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慎独为魂仁慈为本

 濮水新声 2016-01-11

 

在哈佛大学一座楼的门楣上写着这样的一行字——“什么人让你最难忘?”,有人据此向这所大学的校长求问,得到的回答是:“一个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人让人最难忘”。作为医者,要想“让人难忘”,同样得学会关心理解和尊重患者,要拥有一种宽厚、博大的人文情怀。正如作家周国平所说,因为我们“与病人之间绝非技术与疾病的关系。病人不是病,而是有生命依恋和灵魂尊严的活生生的个体。医务人员自己是人性丰满的人,才会把病人视为完整的人予以关爱和尊重。”

人文情怀,是人对自身关切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 ,她表现为对人的尊严 、需求和价值的关注与维护。“爱和同情”、“尊重和关切”,这些都是人文情怀的重要内涵。歌德说,“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条条界限,而最后用‘爱’,可以把它们全部超越”。 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林菊英老师,曾经担任中华护理协会理事长,当年我曾经作为杂志社的记者采访过她。在谈话中,林老和我讲了许多护理生涯中生动感人的事例,他对护理职业精神的理解是“慎独为魂,仁慈为本”。如果把慈爱和善良作为追求的目标,从健康的珍贵和生命的神圣来看待日复一日的诊疗工作,我们医者的品味和气质就会因为这个内在的光源而变得晶莹剔透;在医疗职业中所表现出的专注与敬畏,就会变得无比自觉而令人尊敬。

 

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情怀,一定要体现在“想方设法为患者治好病、防好病”上

泌尿外科专家管德林,平日闲时,会在剪裁柜台前认真观察裁缝师傅量体裁衣,在为一位患者实施剪裁式肠代输尿管手术时,就是模仿裁缝将一段小肠进行剪裁后完成的。田伟教授在创建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时立下科训——“精诚、精艺、精心”。在他看来,“一个医生没有好的技术,怎么可能当一个好大夫?好的手术技巧只有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才能把医生真正当好。”

我曾经读过一本《同仁眼科手术笔记》,其中有一篇是女医生闵燕写的 “医学要有生命的温度”。文中,她写道:“我读医科大学的时候,老师要求很严格:手术时不许拿血管钳、持针器随便夹持组织;不许‘擦’血,只能用纱布按压创面蘸血;不许将太长的缝线在组织内拉来拉去;为病人盖眼垫时胶布不许粘在睫毛上;包扎眼睛时不能让胶布卡疼耳根,等等”。这从不为患者注意的一个个细节,在医生的操作中则是必须慎之又慎的,体现的是医生对患者感受的照顾,以及追求临床医治的完美。

 

医者的人文情怀,还体现在对患者的理解和尊重上。医务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起彼此信任的良好关系,最重要的是真诚关爱每一位患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情感。

吴孟超院士曾说,“我见到病人,第一件要做的就是问候”。到病房去查房,吴老见到患者,不是先问病情,而是握住对方的手,亲切地问:“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啊?”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下子就拉近了和病人的距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屠规益教授每次做完手术,当病人清醒后他都要去看望,并在耳旁轻轻地说,“对不起,让你受苦了!”

北京安贞医院荣获南丁格尔奖的护理专家刘淑媛,尊重不同患者的信仰和习惯。面对曾做过驻法记者的老人,刘淑媛就和他攀谈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和翻译家傅聪的故事,转移他术后烦躁的情绪;一位回族病人住进ICU,刘淑媛特意安排一名回族护士照顾,病人去世后尊重穆斯林喜爱洁净的习惯,将推送平车上的单子更换一新,协助家属将亲人送上清真寺的灵车,目送离去。

一个拥有人文情怀的医者,一定会善于体察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善于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接触过几位这样的儿科医生,他们在接待幼儿患者时常常俯下身子,蹲下来向孩子问候,和孩子对话,对更小一点的有时干脆抱到诊台上。他们告诉我,孩子需要成人的尊重,不喜欢高高在上俯视自己的医生,最好你的目光与他们平视。我永远不会忘记,医学大家吴阶平在修改我为他起草的一篇致辞中,特别强调医生要懂得“艺术的服务”,教导我们要学会和不同的患者说话,学会洞察对方的内心,追求与对方心灵上的沟通。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神经外科专家凌峰所在的科里,近几年在写“叙事病历”,让年轻医生用这种方式逐步走进患者的世界,感知生命的无限。

一位拥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医者,在诊治过程中为患者减轻病痛,也努力带去希望,就仿佛是向一个跌入黑暗低谷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在施救之中遭遇困苦和误解,他们都决不会犹豫和退缩——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