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大才疏、固执自负、钻营投机,袁崇焕真的是一个无能之辈吗?

 甄高晓 2023-04-22 发布于德国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以勾结后金的罪名被处以碟刑。《明季北略》中记载:“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关于袁崇焕,现代人对他褒贬不一,但更多的是贬义。尤其是他说过的“五年平辽”,后面皇太极绕路喜峰口,兵临北京城下,更成为现代人攻击他的借口。

清兵入关

崇祯2年(1629年),后金军从喜峰口入塞,连克马兰峪、汉儿庄、潘家口、洪山口等边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闻警赶去救援,却被武英郡王阿齐格斩于马下。遵化失陷,巡抚王元雅上吊自杀。北京闻讯戒严,九门紧闭。

袁崇焕自宁远赶赴蓟县,后金军离蓟县西进,连下玉田、三河、香河。皇太极于11月15日,驻营通州。11月16日,袁军至北京左安门,后金军前锋也抵北京城下。

11月20日,后金军主力蜂拥而至,在德胜门与明军激战,互有伤亡。后金军俘获明朝太监两名,后用反间计诬陷袁崇焕通敌。随后崇祯皇帝以“议饷”的名义,召袁崇焕入宫,随后把袁崇焕拘留,下锦衣卫狱。

此时,后金军反间计成功,,袁崇焕顺利被崇祯皇帝逮到了监狱,此时北京城的老百姓也知道了投敌这一虚假消息,都认为袁崇焕擅杀毛文龙,通敌叛国,此次引金兵围京,妄图逼迫朝廷签订城下之盟,无不愤恨至极,聚集到街上,纷纷要求处死袁崇焕。

主帅被捕,袁崇焕率领的军队军心崩溃,当即便走散一万五千人。随后崇祯紧急调来满桂守卫京师,满桂在永定门外与后金军展开大战,终因寡不敌众,阵亡了;而后的总兵黑云龙、麻登云被俘,也投降了后金。后金军的各个将军都要攻打北京城,却被皇太极阻止了,皇太极笑道:“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域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

有人又说了,清兵入关,皆因袁崇焕之过,夸下海口说要“五年平辽”,结果清兵却兵临北京城下。这是袁崇焕之过吗?

古北口和喜峰口属于九边中的蓟州,皇太极没从山海关入关,而是从古北口和喜峰口入关,对此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蓟辽总督。

蓟辽总督和蓟辽督师虽皆含有“蓟辽”二字,但其职责并不相同。蓟辽总督实际上负责蓟镇防务,而蓟辽督师则负责辽东防务,但是两者又有相互支援之职责,蓟辽总督镇蓟援辽,而蓟辽督师则镇辽援蓟。

很多人认为袁崇焕担任蓟辽督师,便由袁崇焕负责蓟镇的防御,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就如同上面所说的,清军从古北口和喜峰口入关,袁崇焕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北京城下,护卫京师,何过之有?

清军绕开袁崇焕负责的辽东军区,从蓟州入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避袁崇焕的锋芒,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肯定,而到了部分现代人的口中,便成为了袁崇焕不作为。。

并且,对于清军喜峰口和古北口,袁崇焕早有预警:

“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袁崇焕)不敢越俎而议者也。今西部无存,东患我独当之。若东若三十六家道于卜与素什兔等穿连辽、蓟、宣、大沿边一带,以东之悍于战,藉西马为用,人人皆兵,兼喇之饭食,寝处于我边,外经道惯熟,若仍诱入犯,则东自宁前,西自喜峰、古北,处处可虞,其为祸更烈,臣(袁崇焕)窃忧之。”

五年平辽

至于五年平辽,这个虚假宣传,根据袁崇焕和崇祯对奏,也可以略知一二。

天启七年5月,袁崇焕上《陈战守疏》,道:

“......臣念海宇十年,疲于东役,征调生乱,转输告窘,不得已而用一简静精密之法,曰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以实不以虚,以渐不以骤,......从此且耕、且筑、且前,夷来,前后四年,便可制胜。”

崇祯元年7月上《再恳天恩辞免疏》:

“......臣至南直太平府,闻东西虏一时俱举,锦、杏之前矛,夷折而尽!臣知必仇之寇,遂忘尚病之身,立刻带亲信丁壮,马上星驰,适伏暑淫雨,跋涉过劳,由病转剧,然负病兼程......天适其穷,人当其蛊,此时即干夫能手,尚且难之,况臣庸下......”

元年7月平台召对后,上《敬剖臣衷以祈圣鉴疏》:

“......计辽事十年矣,征调乎腹心,孤人子而寡人妻;转输于郡国,枯民膏而竭民体......向已竭天下之力为守,今又益北直之保、河、齐、江北,旋转四千里为边,其难堪乎?大宁失而辽、蓟单,河套失而延、榆薄,识者犹以为失策,况辽之资寇,则奴骑步可犯蓟门,舟师可犯燕、齐,逼近都门,与大宁、河套之远在塞外者大不同!”

种种资料都说明了袁崇焕并没有低估后金,那为何他会说出“五年平辽”口号呢。个人认为有两点。

一是崇祯皇帝性格急躁、多疑、刚愎自用,巴不得今天给你兵马,明天就能够提后金君主的人头来见,此时如果袁崇焕提出“二十年平辽”或者是“十年平辽”,那估计直接就被拉去重大五十大板了。

要知道崇祯皇帝当政17年,换内阁首辅50人,刑部尚书17人,兵部尚书处死2人,自杀1人,处死总督17人,如果口号不够响亮,不能让崇祯满意,后果最轻就是被撤职。

二是大明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内有各地农民起义,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加上各种天灾,内部分歧,如果不能在极短的时间解决掉后金的话,那么大明将会被拖垮,喊出这个口号,实属下策中的上策。

有人认为,“打仗是将帅的事儿,胜负责任也应由将帅负责。”这种观点表面上看似合理,实际上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历史上无论是古代的白起、韩信等战神,还是近代的曾、左、李等名臣,他们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除了个人素质出众之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君主的支持和信任。没有君主的赞同和授权,任何将帅都无法施展才能,甚至可能遭到杀身之祸。

因此,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明确指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为了防止君主对战争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和破坏。

“打仗是君主和将帅共同的事儿”,只有君主和将帅之间有着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后金的反间成功,袁崇焕被错杀,实属可惜。

下图为辽宁兴城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石像,可见有不少人还是认可袁崇焕的。

辽宁兴城民族英雄袁崇焕石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