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六十三)

 百了无恨 2016-01-10
(二)汉隶的种类及其艺术特色

  汉隶是书法艺术在汉代取得特有成就的结果。特别是东汉的隶书,是汉代书法艺术的瑰丽之冠。隶书进入东汉达到了全盛时期。树碑刻石成风,流派崛起争鸥,风格多样,体势各异,结构、运笔变化无穷,各尽其妙。清代书法家王澍称誊:“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关于东汉隶书的风格的分类问题,由于碑碣众多,而体势、用笔、结构等又皆有异同之处,历来就存有争议。有主张分三类、四类、五类者。兹根据共用笔和艺术风格,试分为三类,现分别作如下介绍: ‘

  1.秀逸健劲类

  此类为汉隶中最标准的一类。这类碑笔力圆润,造型秀逸多姿,大都是“多骨微肉”、“多力丰筋”的作品。一般都用圆笔一分或二分。波磔分明,字体结体偏扁。写汉碑从此类入手,最为相宜。其代表作有以下数种:

  《礼器碑》,即《韩勑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桓帝永寿年(公元156年)立。原碑现仍存于曲阜孔庙中。历来认为此碑为汉隶极则,至为精妙。用一分笔,有圆有方,圆多于方,笔法多变化。风格刚劲雄健,端庄典雅,兼有厚重流丽之美。创造纤而能厚的流派。清代书法家翁方纲誉为:“汉碑第一。”王澍则谓其: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杨守敬《平碑记》中则言此碑:'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兼有形质、性情之胜。

  《曹全碑》,即《郃阳令曹全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原碑仍存西安碑林。此碑秀丽而有骨力,字势特别俊美,为汉隶中著名作品,为圆书的典型。用笔一分,笔墨和畅,如行云流水,风神至为逸宕。但初学者应注意防止飘浮。清代潘存(孺初)曾云:“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董”(指赵孟頫、董其昌书法的秀丽风格)。此言颇值得我们玩味。

  《孔宙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刻。现存曲阜孔庙。碑字结体绵密而又宽博。用笔一、二分相间,运笔圆转,含篆书笔意。其特点是书法整齐,波撇并出,既端庄又飘逸。清·康有为云:“与《曹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誉为汉分中妙品。”此碑也是学汉隶的好范本。

  《史晨碑》。此碑两面,通常一面称《史晨前碑》,即《鲁相史晨孔庙碑》;一面称《史晨后碑》,即《鲁相史晨飨孔庙碑》。《前碑》建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后碑》建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现存曲阜孔庙。前后二碑如出一手。碑字结体方正,给人以端庄典雅的美感。笔势健劲遒逸,有吉厚之气。其整体结构:左右顾盼,上下启承,疏密匀称,提按得法,为汉碑中逸品。清书法家王澍(虚舟)认为此碑“严谨”,学汉隶从此碑人手,可以“正其趋”。

  《西岳华山庙碑》。为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所立。一说为延熹八年立。原碑已毁于明代。流传拓本稀少。据目前所知仅有“长垣本”、“四明本”、“关中本”(即“华阴本”)以及金农所藏残本等四种。“关中本”现存故宫博物院。此碑是汉隶中起伏变化最多的一种。为历代评家赞誉备至,认为是汉隶中第一精品。

  《乙瑛碑》,即《鲁相乙瑛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为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此碑字体方正,端庄谨严中有跌宕顿挫之致,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晶。用笔二分,方圆结合,粗细相同,起笔藏锋、收笔回锋,长画多呈弯弧,波尾常现大挑。凝炼俊逸,雄浑古朴。清·翁方纲誉为:'骨肉匀适,情文流畅”;王澍则认为:'《乙瑛》雄古与《札器》、《史晨》皆汉隶极则。”现代有人认为此碑最佳但很难学,如不注意它的气势、意度,仅摹仿外形,就易流于俗格,此数语皆可作为我们学汉隶的参考。

  此外,《张景碑》亦属此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