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君果非亡国之君?臣果皆亡国之臣?——朱由检剐袁崇焕之迷猜想

 杂谈奇说 2016-01-11

《历史》要以审狡猾惯犯的态度来读。细节可以伪造,但大事无法伪造。比如“文姬归汉”事件足以证明“黄巾之乱”杀灭中国90%人口是不可能的。应当是战乱时中国人民大量逃到南方。曹丞相平定北方军阀,并用屯田的办法镇压盗匪,逃难的中国人民大量回归,人口基本恢复到战乱之前的状况。只有这样曹丞相才会有实力勒令匈奴离婚将蔡文姬送回中国。据说蔡文姬默写出已经毁于战火的几百部书。


崇祯当了十七年皇帝,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到死不知悔改,还在自己的衣襟上写下遗书,指责群臣误国,一点也不知检讨自己的失败,估计做鬼也不灵。不说“历史学家们”伪造的细节,光说这十七年,正常的科举就应当有6次,加上太子出生,皇帝登基五周年十周年大庆的加试,皇帝结婚六周年十二周年大庆的加试,状元探花榜眼就应当有三四十人之多,进士数千,里边就真的找不出像袁崇焕那样能做附加题的人物?不管你们信不信,杂谈奇说是不信的。


崇祯既不能像刘禅那样无所谓由得诸葛亮想怎么搞怎么搞,又不能像曹丕曹睿那样身先士卒出去打打杀杀。崇祯一辈子连北京城都没出过,本身又无识人之明。他当皇帝只有一招,就是搞分权搞制衡搞民主,“两只狮子好过一只狼”,遇到要负责时就叫大臣们提议,实践后果不理想就将责任推给别人将别人杀掉掩盖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实。结果到了后来,连是不是要逃跑是不是要请关宁军回来勤王都要让大臣提出,还自以为聪明。结果大臣个个奸似鬼,就是不提。结果是君臣眼看着北京城破无所作为。杂谈奇说想明末还没有短波收音机,没有《糜国之音》,真不知崇祯这一独招是从哪里学来的。


俗话说,输钱皆因赢钱起。如果崇祯一开始就在分权制衡这独招上跌个斤斗,也许就不至于将锦绣江山毁在自己手里。崇祯一出场就利用分权制衡的办法,利用东林党对阉党的血仇轻易夺了魏忠贤的权。于量更加坚定了他对分权制衡这独招的信心。记得《三国演义》里周瑜为了坚定曹操对钉船的信心,要求东吴水军要战胜曹军的小船,败给曹军的连舟。


袁崇焕为了统一关外军事力量的指挥权,将毛文龙杀掉,这个做法与崇祯的独招起了冲突。崇祯应当是在那时起就想杀掉袁崇焕了。只是那时袁崇焕在千里之外的军中,崇祯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隐忍,还下诏书追认袁崇焕杀毛文龙的事合法。后来机会来了,就是袁崇焕在北京城下击退后金兵,还孤身进城被擒。


从夺魏忠贤权的事迹看,崇祯智商不低,加上袁崇焕案审了八个多月,崇祯根本不会被皇太极的《蒋干盗书》给骗倒。按当时的形势,如果袁崇焕不出手,北京城早就破了。所以皇太极根本无需绕那么大个圈来搞计谋骗开城门。时间拖几天,各地勤王的部队陆续到达,后金兵不退都不行。如果袁崇焕真投后金,后金兵从辽西走廊直奔北京而不是绕道蒙古,估计崇祯连警报都来不及发出就成了后金兵的俘虏了。以崇祯的智力根本不可能看不清楚。只能说崇祯早就立意要借机杀袁崇焕,至于罪名能不能服人就根本不在乎了。


杂谈奇说觉得袁崇焕不可能提出部队入城休整的请求。最大可能是提出让伤兵入城治疗。一是因为北京没那么多地方住,二是因为后金兵还没走远,可能再来,北京需要一支部队在外互为犄角。袁崇焕的部队最好是住在北京附近的小城里。当时袁崇焕应当从崇祯不开城门的事估计到崇祯对他有疑忌,但觉得只要他肯孤身进城就能打消崇祯的疑虑,所以同意崇祯用一只大筐将其吊进城。哪能想到崇祯早就有心要杀他了。


如果崇祯真是有为之君,就应当抓紧袁崇焕战胜后金赢得的片刻和平的战略机遇期,在科举里加试《孙子兵法》《火炮射击》等附加题,实现明朝军队的跳跃式发展,抛弃建立城池这种刀剑时代的过时产物,复兴大明恢复中华天朝上国光荣的“大明梦”也许有机会实现。


还有就是崇祯虽然智商不低,但他低估了群臣的智商就很不对了。他裁撤驿站,结果工资高的狡猾的站长没被撤,将一个工资不高的养马技术人员撤了,这人就是李自成。从这点看,崇祯就是个“右”派,很多背书犯是很同情他的,觉得他就是自己的影子。所以《帝女花》才会有那么多人捧场。


总之,“屙屎唔出赖地硬”是不行的。朱由检就是亡国之君,群臣未必皆亡国之臣。


从技术上说,袁崇焕在北京城下与后金兵大打出手是失策的。如果是杂谈奇说来指挥,我会让关宁军在北京城下立下壁垒让后金兵来攻。如果后金兵攻北京城则关宁军(能赶到的都是骑兵,没有步兵炮兵)则在背后搔扰之。后金兵怕各路勤王部队到达围攻他们,必然会在几天之内撤走。这时关宁军就可以利用其骑兵优势追在后金兵身后不断地斩杀。后金兵没带粮草,又因关宁军跟着不敢分兵到各地劫掠。如果袁崇焕这样打,捉住皇太极都有可能。


八旗辫子军根本没有捞松文学家为了自己无能开脱而编造的那么利害,就像航空喷气发动机,计算机中央处理机根本没有无能的中共专家为了自己无能开脱而编造的那么难一样。广州在全中国已经陷落已经成为孤城的情况下还打了十个月,打死八旗辫子军无数。


还有,吴三桂根本就不是一个良将,将中国失陷的责任归给吴三桂投降根本不能服人,吴三桂根本不是一个有决断的人。他要到李自成打伤他爸爸才反李,要到了康熙撤藩才起兵反清。之前还为了纳“投名状”将世子吴应熊陷落在北京,还亲手用弓弦绞死了在缅甸被俘获的南明皇帝。他如果想长做藩王,不但不应当积极攻打缅甸的南明,还应当资助粮草(很容易啊,将吴军运粮的消息传给南明让他们半路拿就行,少派人护送)。


以上是杂谈奇说一家之言,胡言乱语。欢迎各路大咖前来拍砖。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