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成熟的美感

 吴工图书馆 2016-01-11

念过一句德国格言,试改写如下:五十岁的人缅想四十岁,应记得六十岁的人亦如此追怀五十岁啊!那么,何不珍惜五十岁的自己呢?


        从四十到六十,如果算是人生之秋,它无疑应该是最美的。我所见过最美的秋天,是在耶鲁大学附近的群山。所谓群山,其实只是站在校园中间,向四周抬头仰望游目所及的几座丘陵或小山。距离固然造成欣赏的条件,但是秋天之美却完全不需依赖它。秋天使树叶变了颜色,好像没有一棵树上的两片叶子是一样颜色的,于是映入眼帘的是彩色的山。


        美得令人忧愁,担心它随时会消逝无踪,这是自然之美。人生之秋则大异其趣,人文之美渐趋成熟,英华外发却不失内敛安详,昂首阔步与静坐自省可以平衡,理性之光透显了圆融的韵味。得意时,不妨贡献所学、服务人群,表现舍我其谁的气概,纵有困阻,也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失意时,若想退居一隅、修身俟命,享受自得其乐的闲情,则不仅游刃有余,并且在选择生活方向与内涵上,不再有彷徨无所归的痛苦。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与为何这样做,然后以无怨无悔之心,执着自己的理想。


        谈到执着,这原是各派宗教所批评的态度。值得分辨的是:执着而不自知,与自知执着,两者截然不同。譬如,以教书为业的人,总希望自己能够发表一家之言,所持理论可以用之于世,然后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执着只要不陷入争名夺利与党同伐异的乱局之中,又有何不对呢?这种执着既然自己已经知道,就不易受困于实际上的得失成败了。具体来说,成熟之美表现为无心而有情。盛唐之所以为盛唐,是因为它的文明开拓出包容一切的有情之天下。唯其有情,所以肯定万物,所以欣赏众生,所以奋进不已,所以乐观其成。但是另一方面,又须无心,不以主观的意念来决定一切。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们未必可以达到圣人境界,但是过了中年以后,还处处自以为是或一意孤行,则显然违逆大化流行的常规,不仅不智,还会伤己。


        盛年之人是国家与社会的栋梁,因此须有长远的眼光,带领人群走向更好的未来,对于什么是更好的,自应有一套系统的说法,此所以人文学科的重要性有如好酒,越陈越香。它未必可以响应社会对有用之人的要求,但势必可提供大家对幸福之人的认识与启发。一代一代的人可以拥有各自对幸福的看法,而其中共通的要素是什么?谁来判断孰是孰非?


        就人生整体来看,四十到六十是丰收的季节;但是丰收时不能忘记下一代的前程。这是眼见子女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努力上进,有如昔日的自己。正如昔日的我多么渴望及珍惜前辈的奥援,今天我也要承先启后,乐于支持年轻的朋友。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这句话表达了一个社会生生相续的真实情况。人到中年自然以此自勉。

原文刊登于:《活出快乐的味道》(正中?台北)1992.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