费研究》一书中认为“就是适合本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合本国自然资源的消费状况,又称为‘合理消费’。适度的消费有助于人们生活的和谐与幸福。要做到合理消费,首先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节俭的美德,不是要求人们的消费水平同茹毛饮血的时代在一个等高线上。人们的消费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含义的行为,今天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自然经济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人们的需求水平和消费水平自然就要与时代相适应。提倡节俭,我们要强调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精神。”不盲目追求高消费,把消费水平控制在人们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适度的消费应该是主观上量其财力的花费;客观上,消费量的大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是说对一个消费者来说消费量的大小是否适当,是根据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对象来确定的。不能用婚礼的筵席来招待哥们,不能穿着紫袍上战场。这不仅不是慷慨和大方,反而会令人耻笑,这是没有智慧和德行的表现。由此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可谓精辟,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更不乏指导意义。 (二)构建合理的消费结构,加大精神消费的分量。 在物产不断丰富的社会里,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出现了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现象,其直接后果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威胁到人类的发展方向。可见,精神消费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人们的精神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人们才能真正感到幸福。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亦说明了人的物质需要是低层次的有限度的,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来满足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没有止境的。由于人的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精神的追求是人的真正的最高的需求,也是区别于动物的最高的需要,是人们的真正幸福之所在,从而我们要转变消费的价值取向,“即促使人们的物质性消费转向精神性消费,把物质的占有和花费转向精神的追求和享受。”即提倡、张扬符号消费、精神性消费、文化性消费,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更加幸福。消费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且永远以物质消费为基础,但它们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人们的幸福感所起的作用却有着重要的区别。因此,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要求人们充分认识到精神消费的至高价值,自觉地持续增加精神消费的比重,促使自己的精神素质进一步提高。 高的物质消费不能真正给人们带来幸福,盲目攀比也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只有合理的消费,注重精神消费的投入,构建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才能使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格雷:《人类幸福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1页 [2]李兰芬.消费的困惑与困惑的消费[J].道德与文明,2001,(5):34 [3]刘颖:《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4]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 ,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7]刘颖:《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8]韩震:《论商品记号的价值取向的转换》, 哲学研究,2006年10月 [9]《幸福要多少钱 九成幸福与钱无关》,中国青年报,2007年10月,http://cd.qq.com 分享:騰穎 > 影响幸福的几种消费行为初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