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辩证技法的运用

 文苑书店66 2016-01-10

         太极拳的基本理论是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拳“。其运动规律为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法则。同时,拳家把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两两对应、对立现象抽象为一对阴阳,并将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作为太极拳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依据此理,在行功走架中使所有动作、各种矛盾因素,均处于对立统一的运动转化过程,循环无端,周而复始.实可谓哲拳。笔者多年习拳,深感掌握这一原理,对提高拳技和健身之重要。现就习拳中辩证技法原理的运用。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相辅相成。是指相互矛盾的一对技法因素相依一体、表现出动作的和谐完整。这一技法在处理攻防矛盾时,呈现“攻中有,防中有攻,攻肪互用”。例如,杨式拳“搬拦捶”为守、攻并用技法,在技击中搬、拦、3法连环使用。搬为防,是以旋臂滚肘截开来进击;拦是承上势用一手以手掌横向拦截化开对方另手的攻击;捶即再用另一手握拳前冲击打。此式先消失后打,连守带攻,是典型的攻防互用拳式。相辅成法在处理动作的虚实、曲直矛盾时,虚实与直均呈现“你中有我,我有你”,“相依互寓”的关系。如“高探马”的前探掌,前臂由屈而伸,由曲直,由虚而实直击对方。然而,拳理要求“虚者,非空、其势仍末断”.“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肢体“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中求直”。于是,手臂不可挺直僵硬,要沉肩坠肘,保持关节肌肉稍许伸缩转化余地。惟如此,转化才轻灵,利攻易守。


      纵观太极拳的运行过程,无处不矛盾,无处不协调。在各种相反成的力量元素的作用下,使动作实现攻防互用,虚实互容,曲直寓的对立统一,以达动作的运动目的。    


       二、反向相求。是指由欲达目的的反向开始运动,以求达到运动的目的。这一技法在处理动作的开合矛盾时,要求“欲开先合,欲合先开”,“一开连一合,开递相承”。例如,杨式拳的“双峰贯耳”接“蹬脚”式。先是两拳由腰侧外弧向前上方旋臂绕环,此为欲先开,进而两弧由开合一圆达对击对方两耳门目的。在接转“蹬脚”时,有一个欲开先合而松的过渡,即两拳边随重心微移,边由紧而松,伴以吸气,此时两拳轻柔微合;随即,边转体边两拳渐变掌,圆活自然地徐缓相开,顺势衔接下式“蹬脚”。此式凸显从反向动作中求得正式动作开始的辩证原理。反向相求法在处理劲力的刚柔矛盾时,呈现“刚柔消长”,“刚柔互易”。如“搂膝拗步”的前推掌,掌臂前推由“柔过渡”,达“刚落点”。掌由耳侧旋臂前推,运其柔注其刚,劲力由微渐著;在近于动作完成瞬间用意向掌根贯劲,伴随气息下沉一紧,柔弱刚长,柔极生刚,落点,完成推掌前击。随 即接转下式,由刚复柔,动作似停非停,意念掌腕放松,气息上提,利用刚的余势、惯性松柔和缓地与下式衔接。展现了刚柔相生,刚柔互变的阴阳法则。
       三、顶沉求中。太极拳为“中道”功夫,其原理追求整体“平衡和谐“,顶沉求中法是以上述原理要求身体在上顶下沉、对称对拉的矛盾因素作用下,达到身体的中正和内与形的中和。运动时呈现 “有顶必有沉”,  “顶沉应”,  “顶沉相济”。

       身体如何中正,顶沉如何济,《拳论》指出,上要“虚领顶颈”,下要“气沉丹田”。上顶为顶颈,沉为沉劲。顶颈时,沉不丢:沉劲时,顶颈不失,二者相应相济,使身体自头顶至裆部形成一股无形的张力。在“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正中”等要领配合下,达到立身中正安舒。

      在练拳中,无论是进退转换,还是成势定式,无不有向上的顶颈和向下的劲。如何做好“虚领顶颈”,最要紧的是“尚意不尚力”。强调一个“虚”字,要虚领,顶悬,顺颈竖项,神贯顶,自感灵醒轻妙。此全是意,非力上顶。与顶颈相应的是“气沉丹田”的沉劲。如何做好“气沉丹田”,应注重松沉。在松沉中用意引导气息下行,利用腹式深呼吸特气沉下丹田(脐下三寸),使腹部获得充实感。呼吸时,诸多采用腹式逆呼吸法。需强调的是,内气沉丹田,并非只沉入小腹,而是通过肢体的放松,腰胯松落,使意气贯注带脉至命门,达尾闾,伴随敛臀吊裆,将意气聚沉于裆部,形成裆劲、沉劲。这样,上有顶颈,下有沉劲,顶沉相辅。使头顶百会至档部会阴之间形成意、气、力上下贯通、对应拔长的劲势。使身躯达到中正松坚,上身轻灵,底盘沉稳的拳法要求。

       顶沉求中法在行拳时的具体运用,如杨式“野马分鬃”一式。在丁步“抱球”时,提顶竖项,立腰垂臀,意气松沉,头顶百会穴与实脚涌泉穴呈一垂线;在转体上步时,支撑腿微屈沉,立身坐胯溜臀,顶颈不失,意气下行;弓步分靠定式时,提顶竖身,松腰沉胯,敛臀,尾闾前送中正,呼气入丹田,沉劲贯裆间,百会与会阴上下垂贯,顺腰送膀,两腿前撑后蹬,两臂上靠下采,均要配合其它要领完成定式,整个式子体现了顶沉求中法的运动机理。

     四、逆向相应。如果说“顶沉求中”是纵向技法,那么“逆向相应”则是横向技法。逆向相应法是指动作分开的肢体对应对称。这一技法在处理肢体运动矛盾因素时,呈现“有前必有后”,  “有左必有右”,“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以上肢为例,如杨式“单鞭”,前掌向前旋臂推击,后勾手向后展臂撑拿;“拦雀尾”两臂前挤发劲则以背部后劲配合。再如陈式“掩手肱捶”,前腿撑,后腿蹬:一拳前冲发力,另一掌由前向后拉撑。逆向相应法在太极剑中均有体现。如“前刺剑”,右手握剑前刺,左手向后引伸;  “横斩剑”右手握剑向右侧平斩,左手向左平分对撑。该技法能使拳和剑获得内有对撑之劲,外有称之形,促进整个拳势式正招圆,动作顺遂平稳,击发有力。但逆向相应法要求诸矛盾因素不可失衡,二者不可缺一,若只有前掌击,而无后掌,或未达阴阳相济,则整个动作必失浑圆劲,且减弱击发力度。

      总之,太极拳是太极哲理与拳理相融合的拳术,要练好拳,必悟太极之理,必悟阴阳相济之义。在行功走架中,只有掌握和运用好辩证技法原理,方能达到体用兼备,身心双修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