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塘村志》序

 yzsr273 2016-01-11

石塘村是陈秉荣先生的故乡。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在这个小山村里启蒙读书,然后外出求学,踏上奋斗之路。年过花甲之后,先生满怀对故乡的感激与热爱,用书写县志的大笔,写下了《石塘村志》。

《石塘村志》全面记述了石塘村的历史与现状,内容翔实准确,思想观点新颖,在写法上还有不少独特创新之处。

《石塘村志》在体例编排上更加切合实际。秉荣先生主编过县志,是中国方志学会会员,对志书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所以他写村志就能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石塘村志》没有拘泥于一般志书的编排体例,用他的话说,就是没有给矮人穿大褂,而是量体裁衣,按照全面记录一个村庄历史现状所需,删繁就简,构建出一种新的框架和体例。

《石塘村志》从章节安排到遣词造句皆平实简约。以秉荣先生的学识和功底,把《石塘村志》写成洋洋洒洒几十万言自是不在话下。但先生没有这样做,而是严格按需用墨,全书仅四万余字。书中没有穿靴戴帽之类的铺陈,没有华美的词藻,开门见山,毫不拖沓,直接从村名、地理、历史写起,语言明白洗练,读来清新爽朗。《石塘村志》犹如大师笔下的一则短文,简洁到极致,然而也美到极致。

《石塘村志》对于人物事件的记述,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一些条条框框。比如在记事选择上,不受大形势所限,只以村庄为核心来取舍。对村庄影响大的就是大事,没有影响的就不予记载。在人物排序上,破除按官职排序的“官崇拜”习惯,只以辈分来排序。人物简介也体现一种平民情怀,纵然是一辈子默默无闻的普通村民,只要在石塘村有过较大影响,就不惜笔墨,认真仔细记录下来。

《石塘村志》的问世,为村志编修提供了新的范例。其简单易学的格式,朴实简洁的语言,使人看后能破除神秘感,打消畏难情绪,会鼓舞更多的人来为家乡写志,从而进一步带动我县的村志编修活动。

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既是国家大事,也是地方大事。一个地方,即使钱很多,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这个地方终究显得单薄浅陋,如同一个粗俗的暴发户。经济能使一个地方富裕,文化才能使一个地方文明进步。经济有时候能飞速发展,但文化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文化是一种缓慢的积累,费时费力,需要许多代人的不懈努力。

保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部,黄河岸畔,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待人们进一步挖掘整理,当前社会纷繁复杂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甚至是山川河流的改变,需要人们仔细记录。随着经济发展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保德县编写村志及家谱者日益增多,这对传承历史文明,繁荣地方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陈秉荣先生大半生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庞杂,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大山深处的一位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耕耘。他主编完成了《保德县志》,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俗专著《林涛遗俗》、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其成果及影响将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彰显。

《石塘村志》是陈秉荣先生为石塘村和保德县奉献上的又一份珍贵史料,文字不算多,但已足可承载 “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也可以作为《保德县志》的一个补充部分来研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